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语文·读书专栏】周四小分队在阅读中修行

文摘   2024-09-12 06:01   辽宁  





种一棵树,

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

其次是现在。

无阅读,不语文。

示范,
是最好的引领,

语文老师要坚持把阅读,
化作生活的日常,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进而在阅读中,
实现师生的共生共长。



01


阅读者: 王玉玲

阅读书目: 《语文课就该这样教:语文名师精彩教学片段品析(中学卷)》

主 编:  李华平,刘敏


02


阅读者: 郑 娥

阅读书目: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作   者: 樊 登 




03



阅读者:闫书英
阅读书目:《致语文教师》
作者: 余映潮 



阅读进度1-50页

读书摘抄

1.保持追求人生目标的持久性和忍耐性,让自己具备走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坚强意志。

2.一个人有了毅力,就能勤奋,就能自信,就能坚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就能在喧闹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积累人生的美丽。

3.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什么便永远年轻。

4.耐力是一种智慧;坚持走难走的路,必定能见到不寻常的美景。

5.那种笔墨写的文字固然能够长久地保存,然而更重要的是那种刻骨铭心的咬牙坚持的历练,是那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与行为,是那种在教学研究中朝迎彩霞、夜送星星、日有收获的幸福与愉悦。

6.如果一个人能够“苦做”,又能够“巧做”,他就有较大的可能取得成功。

7.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工作状态中的中小学教师,成功的机会在八小时之外。事业的构思就像咏物言志散文的构思:托物,蓄势,开掘。发展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大事。

8.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积累;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突破专题。

9.热爱心中的语文教育事业,扎扎实实地做一点学问,练一点本领。

10.一个希望非常成功的人,必须能忍受多方面的磨炼。

11.不同深度的磨炼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

12.“大量”显现着力量。

13.时间比金子还宝贵,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时间,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14.事业的阳光是什么,是学问;把事业的阳光洒向自己,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15.坚持燃烧自己创造的激情,这就是“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就有了追求人生目标的持久性和忍耐性,让自己具备走向成功的坚定意志,让自己赢得创造成果的宝贵时间。

16.沉浸在自己事业的世界里,就是修炼。成功在于毅力,成功也在于方法。

17.做一个治学勤苦的人,做一个思考深刻的人,做一个追求高度的人。

阅读感悟:

刚刚网购来余映潮老师的这本《致语文教师》,翻开自序部分,我就像一位饥渴的路人遇到了甘泉;读着余老师的每一句话,我如同一位弯着腰捡拾一颗颗珍珠的幸运儿;摘抄着上面的每一个金句,都如同余老师与我面对面循循善诱地教导,成为有贵人相助的人。我希望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这应该包括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我喜欢成长的感觉,所以视成长的智慧为第一。

今晨我把余老师这些话语摘抄下来,作为我的修身警言,经常读一读,以备时时给我以警醒。我虽然没有自己的事业,但是我珍视在工作前行中对我生命的历练,我喜欢为语文教育事业而进行奋斗。不为结出硕果,只为“大量”显现出力量,让自己干起工作来举重若轻。

特别特别喜欢余老师说的这句“沉浸在自己事业的世界里,就是修炼。”我开设的公众号命名为“闫书英修行阁”,就是想在工作和生活中好好的修炼自己,而余老师这句话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念。今后我将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我喜欢的班级工作中去,去享受那种“孩子王”美好生活;今后我也会沉浸到对语文教学的研究中去,让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今后还要大量读书,就如同余老师说的,把事业的阳光洒向自己,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04



阅读者:郭亚会
阅读书目:《林中响箭》
作者:《生活周刊》

   读书笔记:


05



阅读者: 李 颖
阅读书目:《登天的感觉》 
作者: 岳晓东

读书笔记:

   


