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馨科学课 VS 橡果科学—用变革理论对比两项提升中国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公益项目

文摘   2024-09-19 18:44   英国  



作者:欧阳凤,外号“山羊”,曾在国内从事乡村儿童公益教育工作7年,目前在伦敦大学学院(UCL)教育社会实践系攻读教育、性别与国际发展硕士学位,关注教育公平、乡村儿童阅读科学与早期教育。
Module  Code: EDPS0054 Module  Title: Planning fo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Term 2 - 23/24这篇文章基于我在UCL IOE 研究生课程“教育规划与发展 撰写的 5000 字英文论文。选择两个国际、双边或多边组织,比较和对比它们如何应对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国家中的某个具体教育规划问题。使用有关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文献来支持您的分析。这篇报告我使用了变革理论,推断出两个项目的变革理论,再进行分析,获得了Merit学术认可。第一次分享出来发现机器直接翻译有数字和名字翻译不够严谨地方,造成误会请谅解
Theory of Change Analysis in Program Design: A Comparasion of Two NGO Programs Enhancing Scientific Literacy Among Rural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China – 'G&S Science Class' and the 'Acorn Science’
执行摘要
本报告探讨了中国农村科学教育的现状,借鉴作者在“橡果科学项目”中的六年专业经验及相关研究,旨在识别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报告隐含地分析了桂馨科学课和担当者行动橡果科学项目所采用的变革理论,并以此为框架分析了两个项目的设计。
通过批判性评估的结果表明,在推动变革方面,桂馨科学课更侧重于利用国家小学科学课程,倡导在农村学校普及科学探究式教学;而橡果科学项目则侧重于独立开发引人入胜的科学课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促进变革性的学习体验。在战略层面上,桂馨科学课和橡果科学项目之间存在差异。前者假设全面实施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有助于提升科学素养,而后者则专注于自主开发STEM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并将课程实施的主要责任交由政府。项目有效性的评估涉及社会影响、参与率、覆盖范围、团队稳定性和项目成果等方面。尽管两个项目都有进展,但橡果科学项目面临团队稳定性、资源获取和战略定位方面的挑战,而桂馨科学课则在项目扩展实施上遇到困难。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项目并非独立于各自组织运作,强调了需要整体的组织战略。
通过分析,本报告旨在对桂馨科学课和橡果科学项目在提升农村青少年科学素养方面的有效性进行细致评估。报告提出了适度的建议,如完善变革理论、赋权女孩参与科学教育以及加强科学项目评估,以推动更广泛的农村儿童科学素养提升。
  1. 背景与背景情况

    1.1. 重要且相关的中国经济、社会、技术及政策背景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历了显著的经济增长,超越了许多国家,并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Sicular et al., 2022;世界银行, 2023)。自1978年开始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始终超过9%(世界银行, 2023),显著改善了医疗、教育和整体服务,并使超过8亿人摆脱了贫困(世界银行, 2023)。中国在2020年代初正式宣布消除绝对贫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2022)。
然而,经济进步并不均衡,尤其是在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在2008年左右达到顶峰(Jain-Chandra et al., 2018;世界银行, 2023)。仍有大量人口收入低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贫困线(世界银行, 2023)。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23年)的数据,2020年大约有6517万儿童(全国儿童人口的21.9%)生活在过去贫困的地区,其中大多数(57.8%)位于面临生存和发展挑战的农村地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统计局、联合国人口基金, 2023)。许多这些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守,破坏了家庭生活和教育,使他们成为脆弱群体(樊宪佐, 2015)。教育差距反映了经济不平等,留守农村儿童在接受教育、健康和整体发展方面面临障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统计局、联合国人口基金, 2023)。确保农村留守儿童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是中国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社会挑战(樊宪佐, 2015)。
在20世纪初,西化的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了现代科学,用它来批判传统文化并推动国家走向现代化(Greenhalgh & L. Zhang, 2020 引用)。他们提倡“赛先生”(Mr. Science)来解决支撑贫困的科学落后问题(L. Zhang, 2020)。尽管中国接受了西方科学,但仍然存在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Qiu et al., 2014),预计到2020年缺口将达到2200万名专业人员(Qiu et al., 2014)。解决这一短缺对于工业化和技术进步至关重要。
认识到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国务院强调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和知识的举措(国务院, 2021)。尽管采取了立法措施,但诸如科学素养低和科学普及不足等挑战仍然存在(国务院, 2021)。
中国不均衡的经济发展使许多农村地区的收入处于低至中等水平。虽然中国的科学领域在不断进步,但农村科学素养仍然令人担忧。农村儿童,尤其是被留守的儿童的教育发展,是促进包容性增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1.2. 问题SWOT分析:中国农村小学的科学教育
全球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国家发展、经济竞争力和社会福祉方面的关注正在增加(Freeman et al., 2019)。中国的科学教育部门,已有一个多世纪的西方科学传统,但面临的一些挑战阻碍了其预期的发展(Zhang & Zhu, 2014)。例如,饶毅(2023年)指出,中国公众对科学的普遍误解常常削弱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吴, 2023)。
中国教育部在2001年以及2017年的修订中,努力将科学教育重新定义为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强调其在培养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冀, 刘, 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2)。然而,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使得在农村地区有效实施提高科学素养的政策面临挑战(国务院, 2021)。
中国农村小学的科学教育面临许多复杂的挑战。通过以前的实地经验、问卷调查和学术文献研究,本报告使用SWOT分析——一种战略规划工具——来识别和理解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1.2.1. 优势
  • 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全国农村小学的学生普遍对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表现出极大的探索科学概念的兴趣(欧阳, 2020;杨, 2023),为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基础教育:农村小学在语文和数学等传统学科上有着坚实的基础,显示出教育整体改进的潜在机会。
  • 自然环境资源:2011年卢(2011年)对江西省农村学校的200名教师和200名小学生的调查显示,96.7%的学校位于周围有自然环境的城镇和村庄。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多种自然元素,形成对植物和动物生长过程的深刻理解。亲身接触大自然对促进科学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卢, 2011)。

