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陀看来,痛苦是由谁造成的?|译《巴利三藏•相应部》

文摘   2024-07-18 15:11   意大利  


《巴利三藏·相应部》因缘相应
刘智临 译




裸行者迦叶(SN 12:17)
丁巴卢卡经(SN 12:18)

【按】:必要的说明之前已说过了,请见这两篇:
关于世界的存在与否,佛陀的原话怎么说?|译《巴利三藏相应部》
如何渡过对世界的纠葛?|译《巴利三藏相应部》偈诗三首
现在让我们专心译经。

裸行者迦叶经(SN 12:17)

“缘起如何避免回答以下问题:痛苦是自作的、他作的、既是自作也是他作的,或是自发生起的。”

我听说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栗鼠饲养处的竹林中。这天一早,世尊整理好下衣,拿着钵和外衣,就去王舍城托钵。

无衣苦行者迦叶①(或裸行者迦叶)远远看见世尊走来。他一见到世尊,就走过去,一到那里,就与世尊互相欢迎。在友好地交换欢迎与寒暄后,他就站到一旁。站到一旁后,裸行者迦叶对世尊说:

“我们想请教乔达摩大师一点问题,如果他能花时间回答我们的话。”
“现在不是提问的时候,迦叶。我们已经进入了村子里。”
第二次……第三次,裸行者迦叶对世尊说:“我们想请教乔达摩大师一点问题,如果他能花时间回答我们的话。”
“现在不是提问的时候,迦叶。我们已经进入了村子里。”
世尊说罢,裸行者迦叶说道:“我们所要问的并不多。”
“那就问你想问的吧。”

“乔达摩大师,痛苦是自己造成的吗?”
“别这么说,迦叶。”
“那么它是他者造成的吗?”
“别这么说,迦叶。”
“那么它既是自己造成的,又是他者造成的吗?”
“别这么说,迦叶。”
“那么,痛苦是不是既非自己造成,也非他者造成,而是自发生起的呢?”
“别这么说,迦叶。”
“那么就没有痛苦吗?”
“迦叶,不是没有痛苦,而是有痛苦。”
“那么,难道乔达摩大师不知道或看不见痛苦吗?”
“迦叶,并非我不知道或看不到痛苦。我知道痛苦,我看见痛苦。”

“现在,乔达摩大师,当被问到‘痛苦是自己造成的吗?’时,你说‘迦叶,别这么说。’当被问到‘那么它是他者造成的吗?’时,你说‘迦叶,别这么说。’当被问到‘那么它既是自己造成的又是他者造的吗?’时,你说‘迦叶,别这么说。’当被问到‘那么痛苦既非自己造成亦非他者造成,而是自发生起的吗?’时,你说‘迦叶,别这么说。’当被问到‘那么就没有痛苦吗?’时,你说‘迦叶,不是没有痛苦。有痛苦。’当被问到‘那么,既然如此,乔达摩大师不知道或看不见痛苦吗?’时,你说‘迦叶,不是我不知道或看不见苦。我知道痛苦,我看见痛苦。’那么,告诉我什么是痛苦吧,世尊,教给我什么是痛苦吧,世尊!”

“迦叶,‘行动者就是体验者,从最开始就存在,痛苦是自己造成的(行者与受者相同,自始即有,苦由自造,自作自受)。’这陈述是围绕着永恒论的。‘行动者是一回事,体验者是另一回事,这体验者是作为被感觉击中者而存在(行者是一,受者是另一,受者是受触者)。’这陈述是围绕着断灭论的。②避开这两个极端,如来沿着中间教导法:

从无明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构造(或造作),从构造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意识,从意识作为必要条件出现名称与形式(名色),从名称与形式作为必要条件出现六种感官媒介,从六种感官媒介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接触,从接触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感受,从感受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渴望,从渴望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执着与维持(clinging/sustenance,sustenance:或译养料),从执着与维持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成为,从成为作为必要条件出现出生,从出生作为必要条件,然后衰老、死亡、悲伤、哀叹、痛苦、烦恼和绝望就开始起作用。这就是这整个苦难的集合的起源。”

