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语文·读书笔记】素语轻言:自言自语

文摘   2024-09-12 06:01   辽宁  


7.27—7.30《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
感悟:地坛,一座废弃的荒凉的园子。“残废”了的史铁生经常一个人摇着轮椅来到这里。在这里,他看花红柳绿,草木荣枯,听蝉鸣鸟叫,鸽哨声声。在这里,他遇到卓尔不群的真正的饮者,素朴并优雅的中年女工程师,最有天赋却有些不幸的长跑者,一个漂亮却失智的小姑娘,一对夫唱妇随的夫妇,爱唱歌的小伙子……于是,这园子便不再那么荒凉,这世界也还是值得留恋的。这座园子是他整个生命和灵魂的栖息地,在这里,他是自由的,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是想事。他思考生死,思考宇宙,思考救赎之路。他说,“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一个残疾的作家,他的思想是那么深邃。他说,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于是,他写小说,希望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稍微有点儿光彩。但是,成名后,又觉得自己活得像人质,要是哪一天文思枯竭了,就完了,而且,当人质太累太紧张。人总是想活下去,因为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在这园子里,他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徘徊,经历了生与死的挣扎,最终,他还是决定活下来。因为,“太阳,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史铁生的文字非常富有张力,描写的时候,使人沉浸其中;哲思的时候,又让人深深思考。印象最深的一处,是他用春夏秋冬来描绘地坛,简直是神来之笔,从不同角度把一座园子的精髓表现出来了。不是日日沉浸园子的人是断然写不出如此精准又贴切的文字的。史铁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7.31—8.3《我的梦想》《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感悟:1.第一喜欢田径,第二喜欢足球,第三才是文学。对于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而言,这是多大的讽刺,又是多大的痛苦。但史铁生却用调侃的语调开头,“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我们想象,二十一岁的史铁生有着一米九的身高,像猎豹一样在运动场上风驰电掣一般轻捷地跑跳。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如今的他却被禁锢在轮椅上,失去了自由。他的梦想是像刘易斯那样“从人的原始中跑来,跑向无休止的人的未来”。然而,刘易斯的失败却让他“梦碎”,刘易斯茫然的目光使他“最幸福”的定义动摇,粉碎。世上从来没有“最幸福的人”,上帝给每个人设限,让他在超越自我局限的路途上去理解幸福。

巴黎奥运会正如火如荼进行中,那些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的奥运冠军一次次不断突破自我局限,冲向新的目标,他们在那一刻是“最幸福的人”。但当那一刻结束的时候,上帝又在他们面前设下了新的局限。再说回“我的梦想”,是希望自己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

2.对我而言,开端,是苏北农村的普通的两进两间土坯房。我站在天井中,一棵月季花开的正盛,花叶上残留着昨夜的雨水。老旧的木门,厚重的蚊帐,墙上张贴的画是张生,崔莺莺和红娘。走出前屋,地上铺满麦秸,在上面翻滚,跳跃,是最自由的。墙上的土洞里,蜜蜂嗡嗡地叫,拿来一个透明的瓶子,瓶口对着小洞,很快,蜜蜂便钻了进来。快速地用手捂住瓶口,盖上盖子(如果稍慢,蜜蜂便又飞走了),开心地看它在里面乱撞。

搬家了,引出另一个世界。夏日的午后,家人都已午睡,独我坐在窗前,绿色的窗帘遮蔽了西山的烈日,《红楼梦》的故事此刻尤为精彩,犹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傍晚了,邻居的孩子得了大人的许可都出来了,在水井边嬉闹。井水冰凉冰凉,一次次浇洗着身上裸露的部分,真是“晶晶亮,透心凉”。等夕阳完全落山,搬来桌子,一家人就在露天吃晚饭,饭桌上,清蒸小公鸡是最奢侈的菜。旁边黄瓜静静地垂挂,水田里青蛙呱呱地叫。收拾完,提一桶水爬上平房的屋顶,屋顶是滚烫的,浇下去,水也是热的。一桶,两桶,三桶……直到屋顶的暑气消了大半。伙伴们搬来椅子,摇着蒲扇,开始了星光下的夜谈,唱歌,猜谜语。那简直就是一个大大的舞台。夜渐渐深了,露水来了,大家才意兴阑珊散去。同时,又兴致勃勃地期待第二天的到来。

