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8.13下午
(在思盟群:)
对啊,是这样的,人是可以睁眼看的,不需要闭着眼睛听伟人圣人怎么讲。
我们总是觉得可以闭上眼睛跟着某个人走,翻越高山大海,直到走到一个适合睁眼的地方;其实我们一开始就可以睁开眼睛,然后自己走。
是的,佛陀也是在说首先摆脱这些经典与经验的束缚,不要沉浸在别人说过的教条里,不要重复那些圣人创造的概念,睁开眼认识自己,这和任何佛法都没有关系,只和自己的心有关。
见法者即见我,见我者即见佛,去见佛陀、耶稣、阿卡西,听他们怎么说都是没用的,该见的是我自己,这个身心正发生的各种现象。
为什么我要先学习这些佛法、哲学、修行体系,甚至巴利语、拉丁语、德语,才能去认识自己呢?为什么我去认识我自己,要得到这些经典、学说、言论与经验的赞同?如果我像慧能、隆波田那样目不识丁,甚至听不懂佛经,我是不是连认识自己的机会都没有了?是这些经典离我更近,还是我自己离我更近呢?
纪德说:好的书会使人想抛下它,而去寻找自己。我喜欢佛陀的话,也是如此。/
/人们总是会天然地留意正向的帮助,而忽视那些负向的帮助。比如人们觉得去见佛陀对自己的解脱很有帮助,殊不知去见佛陀、听他讲一讲固然有帮助,可见完回去后,和自己的父母兄弟相处,在市场和人吵架,被一群小孩或债务纠缠,这些对自己解脱的帮助可能比佛陀的话更大。
想要去修行的话,要去什么道场呢?去原生家庭那里,和父母同吃同住一个月,这就是很好的禅修营。或者去幼儿园或学校,去嘈杂混乱的地方,或者去菜市场,去商店、餐馆、火车站,甚至监狱,这些地方都是很好的寺院禅林,是活的教堂。
尤其是监狱,那里就是神的圣地,在那里一年能认识到的人性,也许比躲在修道院里修一百年还要多。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在西伯利亚的苦行流放中、在群氓的包围下悟道的,那些群氓个个都是圣哲。假的师父往往比真的师父帮助更多。/
/不去了解自己,只是不停怂恿自己去自私自利,这毫无自爱可言。知得越多,爱得越多,爱得越多,知得越多,无论对自己和他者都是如此。/
/(在思盟群:)
我感觉古今中外,原生家庭都是不好的居多。
我们人类现有的这套家庭伦理、婚姻制度是扼制人的自由发展的,对小孩子伤害尤其大。
如果小孩子都能自由地成长,发挥他们的天性,他们长大后就一定会颠覆我们现有的社会体制。成年人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在思盟群:)
(关于《爱生经》:)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热情集中在他的苦难上,他的苦难对他的帮助也比任何佛法都更大。
他们也并不觉得有多么苦呀,没有必要强迫任何人去解脱。
如果真的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他们自己就会生起强烈的从苦难中解脱的渴望。
烦恼是道场,禅林与经典都不是道场。
你想解脱,人家不想解脱,等人家想的时候自己会去做,不需要佛陀来渡😅。
只能说人各有命,哈哈。
只有他愿意接受的时候,佛陀才能把自己的方法给他。“道是什么,你能把它给我吗?”“我可以给你,但你能接受吗?”
只渡有缘人呀😅。
人在最深的悲伤中也能获得一种快乐,大概是内啡肽的快乐,否则人就不会继续悲伤下去。
很多人都是在烦恼轮回里乐在其中,这也挺好的。/
/渡人者首先要去认识自己的掌控欲。弥勒的等待是徒劳的。
我想要解脱是我自己的事,没有必要拉上全人类来殉葬。/
/8.18暮晚
我不知道什么是事实,但我可以知道什么不是事实。
并非我探索了存在中的一切事实,在其中没有找到这个事实;而是我看到了这个以为是事实的东西在心智之中,“事实”这个先验且超验的概念被扬弃了。/
/你越温和,嫉恨你的人就越愤怒。这是无解的,因为这是需要他们在他们自己的心智内解决的问题。只是各抒己见而已,别忘记宽容。/
/不需要放下贪嗔痴,只需要观察它们是否还在那里。/
/夜
H:你觉得你会爱自己和爱别人了吗?
刘智临:我觉得你说的可能是学会如何和自己以及他人相处,这个我还没怎么学会,可能要多经历一些关系,熟能生巧😅。
如果真的说爱的话,那爱的能力可能不需要学,我们本来且一直都是会的。即使犯了很多罪的人,他在心里也是爱着这一切的。
我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爱自己和爱他人?你看外面的野草野花,小鸟、小松鼠,他们发挥自己的天性,与自然相和谐,他们也不忧虑,也不需要学会如何去爱。我们说的爱自己、爱他人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特意去学,甚至要学习一生?
