世界在变,但人类追求旅游需求的本质没有变,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寒冬,2023年全球旅游业出口收入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的96%,世界旅游组织的最新预测显示,今年(2024年)国际旅游业有望迎来全面复苏,初步估计全年的增长将超过2019年水平的2%。
旅游业在中国的定位已非常明确:“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旅游业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地位将会得到显著提升。
发展中解决矛盾,今天旅游教育遇到的招生、就业导致的专业撤销等问题都会在旅游发展中迎刃而解。但外部的条件有利于旅游教育和研究时,我们能走多高、能走多远,要靠我们自己。
我曾经根据不同时期研究价值取向的差别,将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划分成3个阶段:理想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并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阶段。也依据旅游供需关系主要矛盾的变化,将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旅游发展划分为观光旅游主导阶段(1978-1988)、旅游供需多元化阶段(1989-1998)、旅游日常化阶段(1999-2012)、旅游供给侧改革阶段(2013至今)等四个阶段。在观光旅游主导阶段,中国旅游研究紧密围绕关键现实问题,努力探寻旅游发展规律并用以指导产业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在旅游供需多元化阶段,部分新兴产品的开发建设问题得到了较好的理论回应,但没能构建一个旅游地空间竞合的系统理论;在旅游日常化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成为单一领域的专家,推动了学科的深化和细化研究,但对于宏观复杂非线性问题,却无法进行有效的学术应对;在旅游供给侧改革阶段,不少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综合性的可持续旅游研究开始出现,对旅游新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的讨论日益增多,但迄今尚未在更加系统而全局的视野中建立真正的科学问题体系,并针对科学问题系统性地探寻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因此,十分必要群策群力地梳理问题体系、探寻有效方法、开展协同研究。尽快解决过去遗留的理论问题,做好应对未来变化的准备。
我相信,旅游科学研究的春天来了!旅游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能否对人类认识旅游做出我们的贡献?能否对其它学科有知识溢出?看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旅游研究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非常重要,旅游学术共同体认同的价值观非常重要。Speaking truth to power,而不是speaking truth for power;既要靠近社会深入调查,也要远离社会专心思考。
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在国际关系研究讨论会上说:“多研究原理,少研究政策;多学习不会的,少反对不懂的;多追求专业的,少沉迷时评;多信奉学术标准,少在意社会标准。”这对旅游研究也同样适用,只要我们旅游学人老老实实、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研究,旅游科学的春天一定能结出秋天的硕硕果实。
最后,祝《旅游学刊》年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