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语文·庆华专栏】呈现阅读成长路径,建构阅读内在逻辑——《往事依依》文本细读

文摘   2024-09-09 06:02   辽宁  

2024部编教材新增篇目《往事依依》,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于漪老师1999年应《中学生阅读》编辑部邀请而写的,主要是与中学生谈谈阅读的作用。于漪老师借这篇散文深情回忆了少年时代读书的三件事,表达了对往事的留恋之情和对青少年多读好书的殷切希望。

这是写给中学生的文章,必然要让中学生有阅读的兴趣,并且能够让中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作用,也就是既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之美,也要让学生习得阅读之法。为了达到这个写作目的,文章围绕“阅读”按照时间顺序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三件阅读往事,有效地呈现了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感成长的路径,精心建构了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感内在的逻辑。

一、阅读图画——形象思维初步形成

第一件是小时候阅读图画。虽然“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竟百看不厌。”“凝视久了,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阅读《评注图像水浒传》,也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图画鲜明的形象,吸引着幼小的于漪老师。图画是于漪老师阅读思想的启蒙,于漪老师享受着阅读的快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

每个孩子在成长路上最初阅读便是图画书,图画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的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图画书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图画书对幼儿,不是拿来学习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一本图画书越有趣,他的内容越能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记忆里。所以于漪老师回忆读书往事时,少时阅读图画书的往事便历历在目,至今回味依然快乐无穷。

幼儿的阅读,要从图画书开始。接触多样的图画书拥有丰富的体验,才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二、阅读诗歌——审美能力切实提高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作者着笔写了第二件事:阅读《千家诗》。

《千家诗》所录作品均为绝句和律诗,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诗歌内容浅显易懂,多为儿童视角,更多的弥漫着生活趣味和儿童情趣,拉近了诗歌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童年的于漪老师读《千家诗》,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绿树阴浓夏日长”“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并沉醉于春花秋月、绿树红梅的意境之中。童年的于漪老师读《千家诗》,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沉浸在《千家诗》中就是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享受着五彩纷呈的世界,享受着浓郁的生活情趣。阅读《千家诗》不仅愉悦了童年于漪老师的心情,而且提高了童年于漪老师的审美能力,更是激发了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幼时阅读图画书,是阅读的入门,相当于现在幼儿喜闻乐见的绘本阅读,它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浅表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童年阅读《千家诗》,是阅读的第二阶段,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从幼儿的读图到童年的读诗,不仅呈现了学生阅读成长的路径,而且建构了学生阅读内在逻辑,从浅表的形象思维到逐渐深入的审美体验。

三、阅读讲课——深度思维有效训练

初中教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则是学生阅读成长的第三个阶段。学生在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感染和吟诵式阅读的引领下,沉入意境、生发情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

于漪老师在回忆初中阶段阅读往事时,情不自禁地写了两件老师讲课的事情。因为“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雕镂”即雕刻、刻镂,说明这两件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之事深入人心,刻进骨髓。这两件事分别是国文老师大声朗诵教古文。于漪老师以细腻的笔触详细描写了国文老师朗诵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的情景“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和这节诵读课对学生的影响:“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总是感慨万端”、“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一节课让学生记得一首词,爱上一人词,拥有一种情怀,产生万千感慨。这是教师入情入理的沉浸式吟诵的讲课方式带给学生的巨大影响,让学生终生受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讲的话发生共鸣,教师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岁月如歌》中,作者还专门谈了对辛弃疾及其词作的研究,还说“辛词伴我一生,我不断从中获得奋勇向前的力量。”[1]

接着于漪老师回忆了第二位国文老师吟诵田汉《南归》中的诗歌的情境“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往事依依中“依依”是留恋不舍、难以忘怀之意。为什么于漪老师写了两件难忘的初中老师朗诵诗歌之事呢?这突出了文章写作重点和写作目的。这两件事激发了于漪老师对文学的兴趣,从而一路阅读成长为一位成功的语文教育家。

阅读这两件朗诵诗歌的事不觉让我们联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拗头诵读的寿镜吾先生“只有他(寿镜吾先生)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嗬~~……”……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和魏巍先生笔下教唱诗歌的蔡芸芝先生。“她(蔡芸芝先生)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音。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三位大师都对国文老师讲课的情景记忆犹新,时隔多年,重温往事,每一个细节仍历历在目。三位大师都是通过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来刻画老师的形象,表达对老师的深情和老师对自己影响之深。这也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诵读在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诵,能使祖国的语言文字迸发出感情的光彩,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也就打开了学生感情的大门,启迪他们的智慧,洗涤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2]

无论是鲁迅、魏巍还是于漪,他们是语文教育出来的成功者,一方面他们都对文学充满了热爱之情,另一方面他们都是成功的文学精英。鲁迅是中国文坛的巨擘,是中华民族现代文化精神的象征。魏巍也是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史上颇有建树的作家,给中国的文学长河贡献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优美散文和《东方》等长篇小说,使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代代中国人都深深铭记着一个思想——解放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为新中国树立了一面丰碑。于漪是新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专家,她作为一名成功的语文教育专家,也给我们现在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留下了足可借鉴的许许多多教育教学精神财富[3]

《往事依依》一篇看似普通的应邀写作的文章,却在依依回忆中呈现了学生阅读成长的必由路径:从阅读图画到阅读诗歌,再到阅读教师的入情入理的讲课。学生的阅读情感、阅读能力在这一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提升。文章在依依回忆中也建构了学生阅读成长的内在逻辑:由阅读图画的浅表的形象思维的初步形成,到阅读诗歌的愉悦的审美能力的切实提高,再到阅读老师讲课的深度思维的训练和审美情感的厚植。

《往事依依》不仅仅是回忆依依往事,更多的是让我们师生在阅读上有着丰富的收获和深刻的启迪。

参考文献

[1][2]王威.于漪《往事依依》新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3):19+2.

[3]王监军.开放式的语文教育——读魏巍《我的老师》于漪《往事依依》一得[J].语文学刊,2014,(12):166-167.

【个人简介】

何庆华,安徽省怀宁县振宁初级中学高级教师,安庆市学科带头人,安庆市骨干教师,安庆市先进教研个人,安庆市优秀班主任,两次荣获部级优课、精品课奖,安庆市优质课、微课大赛一等奖,“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于《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等期刊发表教学文章三十余篇,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指导多名学生作文发表和省市级获奖。栖居语文湿地,向阳青春生长。

郑重声明


本期内容为“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yuwenshidi。以下简称“湿地”)原创首发内容,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载、复制、摘编前,必须得到“湿地”及原创作者的共同授权许可;未经“湿地”和原创作者本人的共同授权许可,禁止以任何名义进行转载、复制、摘编等任何形式的使用。一经发现,我们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的相关规定,追究其侵权行为。
尤其强烈谴责以百度文库豆丁网等为首的明目张胆的盗版行为!

上面是链接,可以点击跳转





感谢阅读,点个“在看”再走吧~~~

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
青春语文,不仅仅是一种教法,更是一种活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