发挥自己的天性,这可以说就是“爱自己”;与自然相和谐,这可以说就是“爱他者”。我们甚至不需要“爱”这个概念。
可能我们在关系中感到痛苦,觉得无法去爱或不知道怎么去爱,并非“爱”的能力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压抑了自己的天性,并且困在自己的心智内,但自己都没有观察到。当然关系中的爱指的是特殊的爱,我一般觉得更接近爱的是广义的博爱。当然无论哪种爱,都不外乎联系,也就是“仁”这个字的意思。
以及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缺乏经验,缺乏相处的技巧与方法,也与“爱”这个宏大的主题无涉。
现在“爱自己、爱他人”这些不明觉厉说法被谈得太多了,我觉得我们不需要人云亦云,关注自己独特的内心处境就好,看看究竟是什么使我们痛苦。
有没有可能生命和爱都非常简单,只是被我们的头脑不断地想来想去,变得异常复杂,结果我们都不知该从何做起,甚至忘了它们只是我们的本能?/
/D:我觉得爱是要学的,因为爱作为行为,是需要在相处中学习,如何为他人考虑,如何相处的更好。。
刘智临:对啊,我也是这个意思,很大程度上这是属于相处方法和应对关系的技巧的学习,不是指我们和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的那种“爱”。/
/夜深
Z:见同分,受同分,才会有感同身受 ,属于依他起性
刘智临:依他起性是什么意思?
Z:因由外境缘起生成的一种自性
个人的的修行上来看属于法尘的一种
刘智临:我明白了,那你觉得如何就可以感同身受呢?
Z:通俗的理解就是有共同的经历,就会产生感同身受。
修行上讲是遇到的情境引出了自己如来藏心内心相关的业力种子而显现出来的。
清楚如来藏心中业力种子属于大乘的修行。
刘智临:是的,我自己的体验也是这样。如果一定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烦恼与苦难,才能穿越和放下,那人可能永远也不会解脱。如果一定要有同样的经验才能有共情,那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也就是爱,也是不可能的。
所有可能的经验与体会都已经在我们的心智之中了。感谢阐释[合十]。/
/“彻底的现实主义”:不需要接受现实,也不需要放下幻想。当你能看清,现实自然就会出现在你眼前。这里没有现实与幻想的区分,只是实践。/
/你没有必要去放下,那是你生命本来的一部分。那不是放下,那是割裂。放下的意思是掉落,那不是你可以做的事情或选择。果实不是被扔或砸到地面的,而是自然落下的。/
/“我”能去做什么吗?“我”能够决断,能够选择、行动或判断吗?“我”能够与人结缘,与人绝交吗?我什么都不能做,只有自然在做。事情到了,看似的“做”自然就会发生。一切事情,从最小到最大,都是水到渠成的,如此和谐、一致。/
/8.19午
(在思盟群:)
是的,这一段就是我上面随笔里说的:佛陀拒绝了一切本体论的叙述,包括“有我”或“无我”——他说“非我”(anatta),这是一种方法论的策略。
基本在实践中能想到或遇到的问题,佛陀都提到过了;如果在原始佛教里面佛陀没有提到过,在大乘佛教后世僧侣的衍生经典里也提到过了。大乘佛教经典类似于《庄子》的“外篇”,是后世沿着佛陀道路的修行者假托佛陀名义写出的,其中也充满了真知灼见。
佛陀都已经提过了,但你不是佛陀。你需要以你自己的生命实践重新面对这些问题,说出你自己的话。
佛陀的悟道无法拯救你的苦难。/
/(在思盟群:)
除非我也有一样的体验,那时引经据典才是美妙的共鸣;否则引经据典就只是用别人现成的答案来逃避自己内心的问题。
佛陀不说“有我”或“无我”,但我们的体验究竟是如何?因为看到佛陀这样的态度,我们心智中的自我感就消失了吗?还是我们只是暂时麻痹自己,以“非我非无我”这样的套话搪塞过去,获得一种短暂的安宁和轻松感。佛陀也许体验到了那个境界,当然也可能没有,但我们自己是否真的体验到了“非有非非有”,还是因为佛陀说过这种境界存在,我们就把它视作理所当然,甚至世界的真相?我觉得这样叩问自己,比理会任何权威的回应都更重要。当然,佛陀的话可以在关键时刻做参考。
加缪说:“不要走在我的后面,因为我不会引导;不要走在我的前面,因为我不会跟随;请走在我身边,和我做朋友。”我相信佛陀说“见法即见如来”、“以法为归依,不要以我为归依”也多少想表达同个意思。要和佛陀做朋友,和他聊聊天,不要跟随他,我们只是恰好和他走了平行的路,一路上总会看到他在身旁晃悠。/
/我避而不谈“解脱”,尤其是“我的解脱”,因为这对听到这话者是没有意义的,这种对话是无效的。我们只是在谈论我们没有经验过的、没有意义的东西。/
/8.20
一旦开始真诚地认识自己,就不会被外在的那些事所干扰。这,就是我说的灵性。
寻找万物的本源、宇宙的真相,不是我说的灵性。事实上,如果你去认识自己,你就会开始从“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个问题开始,渐渐注意到另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关心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我们探索世界本源的动机何在?”去观察,你就会看到自己心中的欲望与恐惧,想要一个家和庇护所的冲动,当这种欲望与恐惧被心智所极端化,它所寻找的就不只是一个家,而是天堂、上帝、万物的本源了。