1.2.2. 劣势
  • 缺乏优质科学教师:对中国200所农村小学的调查显示,只有5%的学校拥有专职科学教师,大多数依赖兼职教师,且往往来自非科学背景(杨, 2010)。这一趋势已持续多年,导致科学课程由缺乏科学知识和教育技能的教师教授(张, 2023)。如杨建超(2010)所指出,这些兼职教师通常缺乏必要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技能,影响了科学教育的质量。
  • 科学教育资源不足:农村教师冯爱琴(2024年)指出,许多农村小学由于经济限制和教学理念的原因,缺乏足够的实验设备。过时和损坏的设备限制了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机会(冯, 2024)。设备短缺影响了科学实验的时效性和学生与教师的参与度(欧阳, 2019)。
  • 评估机制不合理:教师反馈显示,农村小学的科学评估通常依赖于纸笔考试和实验报告的死记硬背,这种方式未能反映或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兴趣(欧阳, 2019)。传统学科如语言和数学的过度重视进一步削弱了对科学教育的关注。此外,科学教师缺乏激励也加剧了农村科学教育的整体挑战(欧阳, 2019)。

1.2.3. 机会
  • 政策支持: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和政策支持正在增加,为改善农村小学的科学教育提供了机会(国务院, 2021)。
  • 技术创新: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和远程学习等技术手段,可以为农村学校提供更多的科学教学资源和支持。

1.2.4. 威胁
  • 城乡差距: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可能导致农村学校在科学教育上持续落后于城市学校,增加了学生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统计局、联合国人口基金, 2023)。
  • 人才流失:农村科学教师的流失或转行现象可能进一步削弱科学教育力量,并降低学生的科学素养(杨, 2023)。
  • 教育观念落后:部分家长和社区可能不重视科学教育,影响学校的投资和教师的积极性。
早期科学教育对于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心最强的时期,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机(杨, 2023)。农村儿童的科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还应培养对科学精神的敬畏,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吴,2023)。通过参与科学教育,儿童可以学习包容、自由、探究和探索,为他们未来的自我实现奠定坚实基础(Jamali et al., 2023)。加强农村儿童的科学教育不仅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还对提升社会整体科学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 2021)。
  1. 两个非政府组织项目概述
    2.1. 比较两个非政府组织的背景和发展历史

