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硕最后一课| 记住的是个体故事和在群体的感受

文摘   2024-06-16 06:12   英国  

6月7日是在UCL IOE 教育实践与社会系学年专业最后的一节课,前一天结束了小组的课题汇报,这次,连续一周的移民教育与发展课也结束了。



然而,忘记什么原因,那天没有看完最后一课的阅读文献,也因为中午开始和国内老师们访谈而迟到了半小时多才进去教室。

课堂桌上摆满了零食和小吃,分享的快乐和富足,开心有几个同学热情打招呼。大家正在交流自己要准备写的课程作业题目,以及进行了作业答疑。





老师们问我们学习这门课的收获和未来的运用。我以为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听了几个伙伴分享,她们也都是有长时间公益一线经验,分享了她们在这门课上获得的移民教育经验。

我举手站起来。这门课的收获和感受是很特别,也很复杂。其中包括,第一:这门课让我更谦卑和想了解更多国家,通过学术研究走进不同的国家,有很多国家之前我并不了解,也没有去过,但研究打开了一个窗户,我想了解更广的世界;

第二,作为乡村孩子,作为因为教育主动和被动去过不同地方的人,我认为找到归属感前要找到对自己的认同感。公益教育路上认识的乡村孩子和乡村老师们给了我超级多的力量,她们是充满积极的,有思考的,有行动的。而这次,和家人来到伦敦经历了很多,虽然有很多困难,但也许是一种希望和自由。人永远是有无限潜能的。在这里我看到了在教堂,在餐厅,在美甲店,按摩店,餐厅工作,在课堂沉默的中国移民,她们他们也许没有学历,也许没有太多声音,但却无比有韧性,她们个体的故事远比群体标签来的丰富。

第三:这门课看到了未来可以建立一个更开放的学习氛围,大家可以更加理解彼此,走进彼此,我们都有很多相似性,未来我会记belong ing ,identity和inclusive的重要性,希望我们在社区里是被欢迎的,是需要好的关系的。


零零散散分享完,发现老师没有继续让更多人分享了,而是做了一次课堂反馈,早知道我就不说那么多了,有点愧疚占用了大家时间。课后大家一起拍合照分享零食等,最后同学以及其中一位老师一起去学校酒吧交流。

那天朋友圈写下:这是一门有故事有起伏的课程学习。最好的教育,其中是因为我们看见了彼此,支持了彼此,反思了彼此,提高了彼此,倾听了彼此,鼓励了彼此,走进了彼此!


回顾这门课,文献读的不过瘾,一些话题我理解的深度不足,但有几个时刻,经历了一些前后变化。

第一:记得在一节特别在乎的主题课中,那次文献和话题带给人思考和疑问。但小组讨论中感受到几个同学对我声音的忽视和不耐烦以及对其中一个男性的不喜欢,我生气离开了讨论组,后面一位PHD同学她和我私下交流了很久,以及老师安慰我如果不舒服可以选择离开,最后选择了提前离开课堂走回去,一路上买了好吃的饭菜,在家陪伴孩子玩,晚上还收到了老师安慰的邮件。作为一个又穷又累的留学生,似乎对用这次的公开逃课表达对女性,教育,移民议题的行动回应—抓住生活中能抓住的实实在在的阳光,食物,家人,情感。

第二:看到了自己的局限和偏见,对几个男生少了一些偏见多了一些理解。比如一门课讲到教育的包容多元时候,试图想让小组伙伴分享自己作为留学生的一些故事,我问一个年轻男孩他是否感受到了归属感等,他说会感到lonely,问他是否感受到能参与其中,他也进行了回复。那节课看到了其她几个伙伴更主动地对他的关注和支持;最后一节课上中国男孩给大家分享了沙琪玛,他也和我拍了一张合照,也从他的交流中感受到了每个人都能发现有趣的地方。

那次酒吧交流唯独没有跟那南美同学交流,最后还是鼓起勇气去跟他交流。感谢自己摆脱了偏见,他回答了我每个问题,了解了新的国家,他从事儿童社区方面的公益工作以及英语教学,研究同性恋社区的发展,很有趣和有故事的一个人!

