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1季【陈健专栏】术之一(上篇) | 统编七上写景单元整体规划与解读

文摘   2024-09-14 06:02   新疆  


统编七上写景单元整体规划与解读

术之一(上篇)

陈健

写在前面:黑色字迹基于2017年版统编教材,红色字迹基于2024年版统编教材,下同。

七上一单元整体说明: 将小学教材中的自然风景课文做总结提升,明确一般写景散文的鉴赏路径,这对应的是七上第一单元前三篇课文。这类课文经过初二《昆明的雨》的“汪氏风格”提升后就到了八下五游记单元,凸显作者的个性化特征和更高级别的语言雕琢。单就七上第一单元而言,主要强化各种修辞效果的体验和鉴赏,尤其是区分比喻和拟人,同时总结写景类散文其他常见手法,如多感官角度、分类突出各自特点、注意写景顺序和层次等。可用最新北京中考各区模拟题中的典型样题和答案来明确分析格式,同时进行片段写作训练,为初二的游记写作打好基础。

复盘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写景类课文,后面历经每册教材第一单元及其他单元的单篇这种大量的文本训练,已经将写景状物类常见素材包罗殆尽,无论是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民俗文化还是动植物都见识过,基本情感也都熟悉,学生对这类文体的知识体系学习基本都遵循从“单点”结构到“多点”结构的进阶认识步骤:先学习一种修辞、一种写法、一种情感的概念,然后是两种以上修辞、写法、情感的联结,进而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写作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方法、游踪顺序等,也就是小学六年基本完成“是什么”的知识体系打造。

初中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和“怎么样”,也就是说要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情感、创作背景、创作风格等方面入手整体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写景物,怎么样写出景物的这种特点,在这个过程中联想想象如何作用于语言细节和宏观结构。

所以七上第一单元首先要衔接过渡小学的薄弱点,即景物特点的概括以及鉴赏方法的运用,完成由“多点”结构到“关联”结构的进阶。然后在此基础上,体会联想和想象对文学创作的关键作用,并能够有意识地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就开始进入“抽象扩展”阶段。

单就七上三篇现代散文而言,它们分别要贯彻落实“强化景物特点”的不同手段,具体如下:

  • 《春》:多感官、多修辞、景物串联顺序;

  • 《济南的冬天》:比拟、拉近距离;

  • 《雨的四季》:陌生化、艺术化表达、诗性语言。

  • 核心知识:知识:联想是比喻的本体与喻体、拟人的人和物、多感官的共通之间的桥梁。

  • 技能:能辨析修辞手法,概括景物特点,揣摩课文语言,体悟作者情感,初步学习文学语言的鉴赏手法;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

  • 关键概念:联想的力量

  • 本质问题:我怎么像课文作者那样把修辞方法用到极致?

  • 驱动性问题:这个单元能让我的“校园一景”从小学提升到初中标准吗?

教材教学解读建议: 第一单元与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紧密相关。尤其是局部精读鉴赏和主旨理解题,更是直接对应。学生在中考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是:手法只知道修辞,其他手法不容易想到,而最新趋势是划线句运用的手法没有修辞,甚至没有手法,就是分析用词的好处。因此我们在本单元可以先学习修辞作用的规范答法,以后再补充其他手法。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精准区分比喻和拟人,而不是什么句子都只会用比喻来贴标签。

写景类文章的阅读其实和写作是异曲同工的: 但凡要写一篇文章一定是作者先觉得有写它的必要,可能是有某种特殊发现或独特感悟,因此要写它(尤其在考场这种特殊场合中)基本上都是要表达对它的喜爱、赞美之情,那么接下来就是细化布局:它可以具体拆分为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为了凸显这种特点需要运用哪些手段,尤其是要发挥联想想象的力量才有可能将这种独特发现或感悟让读者具体感知、准确领会并能产生共鸣。我们用此路径来阅读鉴赏文本,也要学着用这思路来规范自己的写作构思。

从第一课《春》课后习题反映出来的重点是要想学习、仿写此类文章,背诵、迁移应用是必由之路。不管用朗诵还是想象,殊途同归都是要让学生体会这种画面、这样写作的价值,因此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课后习题四)和童趣诗意的语言品味(课后习题二)可整合为局部精读一个任务。对文章的结构分层既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又是简化背诵全文这一任务的必要步骤,因此课后习题一和五可以整合为一项任务。课后习题三因为涉及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写作意图的把握,属于难度比较大的任务,建议参考教参,让学生上升到哲理感悟,这是写好作文结尾的关键。

第一课如果要与中考考点相对应可以先了解八种修辞的概念和基本区分,作用的分析格式不用太过刻意追求完整规范。学生最需要突破的是对景物特点的精准概括,而不是只会用“大、美、好”这类空泛的形容词,在进行词句鉴赏时要训练学生积累并筛选丰富恰当的形容词,为将来答题拓展专业词库。

2024新版教材是对2017版教材的修订,因此重在细处的精雕细琢。多了的就删,少了的就补,乱了的就调,错了的就改,因此整体文字表述显得更为规范严谨,任务布置也更考虑实际情况。

例如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内容比旧版丰富了一些,尤其是第二段语文要素线综合调整,形成更为严谨的“总分结构”:先说明本单元总体目标重在朗读中感受语言之美,然后分声韵之美、画面之美、手法之美三层分别具体展开。这比旧版的行文逻辑更精准。后面单元都是按照这个结构来明确目标,虽然有时会感觉有点重复,但保持了前后行文的一致性。