06


阅读者:马存友 
阅读书目:《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 
作者: 孙邵振


读书笔记:
暑假阅读了《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孙邵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这本书已经多次再版,多次售罄。由此可见这本书的热度、畅销度有多高。全书共七章,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涵盖“春”“秋”“童心童趣”“亲情”“生命”等主题,该书对文本的解读角度新颖,观点独特,文本解读的方法、解读的理论对一线教师深度解读文本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千百年来,人们都说这两句好的不得了,到底好在哪里呢?运用孙绍振的还原法,我们把今宵酒醒何处。改成昨夜酒醉何处?这样矛盾就展现出来了,酒醒是酒醉的结果。但作者不说酒醉偏说酒醒。有酒醒,必然有酒醉,固然酒醉不必说。晓风残月可见天已经拂晓了,醉了一夜,这酒喝得多么尽兴,多么任性,为何喝酒?因为送别。已经醉了一夜了,醒来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一醒来就看见晓风残月,可见,作者肯定是在室外的。喝得醉倒在室外,可见感情强烈,而且非常任性。另外,人喝醉的样子应该是非常狼狈的,但是作者却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来形容。把这几个醉酒的狼狈转换成了极有诗意的杨柳、晓凤、残月,把狼狈的姿态转化为自我的炫耀,可见感情多么深沉,心态多么自如。

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话写出了黄河的特点,汹涌澎湃,气势很大,但是仅仅黄河的特点也不行,还有诗人的感情。黄河一泻千里,奔腾澎湃的唤起了诗人心中的豪迈的感情。感情冲击的感觉,才发出了天上来的虚拟想象。诗句刻画了一个宏大的空间,不仅有自然景观的空间宏大,还有诗人想象的空间吧。这既有生理的高度,更有精神的高度。他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等都是这种写法。

三、“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两个比喻哪个更好?比喻有三种类型,第1种是两个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比如“燕山雪花大如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第2种是抓住事物之间的不同点。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三种情况是把相同点与不同点统一起来。比如“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第2种和第3种是比喻中的特殊类型,修辞学叫“较喻”。通常遇到的最大量的是表达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

四、什么样的比喻是好的比喻1.客观上本体和喻体是不同的,2.在局部上(临时性的也可)有共同之处。比喻不能追求精确,比喻的生命力就是在不精确中求精确。比喻的美点在于不基于事物本身,放心大胆到事物以外去,才能激发出心意的感觉。黏滞于事物本身,只能停留在麻木的感觉上。3.好的比喻不但要求符合一般比喻的规律,更要求精致,不但词语表层显性意义相同,而且在深层的、隐性的、暗示的、联想的层面上,意义也要相切。4.比喻切至与否还和作者的主体气质有关系。5.与作者追求的风格有关(诗意、幽默等)

五、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人带上了感情,感觉就可能产生变异,在语言上就有夸张的自由,没有自由就不能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想象、虚拟、假定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进入想象和假定、虚拟境界不仅是诗人的自由,而且是读者的自由。诗人用自己的自由想象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带动起读者在阅读中把自己的感情和经验投入到文本中去理解,一起参与创造。诗人调动读者的想象来参与,却并不提供信息的全部,它只提供了最有特点的细部。比如用一个飞跑的马蹄代表飞奔的马,用马蹄上的蜜蜂代表花香等。诗歌的语言越能调动想象越有质量,诗人只选取最有特征最有价值的部分。从正面来说要抓住有特点的局部,从反面来说要大幅度的省略在特征以外留下空白。诗歌的想象性与语法存在一定的矛盾。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本来要许多句子才能讲清楚的,现在只要一句就成了,这就叫做诗句的意象密度,密度越大越是精炼。但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话似乎不够精炼?但是楼台和烟雨是局部,是作者着重刻画的,华美的印象,朦胧之感是飘渺的,超凡脱俗的。但作者似乎不满足于唯美诗人,将这种美的欣赏转化为历史的感叹:南朝已经灭亡了,但寺庙之美却没有变化。写景并不是景象写得越美好越有诗意,而是内心的触动,越精致越有诗意。马上说前面两句的意向浮动和后面的完整的句法形成一种对比。让诗句结构在统一的音节中增加了变化。在句法变化中再增加些理性的思索,就成为诗歌的上品了。

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
青春语文,不仅仅是一种教法,更是一种活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