再后来,又进入了另一种情况。

这些记忆的影儿哪里去了?这一切是真的吗?它们“顺理成章或天衣无缝,一来二去便连接出一个现实世界”。

这就是我理解的“轻轻地走和轻轻地来”,没有预兆,没有彩排,自由来去,随性潇洒。

8.48.7《合欢树》《老海棠树》
感悟:1.文本梳理之“我”的变化: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仿写:

十岁那年,我连续几次在作文比赛中获奖。母亲逢人便夸我作文写得好,是个不用家人操心的听话的好孩子。

二十岁,我因为高考的压力得了失眠症,整晚整晚睡不着。母亲给我买来“好睡饮”,藏起家中的摆钟,做饭洗衣也都是轻悄悄的,生怕打搅我睡觉。那时的母亲正值壮年,胖胖的,能吃能睡,也能干。

三十岁,我做了母亲。母亲给我带孩子。她对孩子虽不怎么精细,却总是叮嘱我一定要“吃好”。母亲总是担心我在婆家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时常带来自己做的烙饼,饺子之类的东西。

文本梳理之母亲的变化: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聪明,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在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母亲不死心,到处找大夫、寻偏方、买奇药

母亲对治我腿死心后希望我写作振作,顶着雨、冒着雪帮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母亲帮我找工作,栽种合欢树

仿写: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虽不是世上最好看的女子,但是眉清目秀。照片上的她梳着当时流行的发型,手握一本书放在胸口,英气十足的文艺骨干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失眠症,她到处打听解决的办法。她还要担负起一家人的生活,每天骑车驮着笨重的煤气罐走街串巷。但是,她总是乐呵呵的。

母亲在我结婚后依然关注着我的生活,总是想方设法为我减轻生活的负担。

文本梳理之合欢树的变化:

那年母亲挖了一棵小苗,花盆长起来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舍不得仍

第三年,合欢树长出叶子,而且茂盛

又过一年,合欢树移除盆子,栽种到地上

母亲离开后的第五年,合欢树开花了

母亲离开后的第七年,合欢树年年开花,长到房高了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作者一开始怕见合欢树是怕睹物思人,因为合欢树是母亲亲手种下的,上面有母亲的影子,母亲的气息,有那几年生活的点滴。如果阳光照过合欢树可以折射过去的话,作者可以看到白了头发的母亲在侍弄合欢树,那树的新芽越长越茂盛,母亲经常盯着合欢树出神,希望和绝望交替啃噬着做母亲的心。做儿子的此时正在自己构筑的黑暗世界里徘徊,怎么会注意到母亲的心理呢?他以手摇车进出不易为借口,拒绝见合欢树,他对母亲是有愧疚的。因为自己的病,因为自己的任性,让母亲的心无处安放,无可诉说。“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已经不在了,看合欢树还有意义吗?怕是会引起更多的愁绪。但是,又怎能不见呢?合欢树就是母亲啊。所以,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轻描淡写中已充满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2. 我想用月季花纪念我的奶奶。月季和蔷薇总是让人傻傻分不清。但我确信,奶奶种的是月季,因为那叶片宽而油亮,那花朵蓬勃而饱涨。不似蔷薇,总给人淡淡的感觉。小时候跟奶奶住,天井里栽着一棵高大的月季,春天开满了花,馥郁的香气缭绕在空气中,总让人忍不住凑上去深吸几口。下雨了,黄昏时分,院子里湿哒哒的,花瓣落了一地。我喜欢捡拾那一片片残留着雨珠的花瓣,我把她们放在水塘里,凝望着漂在河流上的片片粉色小舟,直到奶奶叫我吃饭。