还有第一课的课后习题,删除了让学生自己标注重音停连的任务,这一点更切合教学实际,我们在教学中一般不会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重点落实,还是以朗读实践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朗读知识不重要,而是把它放在新版教材最亮眼的一个新增环节——阅读综合实践中。

根据2022版义教新课标,我们的教材学习主要分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三种实践活动(我个人更愿意理解为三步骤)来具体落实。课文的学习是阅读与鉴赏,新增的阅读综合实践则是梳理与探究,写作和专题学习活动属于表达与交流。我也更认同新教材对这三个步骤的顺序安排(在新课标中梳理与探究是放在表达与交流之后的),首先是课文的感性认识,然后是单元知识的理性整合梳理,检测这些输入是否能内化于心则要通过单元写作或其他学生活动来输出。这就是一个单元的完整的学习过程。

《春》是朱自清为中小学生写的“下水文”,他就一定会在文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感官描写、多种景物的串联顺序会对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悦、赞美、沉醉之情有多么大的助力。纵观初中三年教材,只有第一课是纯粹写给中学生的,从来没有让中学生学习中学生自己写的文章,这就决定了阅读鉴赏的成人化、拔高化、技法套路。

《济南的冬天》这么写是因为老舍对济南有“第二故乡”的亲近,所以总想用各种手段拉近与济南的距离,比如比拟的手法,还有语气词、“儿化音”的高频使用,让一个来自北京的“济漂”写出了独树一格的温情、温柔的济南,这是专属于老舍的济南,与北中国的冬天蕴含强烈反差,反其道而行之的特点让它成了经典名文。

因此在学生写《北京的秋天》写得千篇一律的时候,引入第二课的学习便顺理成章。从第二课《济南的冬天》就要告诉学生,我们学大家名文不仅仅是要借鉴模仿,更重要的是学习他怎么彰显自己的独特,进而慢慢找到我们自己的独特。

第二课课后习题正好可以将第一课所学的阅读策略举一反三:课后习题二涉及作者情感、写作意图;课后习题一则是对总体特点和具体景物分类的把握;课后习题三四则是关注强化感受、特点的手段;课后习题五则强调写出自己的独特性。(路径:主旨-具体景物-特点-写法-个性,同上课) 与第一课的童趣诗意不同,第二课语言重点要关注抒情方式,实现情景交融的手段,请阅读教参相关内容。

要想写好比喻,考验的是才气;要想写好拟人,则首先需要强烈的情绪铺垫、情感投入。比喻是为了让读者惊叹、艳羡;拟人则是为了感染、打动读者,让读者心生向往、亲近好感。之所以第二课课后习题没有刻意强调其他修辞、写法的作用,就是因为这一课的共鸣效果的确是整个单元最强烈的。因为七下还要学习《骆驼祥子》,老舍的语言风格在本课是奠基,在下学期要整合深入,注意进阶提升。

新教材第二课的课后习题属于整个单元变动最大的,用更多的程序性知识来辅助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比如旧教材第一大题只是用文字表述,而新教材第二大题则给出图表,非常形象直观,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全文结构,现在中考也多采用这种形式来考查整体感知。只不过不能只满足于填写相应的景物,还要概括对应的特点,这样才能切中写景抒情散文的“肯綮”。旧教材第二大题则对应新教材的第一大题,修订后不再使用“探究”这种空泛的大词,而是给出了具体的思考步骤:先朗读,再想象画面,然后是感受景物特点,最后才是回答问题。这与叶圣陶在《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文中提出的感悟意境的途径几乎如出一辙。因此本单元的阅读综合实践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我们总结写景抒情文本(包括散文和诗歌)的基本阅读方法:借助想象画面来体会作者情感。

下一期预告:因为字数限制,所以第一单元分两部分发表。这次是单元整体规划设计和第一二课的教学解读,下期是第三四课的教学解读以及对单元关键概念的提炼总结。

专栏简介:本专栏以“统编教材的知识进阶规划”为主题,主要让老师们理解各个学段统编教材的内在学理,也就是不同文本类型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有哪些,它们如何在不同册教材中实现进阶。教师的教学知识要先层级提升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呈螺旋式上升。我想从“道”与“术”两个方面来具体展开:前者主要是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不同文本类型进行梳理整合,从中抽象概括出文体的基本规律,以及在不同年级中的进阶落实路径;后者则是对每册教材每篇课文的教学解读,明确不同文体单元或专题主导下各篇课文需分散强化的核心知识点。在将篇章、单元、册、年级的相关知识脉络串联成体系之后,就是统编教材在初中阶段的知识进阶规划。初中做完后再做小学、高中,最终形成全学段统编教材的知识进阶体系。

个人简介:陈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北京市文汇中学语文教师,东城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合作出版专著《如何阅读<悲惨世界>》,论文发表、获奖数十篇。秉承王君老师的“热爱生活,超越自我”,以“修炼一颗好的心”为终生奋斗目标。

郑重声明


本期内容为“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yuwenshidi。以下简称“湿地”)原创首发内容,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载、复制、摘编前,必须得到“湿地”及原创作者的共同授权许可;未经“湿地”和原创作者本人的共同授权许可,禁止以任何名义进行转载、复制、摘编等任何形式的使用。一经发现,我们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的相关规定,追究其侵权行为。
尤其强烈谴责以学科网百度文库豆丁网等为首的明目张胆的盗版行为!






感谢阅读,点个“在看”再走吧~~~





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
青春语文,不仅仅是一种教法,更是一种活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