学到了一方面不要被自己表面看到的他人的行为和语言等受到负面影响,一方面要尊重每个人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自由和不在内心去评判太多,就像那句,个体总是丰富多彩的。

第三:认识了几个超级好的同学,她们的好体现在有同理心,与人为善,以及积极助人,主动学习。其中一个女孩她分享了她和她妈妈带两岁的她移民伦敦的经历,我们有很多共鸣,约定下次要见她妈妈!



还有一位女孩她在世界银行工作,期间读二硕,说不着急毕业,享受其中。她放假一周来上课,给了小自然一块Sofia的巧克力,我们也有一些磨合后的信任与支持,也知道了每个人都是经历自己的困难。

还有就是一位特别独特的日本女孩。她从不主动发言,但问她的时候她会分享得很好,她告诉我作为留学生经历语言上的困难,以及性格上东亚文化上的影响-学业上不断准备但却发言不敢不自信。看到她的认真努力以及也看到了她有时候的失落,但也因此,总能感受到她及其的同理心,结束时候我们拥抱之后可以一起再约着交流!

并不是每个人大家都是很好的朋友,特别是当妈妈留学生没有太多时间跟大家交流,但大家真的很开放,包容,只要你愿意,你走向她们,她们一定会给到你回应和支持!

第四:其它国家对于中国留学生的看法

一次课后,我们小组伙伴说这是他们她们经历的最棒的一次小组。我好奇问为什么,我说我四次作业团队都特别好。大家几个人开启了一次很有意思的话题交流。其中一个法国男生说他们认识的一些中国学生不怎么参与活动,作业等。原来是他们的一些课教育与国际化教育这个专业里有很多中国学生,大家对他们她们的印象是不参与,假期就去外面玩,好像留学申请也找中介,写论文也用别人帮忙…听到后还是有点觉得他们对中国学生有偏见,我说可能要根据具体专业而异,但的确很多国外的学生学习国际化发展的课的主动性以及目标感和享受是更强的。

法国德国同学说留学中介在他们国家不流行,大家自己申请,其中那个法国同学托福112,我跟他们分享我延期读硕生娃后备考英语最后终于入学的故事,她们说congrats!她们也分享自己申请的故事,每个人也都有些不容易和为自己能来这里读书而开心,其中三个同学都是工作四五六七八年来申请读书的同学。之前我有点自豪所在专业中国学生学生大概2人且专业同学基本都是高龄有态度,且选择的几门课有非常多国家多元背景的学生,大家经常一起课堂交流。其实也很希望有几个中国学生能一起探讨中国国内的发展情况,但可惜各种原因没有如愿。发现中国年轻留学生和国外中年留学生在对学习,读书,深造的目的和理解以及父母方面的支持不一样。但时候觉国外高等教育也有很多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其上课方式和深度思考探讨,包容性方面,有待提高…

写到这里,也先停笔了。发现写再多,还是那个要不断面对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能做什么的命题,生存和发展,想做什么热爱什么能做什么? 看到白发苍苍和满脸皱纹的教授,有时候会想,不要着急,你看,女性榜样在眼前呢!也会问,我会喜欢过学术的生活吗?思想的交锋与启迪,大师和革命友谊的引导,世界观的打开,自我的认识和探索,图书馆经典书籍沉浸阅读,行动与行走,这些好像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

本学年,所剩时间不多。简单的希望是接下来写好研究论文,写好作业,能够像做喜欢来之不易的项目一样,享受孤独,沉住气,管理好时间,加油写,不拖延。

图片:来自课程同学们的分享~

山羊童行记
🌈书写生命的悲欣交集,爱与相信。从7年公益行走中国乡村到漂泊英伦奇妙之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