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文
“《相应部》以一个悖论开始:佛陀渡过洪水,但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停留在原地。”
“我既不推进,也不停留地渡过洪水。”
“但是,亲爱的先生,你是如何既不推进,也不停留地渡过洪水呢?”
“当我推进时,我被旋入水流;当我停留,我就沉没。如此,我渡过洪水,既不推进,也不停留。”
女神:
“经过了好久,我终于见到
一个完全解脱的婆罗门
他既不推进,也不停留
已渡过世界的纠葛”
这就是女神所说的。大师认可了。意识到“大师已经认可了我”,她向他鞠躬,做右绕,接着就在那里消失了。
解脱经 (SN 1:2)
“佛陀如何为一切众生找到自由之道。”
在舍卫城……有一位女神,在极深的夜里,她极亮的光照亮了整个祇树林,去到世尊那里。到达后,她向他鞠了一躬,然后站在一边。当她站在那里时,她对他说:“亲爱的先生,你了知众生的自由、解脱、远离吗?”
“是的,朋友,我了知众生的自由、解脱、远离。”
“但是,亲爱的先生,您如何了知众生的自由、解脱、远离呢?”
佛陀:
“从生成之乐的毁灭中,
从知觉和意识的终结,
从感受的停止、静息:
我就是这样了知
众生的自由,
解脱,远离”。
未洞彻经 (SN 1:7)
“那些对他们之内
的现象未洞彻
那些可以被他者
的教导所引领的人:
他们是沉睡的;
他们还没有醒来。
现在是他们
醒来的时候了。”
佛陀:
“那些对他们之内
的现象已洞彻的人,
就不会被他者
的教导所引领
通过正知而觉醒
他们和谐地
走在不和谐中” 1
笔记
1.“不和谐”和“和谐”原词为visama和sama,字面意思是“uneven”和“even”。在整个古代文化中,音乐术语被用来描述人和行为的道德品质。不和谐的音程或调音不佳的乐器都是邪恶的隐喻;和谐的音程和精心调音的乐器,隐喻着美好。在巴利语中, sama (“even, 均匀”)一词描述了一种乐器按音调调音。有一个著名的段落(AN 6:55),佛陀在其中提醒对自己修行过度的Soṇa Koḷivisa,只有琴弦既不太紧也不太松,而是“均匀”的时候,琵琶(鲁特琴)听起来才有吸引力。这个形象与佛陀的中道教义有着特殊的共鸣。它还为“samaṇa ”(僧侣或沉思者)一词增添了意义。经文中经常提到sāmañña一词源自“sama”——“均匀”,即调和的品质——也意味着成为禅修者的品质:真正的禅修者总是与恰当和善的相调和。
这节经文还有一个额外的文字游戏,因为“已洞彻的”一词也可以表示“良好地调和”。
2.关于如何最好地翻译Buddha的问题,这部经提供了支持翻译“觉醒”的证据。这些诗句在两个源自同一词根的词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形容词sambuddha(buddha的变体)和动词pābujjhati (在上下文中显然意味着从睡眠中醒来)。
——刘智临
译自塔尼萨罗比丘的英译本
参考巴利语原文与庄春江居士汉译本
https://www.dhammatalks.org/suttas/SN/SN1_1.html
昨天忘记放在后面的几张图:
更多相关内容: 关于世界的存在与否,佛陀的原话怎么说?|译《巴利三藏相应部》 佛陀 | 像泡沫团那样的虚空(选自《巴利三藏》) 佛经|汉译白话巴利三藏(相应部选录一) 汉译巴利三藏 | 这遍净的、最高无上的空性 巴利三藏·相应部选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