尽管中国拥有超过11万个教育类社会组织,但专注于农村科学教育的组织不足10个(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3)。在这些组织中,值得注意的是桂馨基金会的桂馨科学课程和担当者行动基金会的橡果科学项目,这两者都致力于推动农村科学教育,并有超过7年的历史。这种稀缺性突显了这些组织在该领域的重要性。由于中国关于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学术研究有限,以下内容来源于其官方网站、相关研究以及作者参与的非政府组织工作。
桂馨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致力于改善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该基金会起源于2008年汶川地震后,成为中国首个致力于科学教育和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社会组织(张,2023)。基金会有四个核心项目:桂馨科学课程、桂馨书屋和桂馨乡村教师教师支持和桂馨艺术课堂,每个项目都有专门的团队和资金支持。到目前为止,G&S基金会已在农村地区执行了1201个项目,投入了超过12704万元,惠及超过513万人次(G&S基金会2023年度报告)。
相比之下,担当者行动由教师张同庆和农村学生于2008年成立,最初专注于公民责任和社会发展,后来转向农村儿童阅读教育(黄,2017)。尽管最初资金有限,担当者行动已在10,071所农村学校的729个县和地区建立了76,209个教室图书馆,惠及370万儿童和9万名教师,累计募集资金20.4802亿元(担当者行动,2024)。2016年,担当者行动推出了乡村儿童阅读课程,包括文学表达和好玩的科学课程,作者曾领导好玩的科学项目直到2022年(欧阳,2020)。
桂馨基金会和担当者行动在成立和战略重点上有显著差异。桂馨基金会通过独立的核心项目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而担当者行动则从公民责任逐渐发展到阅读教育。桂馨基金会的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始于2008年,旨在弥补农村教育的空白,重点关注科学作为战略方向。相比之下,担当者行动的科学项目起步较晚,与其阅读使命相关。这些区别为后续分桂馨科学课程和橡果科学项目提供了背景,进一步探讨将在接下来的部分中展开。
2.2. 桂馨科学课程与橡果科学项目介绍
2.2.1. 桂馨科学课程
由桂馨基金会运营桂馨科学课程(2024)自2009年起致力于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该项目依托专业团队的专业知识,旨在提升中国中西部地区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标准和能力。通过整合县级科学教育支持和基础研究,桂馨科学课程力图实现其目标。该项目于2009年启动,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支持系统,重点在于科学教师培训。其内容包括科学夏令营、科学实验工具箱和地方科学教育工作室(张洪萍,2023)。对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包括培训、行动和激励支持。该专家团队由中国多个城市的知名专业人士和杰出的小学科学教师组成(桂馨基金会,2022)。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桂馨科学课程项目已取得显著进展,覆盖了8个省的42个县。项目组织了134场科学教师培训,线下惠及10,851名教师。此外,还推动了东西部科学教师交流项目、桂馨科学老师西行计划和桂馨科学夏令营。该项目向学校捐赠了科学实验工具箱,建立了“小小科学家实验室”,并出版了科学教育专著。总计影响了超过300万名教师和学生。财务方面,项目在2022年至2023年间的支出总额超过了600万元(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n.d.)。G&S科学课程的详细结构请参阅随附的图表。

图1. 科学课程项目架构图,基于官方网站提供的原始图表翻译
2.2.2. 橡果科学项目
由担当者行动运营的橡果科学项目(2024)旨在赋予农村儿童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和探索精神。自2014年以来,该项目致力于提高农村儿童的科学素养,最初通过“好玩的科学”计划展开。项目已在全国多个省份的农村地区开展了学校访问和教师工作坊(欧阳,2020)。2022年,橡果科学项目开始独立筹资和产品开发,推出了为学校设计的儿童科学创新中心空间,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有趣的科学活动课程盒。橡果科学独立开发了科学盒、课程、农村儿童科学创新中心、学校访问和教师工作坊等项目,旨在培养农村儿童对科学的热爱,提升他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担当者行动,2024)。橡果科学项目的详细结构请参阅随附的图表。