奶奶是爱花的人。在农村,相比于凤仙花,栀子花等,月季似乎更像大家闺秀,高雅端庄,温柔可人,就像奶奶。从记事起,奶奶的面庞就是清秀的,衣着也是得体整洁的,全然没有村妇的粗糙泼辣。上小学时,常因帮老师做事而晚归,回家的路要经过几个坟地,白天和同伴们一起走并不觉得十分害怕,但夜幕降临之时,便会浮想联翩,脑海中一遍遍闪过惊悚的画面。这时,奶奶的一声声呼唤便在暮色中的田野上回荡,给小小的心以莫大的安慰,我会鼓足勇气超速越过怕人之地,一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奶奶活到九十多岁,依然喜欢养花,只是不再养月季,而是小巧方便的盆栽。红红紫紫,深深浅浅,热热烈烈,泼泼洒洒……
8.88.11《故乡的胡同》《墙下短记》
感悟:从题目《墙下短记》来看,这似乎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然而,短短的文章读来却并不轻松。作者从自己童年记忆中携取了几件小事,进而对“墙”展开自己的论述,精辟深邃,引起读者共情,发人深思。

第一件事:我和L是无猜无防的少年密友,可是因为一次打架,我在别人的指点、怂恿下到他家里去讨要我送给他的东西,当要回东西后,“独自贴近墙根我往回走,那墙很长,很长而且荒凉……”,后悔,愧疚,落寞像潮水一样淹没了我,墙根下的身影那样孤独而忧伤。在这里,史铁生用非常贴切的语言描绘了此刻的心境“晚风轻柔得让人无可抱怨,但魂魄仿佛被他吹离,飘起在黄昏中再消失进那道墙里去。捡根树枝,边走边在墙上轻划,砖缝间的细土一股股的垂流……”

第二件事:我们一群八九岁的孩子在胡同里踢足球,总是把球踢进墙里的人家。在一次我们把球投入墙里的面锅后,“球场”被封。

第三件事:蝉鸣浩大的盛夏的午后,我被母亲骗去幼儿园。去幼儿园的路必经一面青灰色的墙,这在童年的我十分恐怖。而幼儿园墙内,必有一种“灾难”。

这三件事是与墙有关的记忆。

接着,史铁生发表了自己对墙的看法。

摘录几句:

1.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墙,我们都在墙里。

(理解:好像在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墙是规则,是束缚,是羁绊。)

2.墙永久地在你心里,构筑恐惧,也牵动思念。

(理解:这里的墙是一种障碍,使人恐惧。同时,它又构筑了距离,牵动思念,比如张生和崔莺莺墙里墙外话相思。)

3.把所有的墙都拆掉都不行么?

4.(理解:拆掉了墙,意味着拆掉了规则,人们将会乱作一团。墙不仅可以遮风避雨,也保守了秘密,自然不能拆。)

5.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否则鼾声又起。但要接受墙。

(理解:墙是障碍,是威严,是灾难,可能随时倒下使人性命不保。但面对它,又能怎样呢?任你如何捶打它,它除了掉落有些灰尘,丝毫不变。接受它,与它抗争才是正确的方法。)

第四件事:一个老人在地坛的墙下吹奏《苏武牧羊》,我听出了箫声中“接受残缺,接受苦难”的寓意。面对一堵墙,哭喊,怒骂,恭维,跪拜,默想,责问,请求,商量,软硬兼施,都没有用,只有接受它,不卑不亢。

读到这里,我读出了作者与命运抗争的力量,这是从生命深处呐喊出来的至理名言。

8.128.15《爱情问题》《扶轮问路》
感悟:史铁生的一生有三分之二时间是在轮椅上度过的,轮椅是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没有轮椅,他将独自呆在屋子里悲叹‘而轮椅,将他带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美丽世界,那里有“青天朗照,杨柳和风”,那里有“世界上果真有”的外国,有“大沙漠、大峡谷、大瀑布……”这些对一个残疾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而在史铁生身上实现了。他的一生用坏了两位数的轮椅,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三辆。它们关乎着亲情,友情和爱情。父亲找人自制的那辆轮椅寄托了父母多少心愿;那辆“福”字轮椅又是多少朋友推过,摇过的,柳青、马原、韩少功等文坛挚友带着我走南闯北看世界;妻子砍价给我买来昂贵的电动轮椅,真正给了我自由。亲情,友情和爱情给了史铁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也真是这人间真情使他的生活逃离了黑暗孤独,变得五彩斑斓。摇轮问路,正是史铁生一生的写照,轮椅摇出了绝望黑暗,摇出了温暖的人间真情,也摇出灿烂光明的未来。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在“摇轮问路”呢?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
青春语文,不仅仅是一种教法,更是一种活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