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敦壩一夜行 | 科恩音乐与新闻何为

文摘   教育   2022-08-18 18:56   四川  


点击蓝字,走近一草一木一孩子








 作者:欧阳凤,外号山羊,想要亲近自然和儿童 5年+N全职乡村儿童教育公益。向死走本真自由幸福路,书写生命的悲欢离合这是第247篇文章。


(一)

 

来成都半年,早已从一些师友那听说有个叫敦壩的地方,在那里会组织各种话题交流,可以找到某种精神世界的归属感,可以遇见一群来自四面八方有趣的人。过去陆续看到朋友圈相关海报,却没有动力报名参加,很大原因是我的状态不好,充斥着烦恼和荆棘,相对封闭地陷在情绪和选择中,没有主动见伙伴,没有兴趣去认识有趣的人。

 

半年后,生活、学习、事业,经过时间磨练,在缓慢和持续生长着。当不再执着地困于找什么事业,找什么方向,找什么路径,不在困于眼前生活的租房、一日三餐开支、疫情形势等,当有了某种“自我确定”和希望时,人会渴望且勇敢地与外界更真切地联结。

由此,有了意向,有了参与敦壩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状态基础以及好的时机。

 

 

(二)

 

在朋友圈看到一苇书坊和敦壩的海报——「新闻何为」&「有朋自远方来」。被吸引的是「新闻」二字,以及两位和新闻有关的人——主讲人洪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和主持人灵子(前媒体人,剑桥大学社会学人类在读博士),从未认识,但好奇TA们的新闻经历。

 

 

「新闻」像是曾拥有过的一盒巧克力,只浅浅地抿几口后就弃之而去,并不清楚真正滋味,对彼此放弃过的那盒巧克力,抱有好奇甚至是一些朦胧的感情。

 

犹记得在初中,热爱创作和喜欢阅读,以及经常参加朗读和主持学校活动,想成为传播者;到高中,在应试教育下,对一些规则和现实有了个人看法和不同声音,在比较封闭的小县城学习,发生在身边的问题成为我们对社会的窥视,高一有了人生第一次「厌学」的想法,想成为新闻记者,似乎可以承载一颗青春叛逆者的心,披露问题和为弱者发出声音。

 

直到大学,选择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四年的专业课以及台湾交换学习的机会让我走进了非常入门,现在看来学得很粗浅的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摄影学、电影艺术学等理论,同时每学期都有侧重实践的课:播音主持、电视灯光、新闻写作、新闻评论、剧本创作、微电影拍摄等,还有一些没有什么意思的通识课,学得很广很杂,现在和之前的导师交流,我们会吐槽说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真不是个专业,不知道学了什么,没有什么内核和更底层的东西。

 

即便如此,那时依旧带着对新闻及传播记录的目标和动力去学习和思考,每学期的考试经常性获得学年专业第一和各种奖学金。大二从台湾交流学习回来后,再次有了强烈的「厌学」想法,对无意义的一些课程不满,很难在周围找到真正对新闻传播或社会议题去对话的人,与系主任说准备休学一年去支教,在大雨中放声大哭,后来慢慢地调整了自己的状态,用更多的时间投入写作和一些公益和社会创变活动中。

 

唯一一次暑假去家乡市区的电台实习,半个月后我就匆忙离开了——这是不喜欢的环境。没有看到从业者更大的投入,广播领域比较狭窄,之后再也没有去媒体实习,寒暑假时间用来参加乡村儿童夏令营以及和同伴发起公益活动,但做的很多作业也是与公益和弱势群体主题有关。

 

直到大四,“新闻理想”并没有坚持多久,备考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硕士时,再次阅读学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似乎看到了中国新闻的真相,含泪告别,转战备考北师大电影艺术系纪录片专业方向硕士,想着未来能够成为公益儿童纪录片的导演,结合公益和传播记录做些事情,看艺术概论和电影史,电影中冷暖人生和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复杂的揭露与诠释很有力量,但其发展依旧和社会政治经济等紧密相连。

 

直到一天,听到内心一个声音:“乡村儿童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就这样,大学四年的经历没有让我成为希望中的新闻人,而是成为了一位专注乡村儿童教育的全职公益人。

 

这就是我说的那盒彼此放弃的巧克力。

 

(三)

 

外套临时找朋友借车陪着我来到敦壩,虽然他一开始对新闻主题不那么感兴趣。

 

敦壩坐落于幸福梅林.幸福路2号,这条路远离了主干道,安静和惬意,想必独栋的小楼房里藏着不同的创业者和故事。到达敦壩已是傍晚六点多,在余晖映射下,村野的花草树木显得很温柔。

 