图2. 橡果科学项目框架系统图,基于官方网站提供的原始图表翻译
综上所述,桂馨科学课程和橡果科学项目都致力于提升农村地区儿童的科学素养,但在方法和重点上有所不同。桂馨科学课程侧重于小学教师培训、研究支持和基础科学教育,覆盖范围更广。而橡果科学则重点为农村儿童和教师提供实用且有趣的科学教育资源和活动。此外,桂馨科学课程的覆盖面较广,而橡果科学则针对特定的农村学校。尽管有所不同,这两个项目在推动科学教育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都荣获了十大公益奖,体现了它们的深远影响(凤凰公益,2022)。使用框架理论进行进一步分析将为这些项目提供更深入的见解。
  1. 两个非政府组织项目的变革理论与隐含变革理论
    3.1. 变革理论及其局限性介绍
变革理论(ToC)是一种在发展项目中常用的概念框架,旨在阐明干预如何通过因果路径导致特定结果(Danielle & Craig, 2012)。尽管变革理论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它代表着组织内部对变革过程更全面的理解转变(Danielle Stein 和 Craig Valters, 2012)。
变革理论本质上是一系列假设,解释了实现长期目标的顺序步骤以及这些步骤与干预结果之间的联系(Anderson, 2004,引用自Monaghan & King, 2018)。它概述了活动如何预期产生一系列结果,进而促进在不同干预层次上实现所期望的影响(Rogers, 2014)。然而,变革理论的效用存在争议,因其解释和术语的多样性,导致项目开发和评估中的挑战(James, 2011;Vogel, 2012b;Stein & Valters, 2012)。批评者认为,变革理论讨论中语言的模糊使用可能导致不切实际的承诺,因此需要更大的清晰度和共识(Stein & Valters, 2012年8月)。
构建变革理论通常涉及探索关于变革如何发生的信念或假设,有些人认为这些要素本身就是变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Shapiro, 2006,引用自Danielle Stein和Craig Valters, 2012)。尽管变革理论具有灵活性,但由于缺乏共识和清晰度,它在冲突影响地区的应用仍然不足(Monaghan & King, 2018;Stein & Valters, 2012年8月)。
总而言之,变革理论尽管提供了对变革过程的细致理解,但其缺乏共识和多样的解释限制了其效用。明确的定义和一致的术语对于增强其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3.2. 两个非政府组织项目的隐含变革理论
推断桂馨科学课程和橡果科学项目的变革理论对于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尽管这些项目框架未明确提到变革理论,但其图示暗示了活动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然而,这些图示并不足以构成真正的变革理论,因为它们主要列出了项目和总体目标,而没有明确阐述通向预期结果的因果关系和路径。一个完整的变革理论需要详细说明这些项目期望实现的具体结果和影响,以及基本的假设(Mayne & Johnson, 2015;Mayne, 2015)。
为了分析目的,基于桂馨科学课程和橡果科学项目的图示推断各自的变革理论是必要的。推断过程结合现有信息,评估并验证基本假设。文献中使用了不同的术语,如结果链、逻辑模型和影响路径来描述因果路径。在本报告中,使用术语“影响路径”。影响路径阐明了活动与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而变革理论通过详细说明潜在的因果假设——即因果联系得以实现所需的条件——来补充这些路径(Mayne, J. 2015)。
Funnell和Rogers(2011)讨论了描述影响路径和变革理论的多种方法。下图展示了一个在各种情境中已被证明有效的基本通用变革理论。
需要注意的是,变革理论图示中所展示的因果联系假设解释的是因果关系背后的原理和原因,而不是描述这些因果联系本身(Weiss, 1995;Monaghan & King, 2018)。
值得批判的是,项目管理中的变革理论通常采用标准化的方式,忽略了现实情境如何影响变革路径。理解这些情境影响对于揭示某项政策或项目为何成功的具体条件和原因至关重要(Alcott, Rose, 2020)。作为外部观察者,本报告推断的这些项目的变革理论可能由于非营利组织不断更新和改进的特性而显得不完整或不足。以下图示展示了两个项目推导出的变革理论框架。