认识自己,也就是饶有兴趣的观察着这一切,而这一切都在我们感官印象的小米盒子中。当我们只是饶有兴趣地观察,我们就会开始自然地爱这一切,开始宽容、和万物包括各种人与命运和解——其实只是和我们从前不了解、所以在黑暗中和它跌跌撞撞地相处的心智和解。这一切爱都要从认识自己、观察自己的心智开始,否则暂时生起的爱意是短暂的、无根的,与博爱无涉。我们可以和一切人、一切事物——尤其是我们的心智——做朋友,那时当然,你就能看到,存在就是一个聚会,这一切都是和谐一致的。
那时,“解脱”这概念也是无谓的了。你不是经由努力抵达了解脱,而是向往解脱的欲念从你身上脱落了。
别把我这番话当做真理,也别把它当做彻底的谬误;你该知道,没有人是上帝,没有人站在彼岸,人们的话都是真理与谬误奇妙的混合体,真与假是无谓的心智区分,那源头仍是恐惧。但看这话是否让你想抛下它,而去在实践中认识自己。/
/近暮
观察还需要被解释吗?观察、感受、全身心地投入,这其中是分不出个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分不出静观与跳入。这其中日神与酒神是同一的,它们是融合无碍的。/
/夜
生活不是为了赶路,而是为了感受生活。但修行,就像其他待成的成就与野心一样,使生活变成了一场赶路。/
/8.22暮夜
我们想追求的从来不是一个事实、一个真相,而是一种心态。只是我们很少看到或承认这心态的事实。/
/8.23夜深
当思想不能自圆其说,我们就忽然体验到空旷与自由。/
/(夜深)
(给H的:)
可能放下成就的心会更好一些,无聊某种意义上也蕴含着一种焦虑,就是觉得人生应该有聊,应当做些事情,所以无事可做的时候就感觉无聊。
动物从来不会觉得无聊,当我们看动物往往觉得它们无聊。
其实单纯地存在着,本来就没有必要完成什么,也不可能完成任何什么。/
/8.24午
H:还是东亚小孩,放下成就的心,就特别没有安全感
中国男性更难放下成就的心吧 哈哈哈哈哈
刘智临:大的成就上确实是这样。
其实还有很多小的、我们日常不大关注的成就,比如做一餐饭,比如画一幅画,比如去一个景点。
当我们不知不觉把它当做一个要完成的事情,也就是既定的成就去做事,苦难就出现了。
如果它只是自在自然地发生,那就没有问题。
成就心真的是灾难性的,会把很多美好的事情搞得很糟,生起时要注意观察。
还有像一定要赢一局王者再睡觉也是这样,或者毕业前一定要和他表白让青春不留遗憾,这些都是成就心。只是我们觉得这些没什么,而只有要成才成名建功立业的执着才是成就心,所以就任凭这些小的心念生起,将它们扔在无知中,到了感到痛苦的那一天却不知道原因。/
/暮晚
“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并不是自我封闭,却与封闭恰恰相反,是完全的开放。心是什么?心就是互动,是一切关系的总和。心是我们在世间的全部足迹编织成的迷宫,而我们就在这迷宫的中心。无论在什么处境中,我们一直且永远是和自己的心在一起的。你不需要去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因为你也无法不和自己的心在一起。但心是什么?
生命能量是无限的、遍在的。越是想“节约能量、闲杂人等勿入”、只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只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社交——这是我们时代一种很流行的精神理论——能量就会越弱越低。生命能量就像欢乐、像爱,越是共享、撒播,就越多、越丰富超然。如果我不去做什么、去见谁,那只是我当时的精力不足——which与能量无关——或者不感兴趣,而没有心智编造的这些“闲人免进”莫名其妙的借口。如果我的精力足够,我可以与任何人交往,去世上任何地方,做任何事,自由地探索一切。
L一定经历了一些事情,现在他处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这些激发起人恐惧、危机感与排斥疏离的事情,所以会和年轻人们一样信服于“保存能量,生人勿近”这样的宣传。等他穿过这个阶段,他就会更好地与世界融合。封闭能量,它就会变少;挥洒能量,它就会越变越多——能量不是外在的、物质的事物,它遵循不一样的法则,爱的法则,耶稣陈述的正是这法则。/
/8.25夜深
H:最近有什么困扰我的人际关系,我就想着大家都是朋友,友谊,我感觉我心里就好受很多。
刘智临:是的!抱着这种心态就很好。
世上所有人都是我们的朋友。/
/"意识是最终的、简单的,即某种只被接受和思考的东西吗?”我们为何认为“最终的”一定是“简单的”,甚至是“最初的”,因此只可构成万物,却不可是一切万物的复合呢?/
/宣传之所以有用,正因为人天生地倾向于相信最早接触到的、来到自己眼前的东西,包括观念,而不会对一切——哪怕非常细小的事情——做详尽反思。当然,后者对一般的生存是没有益处的,纯粹源于我们的不安与想知道“真相”的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