刚到达敦壩,进入陌生地方,有些不自在,好在有个多年不见的青年志愿者如意在附近,她一年前来成都日敦社当幼儿园老师,带着我们逛了逛敦壩其它地方。

穿过洗手间窄路,看到了有养鸡养猫的小农场,继续往前走,令人惊讶的风景,大家说的后花园有一大片草坪,盛放着郁郁葱葱的大树,夏日的植物也长得更加肆意,呈现出野生的凌乱与生命力。更巧妙的是,草坪附近还有一弯池塘,增加了灵气,这样的风景让人心旷神怡。短暂地行走和问候,留下几张纪念照彼此告别了,有个好心情,准备前往会场开启今晚的活动。



陆陆续续会场坐满了人,有十来岁衣着很潮学生,也有年长的工作人士,大家喝着茶或汽水或酒,随意围绕坐在木椅上,现场有盛夏派对的感觉。

 

主持人灵子一脸素颜,开场说敦壩“有朋自远方来”系列活动从来都是临时安排,邀请的主讲人是降落和路过成都的朋友,插缝邀请,主题以及开始结束时间完全由主讲人决定。

 

主讲人洪兵老师出现了,浓密头发,大眼睛,低调又显眼的Tshirt,当晚他选择分享的不是专业上的新闻,而是其之外投入时间的人和事——Tshirt上的人像,加拿大著名音乐人、诗人、歌手莱恩纳德. 科恩(Leonard Cohen)以其音乐。

 

洪兵老师不缓不慢地讲着他心里的大师级偶像科恩,过去收藏了四十多件科恩头像的正版Tshirt,在闲余时间听科恩无数遍,讲着科恩音乐的基础—— “早在科恩 20 岁时,他就遇到了一个弹吉他的西班牙人,并由此开始弹奏古典吉他。西班牙人为他上了三节课后就消失了,后来科恩得知他自杀身亡。“关于那个西班牙人,我一无所知。……但他教的那六个和弦,那些吉他节奏,成了我日后所有歌曲、音乐的基础。”

过程中我们听了三首娓娓道来的如诗如醉的音乐,洪老师也会提到鲍勃迪伦和科恩的交集。“ 科恩和鲍勃·迪伦是很老的朋友了。几十年来,他们会时不时地相聚。迪伦喜欢科恩的《哈利路亚》,科恩骗迪伦说,这首曲子花了他两年时间。事实上,他修改了很多版本,用了五年才完成这首歌。”  

听着洪老师讲科恩,我边搜索着关于科恩的文章进行了解——出生在俄国犹太移民家庭,其对战争、暴力、宗教、性以及社会公平投入关注。从洪兵老师口中听到,会有更直接的体会。

https://mp.weixin.qq.com/s/UXIHaq5Av3EBO510OOuXtA

 

同行的外套写下这个倾听的过程:“随着洪老师时而热烈时而沉静的讲述着自己的偶像莱昂纳多·科恩,略胜过鲍勃·迪伦的个性化分享,感到了微醺,自在。这其中有很多共性化的打动和启发我们的地方。

洪老师先是让我们聆听科恩的音乐,感受他的独特嗓音和诗歌般的歌词,再娓娓道来他传奇人生的起伏,葆有的谦逊、不羁及专注。”


 

(五)

 

结束了一个多小时分享,沙龙迎来具有生命力的地方Q&A环节。

第一个问题是外套问了洪老师:“科恩对他的影响除了有愉悦身心和以某种方式滋养他成为了更丰富深刻的人之外,还对生活里和工作上有何改变?”

 

洪老师回应到:“科恩对我和更多人而言,不产生一种单一面的影响,而是传递了优雅、从容、全情投入的人生态度。他让我和学生、外国友人、陌生人很快建立联系。特别是科恩愿意用5年的时间去创作一首歌,这样的精神,激励着自己。”

 

过程中一位大一中文系女孩提出自己对于各种表达方式的尝试,迷茫面对戏剧、写作、新媒体等方式,会不会干扰其专注某一种特定的表达,希望知道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新闻除了成为记者还有什么路。


洪老师的回应也挺理性客观的,没有去说服其一定要走记者的路,反而提出要认识其面对的困难,实习时候是否喜欢,是否能接受普通薪酬,繁忙状态依旧还想去尝试,洪老师过去看到这自己学生没有做新闻记者一开始有些遗憾,但后来看到她们其它选择也会支持。表达既可以是很大也可以很小,生活中朋友圈的分享记录,微信公共号的记录也可以是表达。

 

现场一位从事艺术的人回应做事要遵循Mind(理性)、Heart(热爱)、Gut(口味),其有了一定积蓄后开始投入艺术行业,他说我们选择一件事,这件事合不合适还要看是否适合自己的“小肠”,既要有基础,也要有天赋和努力等各要素。

 

在保持基本生活工作之外,如果有一项纯粹的爱好,愿意投入时间去钻研和学习,也是一种人生独特体验吧。

 


(六)

 

想到好不容易来了一趟,虽然已晚上十点多,我还是问了问题。

谈到自己从大学生到现在公益人过程中对新闻看法的变化。从有新闻理想到觉得新闻无法产生真正行动,到现在觉得新闻的意义在于诠释和影响人的认识,也是一种改变。

提出问题:“两位老师对新闻经历了怎样的看法变化,怎样看到新闻和理想以及行动的关系,在人生转变中,新闻背后给你们的影响是什么?”