Figure4.The derived Theory of Change for G&S Science Class

Figure5. The derived Theory of Change for Acorn Science

  1. G&S Science Class 和 Acorn Science 项目的方案设计分析
4.1. 变革理论作为方案设计分析的工具
变革理论(ToC)方法在文献中由Rogers(2014)和Johnson等人(2015)强调,广泛应用于项目评估,但面临一些限制,这阻碍了其充分发挥潜力。其中一个问题是许多ToC模型难以有效捕捉项目的复杂性,导致表示不清晰或不连贯(Rogers, 2014)。此外,一些ToC图示可能忽视关键元素或未能传达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导致对项目如何引发变革的理解肤浅(Johnson et al., 2015)。此外,关于组织应在何种层面上关注ToC的适当性仍存在模糊性,创建涵盖所有变革方面的统一理论面临挑战(Johnson et al., 2015)。相反,过于狭窄的理论风险在于简化干预影响,未能捕捉到全部复杂性。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经过深思熟虑的ToC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项目评估方法。通过细致的干预规划和评估,同时考虑因果关系,ToC有助于识别有效的策略和干预措施。此外,ToC方法还促进了评估者与实践者之间的合作,使评估过程民主化,丰富了复杂理论的发展(Rogers, 2014;Johnson et al., 2015)。在使用ToC评估方案设计时,关键是要审视主要变革杠杆,并通过检查基本假设及其在特定背景下的可信度来评估其有效性。
本报告采用变革理论从三个关键方面分析方案设计:1)关键变革杠杆,2)基本假设,3)有效性。通过此分析,报告旨在识别项目逻辑中的潜在差距或缺陷,并发现改进机会。
假设在ToC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描述了变革发生的必要条件(Alcott, Rose, Sabates, 2020)。所有变革理论应突出对结果产生影响的项目或政策假设,或实现预期效益的障碍。然而,定义和处理假设的不一致可能会削弱ToC的稳健性,可能导致项目设计或评估的缺陷(Rogers, 2014)。此外,尽管证据对于证明ToC假设和因果路径至关重要,但其整合仍未得到充分探讨。
4.2. 使用变革理论从三个维度分析两个项目的设计
4.2.1. 关键变革杠杆
在关键变革驱动因素方面,G&S Science Class 和 Acorn Science 项目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
G&S Science Class 的变革关键似乎在于利用国家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基础,积极倡导在农村学校推广科学探究教学。该项目旨在广泛传播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确保农村科学教师具备国家科学课程规定的核心能力。它强调对科学课程的内部变化,包括建立小学科学实验室、改善小学科学课程、培训农村科学教师以及深入了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Green&Shine Foundation, 2024)。其目标是将传统的科学教学模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探究方法。通过与国家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者和杰出的科学教师合作,该项目旨在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揭秘“探究”从“非科学探究”说起--以桂馨科学骨干教师培训青海三县活动为例.Pdf, n.d.)。
相比之下,Acorn Science Project 的变革关键似乎在于独立开发有趣的科学课程,以促进科学学习的变革性方法。该项目专注于通过课外活动推动课堂内的变化(魏红春 HongChun Wei, 2016)。具体措施包括开发创新课程、培训科学教师以激发学生兴趣,并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而非实验室设备,使普通教师更容易在课堂上实施。其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体验科学的魅力。该项目的合作团队包括科学家、技术专家、各类教育工作者和出版社的科学作家。虽然其理念符合STEM教育原则,但Acorn Science Project 不 heavily 涉及国家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
因此,显而易见,G&S Science Class 不需要独立开发课程,而是依靠国家小学科学课程和材料进行培训,直接从市场采购。相比之下,Acorn Science Project 从一开始就致力于独立开发其课程,投入了大量时间进行研究和设计。然而,其创新和有趣的课程内容赢得了教师的青睐,带来了对科学教育的新理解。由一支对教育充满热情的年轻团队主导,该项目更注重吸引各领域的专家教师,将他们的共享内容融入到课程中,从而实现教育创新目标。
4.2.2. 假设
G&S Science Class 假设提升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主要涉及全面实施国家小学科学课程,重点在于持续和持续的课堂学习。它假设为农村教师配备科学设备对有效的实验教学至关重要。与县教育局合作并培训局内的科研人员被认为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关键。通过夏季科学营等活动丰富科学教育也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邀请国家认可的科学教师在县级学校进行教师培训被假设能够满足农村教师的成长需求。此外,G&S Science Class 强调提高对国家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课程的理论研究,重点关注资源动员和与教育局的合作。
然而,这些假设存在局限性。一些农村教师发现国家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某些内容对于农村学校来说不切实际,标准科学设备可能不适合直接在课堂上使用。此外,国家认可的小学科学教师可能无法完全了解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尽管扶贫工作已解决实验室设备问题,但一些农村学校的设备可能未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兴趣。