“现在,从这无明的无余消褪与止息中,出现虚构的停止。从虚构的停止而来的是意识的止息。从意识的止息而来的是名称与形式的停止。从名称与形式的停止而来的是六种感官媒介的止息。六种感官媒介的止息带来了接触的止息。由于接触的止息,感受也随之止息。从感受的止息而来的是渴望的止息。渴望的止息带来了执着与维持的止息。从执着与维持的止息而来的是成为的止息。从成为的止息而来的是出生的止息。从出生的止息起,衰老、死亡、悲伤、哀叹、痛苦、烦恼和绝望等都止息。这就是这整个苦难的集合的停止。”

闻此言,裸行者迦叶说道:“妙哉,大德!妙哉!如同复将颠倒之物扶正,复将隐藏之物显露,复为迷途之人引路,复将灯火带入黑暗,使有眼者能见诸色,世尊亦复如是,以种种道理,阐明佛法。我皈依世尊,皈依佛法,皈依僧伽。愿我于世尊面前出家,愿我于僧伽中受持。”

“迦叶,任何人,如果以前属于其他教派,并且希望出家并接受此法和律,必须先接受四个月的考验。如果四个月后,僧侣们受感动,他们就会给他出家(Going-forth)并接受他进入僧团。但我知道在这件事上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世尊,如果是这样,我愿意接受四年的考验。如果四年后,僧侣们有感,就让他们允许我出家,接受我进入僧团吧。”

之后,无衣苦行者迦叶在世尊面前出家,并获得受持(受具足戒,obtained Acceptance)。受持后不久,安住于独处、隐退、留心、热忱与坚定,他很快就进入并保持于智者为此出家修行的梵行(修行生活)的无上目标中,在此生当下直接自己明见并实现它(即证见它)③。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该做的已做。现在,不再有任何重生了。’”④
尊者迦叶成为众阿罗汉之一。


笔记
1.Acela “没有衣服的人”。通常译为“赤身裸体”,但正如MN 45所示,这样的人可能穿着由布以外的材料制成的衣服。
2. 这种说法倾向于虚无主义,因为它暗示个体身份只是由一系列根本上不同的人组成,一个人消失以被另一个人取代,在整个时间里不断重复。换句话说,做出行为的 X 与现在正在经历其结果的 X 是截然不同的 X。第一个 X 已经消失,被另一个 X 取代。佛陀通过拒绝纠缠于个人身份问题避免了这种谬误,以及自我因果关系(自因自果)的永恒论的谬误。参见MN 109SN 12:12SN 12:35
另请参阅:SN 12 :18 ;SN 12:25SN 12:46SN 12:67
③汉译者注:或译自己证见它,或自证它、证悟它,自己实现正见。塔尼萨罗英译:"directly knowing & realizing it for himself in the here & now. "Enzo Alfano意大利语译本:"avendo realizzato da solo la retta conoscenza in questa stessa vita."庄春江汉译:“以证智自作证后,他证知:……”本段巴利语原文:"Alattha kho acelo kassapo bhagavato santike pabbajjam. Alattha upasampadam. Acirūpasampanno ca panāyasmā kassapo6 eko vūpakațțho appamatto ātāpī pahitatto viharanto na cirasseva yassatthāya kulaputtā sammadeva agārasmā anagāriyam pabbajanti, tadanuttaram brahmacariyapariyosānam ditțheva dhamme sayam abhiññā sacchikatvā upasampajja vihāsi. Khīņā jāti, vusitam brahmacariyam, katam karanīyam, nāparam itthattāyāti abbhaññāsi. Aññataro ca panāyasmā kassapo arahatam ahosīti."
④汉译者注:原文直译:“不再有什么进入任何存在状态了”。



丁巴卢卡经(SN 12:18)

“这部经与前一部经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前一部经中关于痛苦的问题在这里扩展到包括快乐。”