 

不得不说,TA们的回应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与共鸣!

 

灵子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从事了十多年新闻记者,主要做文化类的记者,现在在剑桥学习人类学,她分享开始做文化新闻时没有得到很大满足,文化议题看起来和行动没有直接关系,采访的更多是作家作者等文化人,有一次她采访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业叶嘉莹,她看来是一个比较平常的采访,似乎没有太多的增量内容,内容发表后其收到了一个家长的短信,说看了报道后给自己孩子分享了叶嘉莹的诗词孩子很喜欢,灵子没有太在意,但过了很长时间,那个人再告诉她孩子学习诗词真的进步了。


灵子说虽然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是否是真正有意义的,但她意识到,面对一些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作为媒体人可以一次一次地诠释和分享,就像洪老师分享科恩,一次一次,不厌其烦,总有人之前不知道,但我们可以选择不断去传播。

 

谈到自己的改变,灵子说过去新闻让她追求的是客观和真相,但学习人类

学视角让她意识到去了解人的想法以及研究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也非常重要,哪怕这个想法不是新闻中提到的客观。新闻学和社会学的学习经历让灵子对新闻的认识多了完整的认识。


的确,人总是在诠释这个世界,除了客观和真相,还有人本身的想法和主观意识,塑造了对世界的认识。

 

灵子提到新闻专业对其的影响,是质疑精神,快速学习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以及对公权力的一种警惕,特别是快速学习能力,能够让其在不同学习经历中受益,还有抗压能力,这些影响成为她很自然而然就有的内核。

 

洪老师用另外的角度回应了我的问题。


他提到过去很多人对新闻理想很执着,认为新闻要产生实实在在的改变,寄托了很多不应是新闻所能承载的期待。其举了柴静《穹顶之下》和水门事件报道参与者的一个公民记者案例,记者的优势在于客观完整地叙事和记录,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但要具体的解决方法需要由更专业的人去采取行动。


洪老师谈到了不同年代的新闻人有不一样的新闻态度,早先一批南风窗、人物周刊等媒体记者,大致出生于县城,通过高考改变了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有着想做一些改变的信念,大家把这种信任融入在新闻中,做了不少能够产生改变的事情,人们也慢慢对新闻承载了某种期待,但后来,新的记者进入,很多人对新闻去魅了,不在认为新闻有这么强大的力量,更多在真实记录和报道本身,之前记者们谈理想,现在大家会用:“我一个月工资多少,可以写多少稿子,去什么现场”之类的来谈新闻。

洪老师对此并没有去批判,他认为,新闻有其角色的限制,不要把更多的期待放在上面。

 

对于新闻的作用,洪老师上课会跟其学生说,起码学新闻有两个比较突出的优势,一个是沟通能力,另一个是书面写作叙事能力。


新闻记者要快速和一个采访者建立关系,让对方愿意去坦诚交流,取得对方的信任是需要很大的沟通能力,另一方面,新闻人要有更强的叙事能力,很多人会口头表达,但写作的叙事能力却有很大不同,洪老师会忧虑现在新闻人在写作上不那么严谨了,连起码的“的地得”都很难分清,在审稿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些低级错误,影响他对对方写作能力的判断。

 

对于这个问题,在场也有其TA伙伴进行回应,新闻意义,不过与放大,也不要轻易轻视,好好记录,好好诠释,像科恩创作一首首歌曲,浪漫、复杂,贴近现实,超越现实,最终对得住自己,也影响了一些人。

 

无论新闻也好,公益也好,还是社会更多的领域,我们在其中,都去担当责任,同时把其当做一种朝圣,借此认识世界 认识自己,如果可以,努力带来一些改变,带来一些希望。

 

最后,借用外套说的那句:曾受鼓舞对上口味的一句话,“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正是科恩所说,现在也仍在作用着。”



往期推荐
山羊手记 | 给迎接变化的你,出路无捷径,爱满则溢
山羊手记 | 在人生新的十字路口,如何去选择?
别听那些人的话——“这事不能那么做”
熟悉感与陌生感

山羊童行记
🌈书写生命的悲欣交集,爱与相信。从7年公益行走中国乡村到漂泊英伦奇妙之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