相比之下,Acorn Science 假设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应重点在于激发对科学的兴趣。鉴于农村地区资源有限,Acorn Science 更加关注使科学变得有趣,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Acorn Science 相信通过有趣的科学课程激发教师的兴趣,以铺平深入科学参与的道路。它还假设推广国家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主要是政府的责任,而非非营利组织的责任。因此,Acorn Science 为小学生提供补充科学内容,并通过与教育局的合作寻求认可。Acorn Science 旨在通过有趣的科学活动和科学家的参与,逐步影响教师实施小学科学课程。然而,Acorn Science 在实践中面临挑战,因为活动与国家小学科学课程之间的整合不足,可能遇到与教育局和教师合作的障碍。
4.2.3. 有效性
在评估G&S Science Class 和 Acorn Science 项目的有效性时,必须考虑以下关键方面:
社会影响和认可度:这两个项目在中国社会中均获得了广泛赞誉。Acorn Science 获得了两岸教育创新领导奖,并被凤凰网评选为十大公益项目。类似地,G&S Science Class 作为儿童科学教育的先锋,历经15年的发展,也获得了凤凰网的荣誉,因其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师培训而闻名。
直接参与和互动:Acorn Science 通过多样化的项目直接与孩子们互动,包括参加科学竞赛,并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相比之下,G&S Science Class 更加关注县级教育研究人员,而不是农村教师,为科学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广泛支持,但对所有县级教师的支持有限。
地理覆盖和资源分配:G&S Science Class 服务于中国西部的县级城市,与城市教育研究人员和科学教师建立联系。相对而言,Acorn Science 涵盖了全国的农村学校,与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以覆盖更多贫困儿童。
团队稳定性和资源获取:G&S Science Class 受益于集中筹款和稳定的团队资源。相比之下,Acorn Science 由于团队定位不明确和财务资源有限,面临挑战,影响了其发展。
项目有效性和战略定位:G&S Science Class 在专业认可和教育研究方面表现出色,而Acorn Science 则优先考虑直接的学生参与和社会包容,具有更广泛的地理覆盖。
总之,对这些方面的全面评估提供了对两个项目有效性的见解,强调了在社会福利项目开发中持续改进的重要性。
  1. 一些基于研究和反思的建议
5.1. 拥抱变革理论:项目演变之路
桂馨科学课和橡果科学项目在其项目设计和评估过程中都未完全融入变革理论,因此需要进行理论上的转型,以明确其项目内的变革机制。进行这样的反思对于确保项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效提升农村儿童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建立可衡量的标准来评估项目的输出和结果是必要的。制定一个变革理论模型以概述活动和结果序列是复杂但至关重要的(Mayne, 2015)。
拥抱变革理论提供了转型增长的机会,使组织能够超越现有框架,构想创新解决方案(Keystone, 2009)。
5.2. 促进科学教育项目中的性别平等
桂馨科学课和橡果科学项目都应在其项目设计中赋权女孩。虽然橡果科学项目将女性科学家作为榜样并鼓励女孩参与,但缺乏针对女孩科学教育的具体干预措施。中国教育领域的性别刻板印象仍然存在,可能影响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参与(Cunningham, 2023)。教育实践可能阻碍女学生参与科学学习(Alexakos & Antoine, 2003)。
因此,建议两个项目确保所有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都有平等的机会。应重点融入STEM解决方案,以挑战性别不平等(UNICEF, 2020)。
5.3. 提升项目开发中的评估和结果导向
中国的NGO在项目实施和评估中面临重大挑战,导致评估不完整,这在桂馨科学课和橡果科学项目中表现明显。仅依赖客观统计数据和主观感知是不足够的(ZHANG, 2023)。为了实现有意义的成果,桂馨基金会和担当者行动需要优先考虑项目设计和影响评估。
常用的评估方法,如结果导向评估和影响评估,可以通过员工培训或与外部评估者的合作来实施。只要有足够的筹款,融资不应成为重大障碍。这些评估将指导项目实施和未来的策略。
  1. 结论
变革理论框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方法来进行项目开发、评估和实施,强调了项目活动、成果和背景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Fulbright-Anderson, Kubisch, & Connell, 1998; Chen, 1990, 由Alcott 2020引述)。它强调了阐明基础理论、假设和背景要求以推动项目成果变化的关键重要性。
通过变革理论的视角分析桂馨科学课和橡果科学项目,提供了关于它们变革策略和对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影响的宝贵见解。两个项目使用了不同的变革杠杆:桂馨科学课利用国家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导的探究教学,并提升教师能力,而橡果科学则独立开发有趣的科学课程,以激发学生兴趣并促进变革性学习。这些项目背后的假设概述了它们各自的信念和挑战。桂馨科学课假设提升科学素养需要全面实施国家课程,但面临设备适用性和教师理解方面的限制。相比之下,橡果科学通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挑战了关于课程责任和资源限制的传统假设。
此外,这些项目的有效性通过其社会影响、参与策略、地理覆盖、团队稳定性和项目效果得到了强调。桂馨科学课在专业认可和教育研究方面表现突出,而橡果科学则优先关注直接的学生参与和更广泛的地理覆盖。
为了推动这些倡议,建议拥抱变革理论,以明确变革机制,提升项目设计,并有效评估结果。此外,促进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平等至关重要。最后,提升项目评估和结果导向对于实现有意义的影响至关重要。希望这些建议能指导未来两个项目的发展,强调在加强NGO倡议和实现科学教育的持久影响方面的持续改进。