在舍卫城附近……然后,流浪行者丁巴卢卡来到世尊那里,一到那里,就与世尊互相欢迎。在友好地交换欢迎与寒暄后,他就坐到一旁。

坐到一旁后,游行者丁巴卢卡对世尊说:“那么,乔达摩大师,快乐与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吗?”
“别这么说,丁巴卢卡。”
“那么快乐与痛苦是他者造成的吗?”
“别这么说,丁巴卢卡。”
“那么快乐与痛苦是自己造成的,也是他者造成的吗?”
“别这么说,丁巴卢卡。”
“那么,快乐与痛苦是不是既非自己也非他者造成,而是自发生起的呢?”
“别这么说,丁巴卢卡。”
“那么就没有乐与苦吗?”
“丁巴卢卡,不是没有乐与苦,而是有乐与苦。”
“那么,难道乔达摩大师不知道或看不见乐与苦吗?”
“丁巴卢卡,并非我不知道或看不到乐与苦。我知道乐与苦,我看见乐与苦。”

“现在,乔达摩大师,当被问到‘乐与苦是自己造成的吗?’时,你说‘丁巴卢卡,别这么说。’当被问到‘那么乐与苦是他者造成的吗?’时,你说‘丁巴卢卡,别这么说。’当被问到‘那么它们既是自己造成的又是他者造的吗?’时,你说‘丁巴卢卡,别这么说。’当被问到‘那么它们既非自己造成亦非他者造成,而是自发生起的吗?’时,你说‘丁巴卢卡,别这么说。’当被问到‘那么就没有乐与苦吗?’时,你说‘丁巴卢卡,不是没有乐与苦。有乐与苦。’当被问到‘那么,既然如此,乔达摩大师不知道或看不见乐与苦吗?’时,你说‘迦叶,不是我不知道或看不见乐与苦。我知道乐与苦,我看见乐与苦。’那么,告诉我什么是乐与苦吧,乔达摩大师,教给我什么是乐与苦吧!”

“丁巴卢卡,我不这么说:‘感受就是感受者,与感受者相同,从一开始就存在,乐与苦是自己造成的。’①我也不这么说:‘感受是一回事,感受者是另一回事,作为被感受所触及的人而存在——快乐和痛苦是他者造成的。’避开这两个极端,如来沿着中间教导法:

从无明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构造(或造作),从构造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意识,从意识作为必要条件出现名称与形式(名色),从名称与形式作为必要条件出现六种感官媒介,从六种感官媒介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接触,从接触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感受,从感受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渴望,从渴望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执着与维持,从执着与维持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成为,从成为作为必要条件出现出生,从出生作为必要条件,然后衰老、死亡、悲伤、哀叹、痛苦、烦恼和绝望就开始起作用。这就是这整个苦难的集合的起源。”

“现在,从这无明的无余消褪与止息中,出现虚构的停止。从虚构的停止而来的是意识的止息。从意识的止息而来的是名称与形式的停止。从名称与形式的停止而来的是六种感官媒介的止息。六种感官媒介的止息带来了接触的止息。由于接触的止息,感受也随之止息。从感受的止息而来的是渴望的止息。渴望的止息带来了执着与维持的止息。从执着与维持的止息而来的是成为的止息。从成为的止息而来的是出生的止息。从出生的止息起,衰老、死亡、悲伤、哀叹、痛苦、烦恼和绝望等都止息。这就是这整个苦难的集合的停止。”

闻此言,裸行者迦叶说道:“妙哉,大德!妙哉!如同复将颠倒之物扶正,复将隐藏之物显露,复为迷途之人引路,复将灯火带入黑暗,使有眼者能见诸色,世尊亦复如是,以种种道理,阐明佛法。我皈依世尊,皈依佛法,皈依僧伽。愿乔达摩大师记得我为居士(Upāsaka,优婆塞,lay follower,即居士、在家的世俗信徒),从今往后终生归依。”


笔记
①注意,此处“自己造成”的意思与前经不同。前经的意思是“由体验它的人所造”。此处的意思是“由它自己所造”。
另请参阅:SN 12:17;SN 12:25;SN 12:46



认识自己 Know Thyself
哲学、诗歌、文学与艺术的集散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