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文
(佛陀)住在舍卫城。
那时,尊者迦旃延氏去见世尊。抵达后,鞠躬,坐在一旁。在一旁坐下后,尊者迦旃延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被称为‘正见、正见’(正确的看法),大德!到什么程度是正见呢?”
“大体上,迦旃那,这个世界①是以一对极端为对象、由其所支撑,那就是存在与不存在。但是,当一个人以正确的洞察力看到世界的起源时,他就不会想到世界的“不存在”。当一个人以正确的洞察力看到世界的终结时,他就不会想到世界的“存在”。
“大体上,迦旃那,这个世界被攀附、执著和偏见所束缚,并以它们为养料。但对于不卷入或执著于这些攀附、执著、意识的固执、偏见或痴迷,也没有“我自己”的执念的人,他对这件事毫无不确或怀疑:所生起的只是苦的生起,所逝去的只是苦的逝去。如是,他的认识独立于他人。正是到了这个程度,迦旃那,才有正见。
“‘一切都存在’:这是一个极端。 “一切都不存在”:这是第二个极端。避开这两个极端,如来沿着中间教导法:
从无明作为必要条件出现造作,从造作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意识,从意识作为必要条件出现名称与形式,从名称与形式作为必要条件出现六种感官媒介,从六种感官媒介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接触,从接触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感受,从感受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渴望,从渴望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执著或维持,从执著或维持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成为,从成为作为必要条件出现出生,从出生作为必要条件,然后衰老、死亡、悲伤、哀叹、痛苦、烦恼和绝望就开始起作用。这就是这整个苦难的集合的根源。②
“现在,从这无知的无余消褪与止息中,出现造作的止息。从造作的止息而来的是意识的止息。从意识的止息而来的是名称与形式的止息。从名称与形式的止息而来的是六种感官媒介的止息。六种感官媒介的止息带来了接触的止息。由于接触的止息,感受也随之停止。从感受的止息而来的是渴望的止息。渴望的止息带来了执取或维持的止息。从执著或维持的止息而来的是成为的止息。从成为的停止而来的是出生的止息。从出生的止息起,衰老、死亡、悲伤、哀叹、痛苦、烦恼和绝望等都止息。这就是这整个苦难的集合的停止。”
注:①“世界”:佛陀说的世界,指包括感官、感受与思维的意识世界,见Loka Sutta (SN 35:82)(Loka有世界、世俗,也有宇宙的意思)。
②这段按汉传佛教的传统术语,该译作:“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处;以六处为缘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渴爱;以渴爱为缘而有取;以取为缘而有有;以有为缘而有生;以生为缘而有老、死、愁、悲、苦、忧、绝望生起,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这就是佛陀说的“缘起”,即“依赖的相互生起”(参照英译)。
③塔尼萨罗比丘对本经的注:佛陀描述了最高层次的正见,即心舍弃存在与不存在的念头,将一切生灭视为苦(dukkha)。
——刘智临
译自塔尼萨罗比丘的英译本
参考巴利语原文与庄春江居士汉译本
2024.5.19夜深毕
https://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sn/index.html#nidana
更多相关内容: 佛陀 | 像泡沫团那样的虚空(选自《巴利三藏》) 佛经|汉译白话巴利三藏(相应部选录一) 汉译巴利三藏 | 这遍净的、最高无上的空性 巴利三藏·相应部选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