7.  References

Alcott, B., Rose, P., Sabates, R., & Ellison, C. (2020). From assessment to action: lesson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of Change with the People’s Action for Learning Network.

Chun Lu. (2011). 我国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与改善.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1, 86–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872-B.2011.01.03

Cunningham, C. (2023). School leadership, female empowerment and China’s Ris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37(2), 104–106. https://doi.org/10.1177/0892020621999676

DanDangZhe foundation. (2024). 橡果科学-担当者行动教育基金会Acorn Science—DanDangZhe Foundation. https://www.dandang.org/category/218

Developing a theory of change A guide to developing a theory of change as a framework for inclusive dialogue, learning and accountability for social impact. August 2009

Feng OuYang. (2019). 【看见问题】在乡村,老师们科学教育实践中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和挑战?. 微信公众平台.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ODUyMzA1Mw==&mid=2247487258&idx=1&sn=9bbdc6ac00178677fb510a90e6ad43f9&chksm=eb54f2d8dc237bce811720d2f0a2be084eca8bdbd62aa31cd69eb4464914d90ac4c6b1cf30ec#rd

Feng OuYang. (2020). 「橡果科学」在零下二十度的寒冬里诞生!. 微信公众平台.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zQ3OTYzMA==&mid=2247483703&idx=1&sn=f03e7a53fc31dc6b696c23776c7e3375&chksm=9ba0ba96acd73380121f34b37b86b5d9bc154a6c78bac5cc3c62f70c2383708efbd541d2b841#rd

Freeman, B., Marginson, S., & Tytler, R. (2019). An international view of STEM education. InSTEM Education 2.0 (pp. 350-363). Brill.

gongyi-ifeng. (2022). 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2公益盛典揭晓十一大公益奖项,发布三款数字公益藏品. 微信公众平台.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2MzQ2MDY1Mw==&mid=2247511913&idx=1&sn=56be5bab3dbf23f89133943a17b28ed0&chksm=fc5b002bcb2c893dfc19c9808512b388394d7abf50731e90656ff844ffd027595a59fb49df97#rd

Green&Shine Foundation. (2024). Science Class-Green & Shine Foundation. http://en.greenandshine.org.cn/category/109

Hanson, J., Brown, G. and Crockford, J. (2022), "Theory of Change as Model Building: Identifying Contexts and Mechanisms as Our Focus for Evaluation", Dent, S., Mountford-Zimdars, A. and Burke, C. (Ed.) Theory of Change, Emerald Publishing Limited, Leeds, pp. 35-54. https://doi.org/10.1108/978-1-80071-787-920221003

Jain-Chandra, S., Khor, N., Mano, R., Schauer, J., Wingender, P., & Zhuang, J. (2018). Inequality in China—Trends, Drivers and Policy Remedies. IMF Working Papers. https://go.gale.com/ps/i.do?p=AONE&sw=w&issn=10185941&v=2.1&it=r&id=GALE%7CA553905169&sid=googleScholar&linkaccess=abs

Jain-Chandra, S., Khor, N., Mano, R., Schauer, J., Wingender, P., & Zhuang, J. (2018). Inequality in China—Trends, Drivers and Policy Remedies. IMF Working Papers. https://go.gale.com/ps/i.do?p=AONE&sw=w&issn=10185941&v=2.1&it=r&id=GALE%7CA553905169&sid=googleScholar&linkaccess=abs

Jamali, S. M., Ale Ebrahim, N., & Jamali, F. (2023). The role of STEM Education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 bibliometric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33(3), 819–840. https://doi.org/10.1007/s10798-022-09762-1

Johnson, N., Mayne, J., Grace, D., & Wyatt, A. (2015). How will training traders con- tribute to improved food safety in informal markets for meat and milk? A theory of change analysis. IFPRI discussion paper 1451.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Online] Retrieved from http://ebrary.ifpri.org/cdm/ref/collection/ p15738coll2/id/129293

Mayne, J. (2015). Useful Theory of Change Models.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rogram Evaluation, 30(2), 119–142.

Mayne, J. (2016). The Capabilities, Opportunities and Motivation Behaviour-Based Theory of Change Model.

Monaghan, C., & King, E. (2018). How Theories of Change Can Improve Education Programming and Evaluation in Conflict-Affected Context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62(3), 365–384. https://doi.org/10.1086/698405

MONAGHAN, C., & KING, E. (2018). How Theories of Change Can Improve Education Programming and Evaluation in Conflict-Affected Context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62(3), 365–384. https://doi.org/10.1086/698405

Rogers, P. (2014). Theory of Change: Methodological Briefs - Impact Evaluation No. 2. Methodological Briefs, no. 2.

Davies, R. (2012). Criteria for assessing the evaluability of a theory of change document.

Sicular, T., Yang, X., & Gustafsson, B. (2022). The Rise of China’s Global Middle Class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China & World Economy, 30(1), 5–27. https://doi.org/10.1111/cwe.12400

State Council. (2021).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Not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Issuing the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Literacy Action Plan (2021-2035).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6/25/content_5620813.htm

Stein, D., & Valters, C. (2012). Understanding ‘Theory of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existing knowledge.

The world Bank. (2023, April 20). The World Bank In China [Text/HTML]. World Bank. https://www.worldbank.org/en/country/china/overview

UNICEF. (2022). UNICEF China Country Office Annual Report 2022 | UNICEF. https://www.unicef.org/reports/country-regional-divisional-annual-reports-2022/China

Unice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e, UNFPA. (2023). What the 2020 Census Can Tell Us About Children in China Facts and Figures.

UNESCO Office Bangkok and Regional Bureau for Education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 Korean Women's Development Institute. (2015). A Complex Formula: Girls and Women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in Asia (Document code: TH/EPR/14/037-200). Paris: UNESCO. ISBN 978-92-9223-503-1 (print), 978-92-9223-492-8 (electronic).

Yang Yi. (2023). 部分乡村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小学科学, 6, 100–102.

冯爱琴Aiqin Feng; (2024). 开展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科普童话, 1, 13–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9442.2024.01.006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pdf. (n.d.).

卢春 Chun Lu; (2011). 我国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与改善.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1, 86–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872-B.2011.01.037

吴国盛GuoSheng Wu. (2023). 什么是科学-吴国盛-微信读书. 北京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9dd32760813ab7b76g018738ka87322c014a87ff679a21ea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National Science Literacy ActionNotice of Planning Outline (2021-2035)

周智琪; 林长春;ZhiQi Zhou,Changchun Lin. (2023). 我国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湖北教育, 22, 52–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4390.2023.22.021

张小飞,朱培培xiaofei Zhang,PeipeiZhu. (2014). 我国科学教育发展30年:回顾与反思?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nsydxxb-sk201404019

张洪萍; ZHANG Hongping. (2023). 乡村薄弱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支持路径——以桂馨基金会对科学教师的支持为例. Social Support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of Minor Subjects: Taking Green & Shine Foundation’s Support for Science Teachers as an Example, 15(2), 135–141. https://doi.org/10.13582/j.cnki.1674-5884.2023.02.023

揭秘探究非科学探究说起以桂馨科学骨干教师培训青海三县活动为例.pdf. (n.d.).

杨毅YiYang; (2023). 部分乡村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小学科学, 6, 100–102.

桂馨基金会2022年度报告Green&Sine Foundation 2022 Annual Report.pdf. (n.d.).

冀思琪,刘军. Ji Siqi, Liu Jun.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J]. 教育实践与研究. Interpretation of the 2017 primary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J].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17(13):4-6.

魏红春HongChun Wei; (2016). 以儿童为中心,设计好玩的科学课.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JF Popular Science, 9, 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315.2016.09.048

黄金宏; HUANG Jin-hong. (2017). 社会公益组织中关系信任与制度信任的共存与转化——"担当者行动"为个案分析. Coexist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lationship-trust and Institution-trust in Non-governmental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s ——A Case Study of Dandangzhe Institution, 27(4), 8–12.

韩嘉玲,宝丽格,刘月:《2019年中国教育公益领域发展报告》,载杨团,朱健刚主编《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第179-207页。皮书数据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initDatabaseDetail?siteId=14&contentId=14889272&contentType=literature韩嘉玲,宝丽格,刘月.2019年中国教育公益领域发展报告[M]//杨团,朱健刚.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79-207.

  • I acknowledge the use of ChatGPT 3.5 (Open AI, https://chat.openai.com) to help me improve the reference and the use of Google Translate and Deepl to translate some sentences.



山羊童行记
🌈书写生命的悲欣交集,爱与相信。从7年公益行走中国乡村到漂泊英伦奇妙之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