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再思教育
寫這一篇序言,心情很複雜。屋外已經陰冷了一天了。我把檯燈開啟,寧靜端坐。一片溫暖的燈光,覆蓋在歐陽鳳同學的書稿上。我只有專心對待,才能對得起歐陽鳳同學這麼久的期待──由於事務繁忙,我已經拖欠了半年之久,這讓我幾乎無顏面對一個熱忱滿懷的學生的催稿。
這是一份青春記錄,一個女大學生跨越海峽的求學歷程,一個兩岸視野的心靈淬煉與思索。
第一次翻看書稿,一頁一頁讀下去,文中的情景,漸次張開,將我的情思吸住、帶入。我看到一個青春的生命,是如何在切換兩岸社情民風、切換青春橋段的歷程中,執著探求自我、探求未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歐陽鳳的文字,簡約而富有情感。幾乎所有的敘述,都是體悟與感慨,她青春記錄的字字句句,與她的情感起伏、人生思考,水乳交融。開篇她也是這樣給全書下的定義:「一段心的旅程——在二十歲的時光,給自己最好的生日禮物,關於臺灣,關於成長。」全書的張力,不在於敘述的故事多麼奇譎有趣,而是一個二十歲的女大學生悅動、單純、熱切、求索的心靈波瀾,從不同的方位,恣意而為,動人心魄。
歐陽鳳從不停歇的思考,在本書中不斷觸動的一個主題,就是關於教育的真諦。〈真實的聲音在沉默〉寫到這樣的一個看上去再尋常不過的情景,卻令我暗自心驚:「大陸一位學校的老師很會聊,大家聽他侃侃而談,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歷史和政治太具主觀。臺灣兩位老師,不管大陸老師說什麼都安靜傾聽,會尊重別人的觀點。雖然,主任他是歷史系博士,但都不會說很多。傾聽,是一個美德。韓老師的一句,在臺灣,民主都在沉默。」歐陽鳳同學沒有給出更多的評議,情節本身意味深長。這個年輕的學生,把不同的風範,盡收心底。
再看看〈開拍〉,寫到歷經艱難的微電影作品開拍之際,作為編劇兼導演的歐陽鳳陷入進展艱澀的窘迫中,「突然,韓老師出現了,欲言又止。韓老師把我帶到外面,遞給我一杯咖啡,讓我放輕鬆,接著他讓我們都停下來休息,一起吃他買來的餅乾和零食。韓老師就像救星,『每個東西都能提供幫助』真的實現了。」這裡,沒有過度的感情渲染,沒有直接的觀點闡發,就是靠幾乎口語化的簡單敘述,把貌似稀鬆平常實則難能可貴的細節,輕描淡寫地自然呈現。
〈小意外之後〉提到的一段話,歐陽鳳同學和我一樣印象深刻:「看到大一學妹的筆記,五條大學生須知:『善待他人、勇於負責、努力認真、心態調節、廣結善緣。』言簡意賅的二十個字,包含著人生很多哲學,這樣的愛的教育真好。」我想,在我所目睹的諸多耳提面命居高臨下的大學課堂裡,有多少飽含熱血、坦誠、恩義、深刻的愛的教育呢?大學校園內考驗思想與靈魂的沙塵暴,經久不散,多年來我們是不是穿越沙塵,把給予孩子們最好的教育,作為我們的初衷與信仰?
關於臺灣中州科技大學給予她的滋養的細節,遍佈本書臺灣求學記錄的各個篇章。從文學寫作的角度看,歐陽鳳的語言並不精巧,基本的語言面甚至還有待雕琢,敘事描寫的文學性也不算高,但她用幾乎如同兒童的澄澈眼光去觀察、去體悟,凝結成對於教育的點點滴滴的思考,經由自己的求學故事,連綴呈現。她在本書結尾處的最後一節〈我所理解的教育問題〉引用了派克‧J‧帕爾默的教育名著《教學勇氣》中的觀點,認為「老師應該把自己的生命和教學相聯接,讓學生看到你對教學的熱愛,對所教授內容的喜愛。」這是她在對於在大陸的學習提出疑問的時候,忍不住發出的呼喊。這個觀點,正是我一直以來秉持的觀點。我相信,不熱愛真理、不探尋與執迷真理之美的教師,是難以建立激蕩學生心靈的教學「共同體」的。
中國大陸的本科教育,依然在跌宕起伏中忙亂地尋找航行的燈塔。象牙塔裡最美好的事情,不外乎與真理的親近,教學中心靈之間的真誠激蕩,不外乎一起意氣風發,展開對於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只有當教育就是教育,教育關注的是人的靈魂,人的自我完善與解放,而不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功名利祿,教育才能找回自己。
二○一六年,我第二次站到歐陽鳳所在班級的講臺上,並且,即將陪伴他們進入大學的最後一個學年。我能夠給予他們的,非常微薄。而未來,還有更年輕的學生,更年輕的教師,他們,是中國的未來。我情願聽到更多沉默的聲音,情願看到更多的韓老師的咖啡和零食,傳遞給今天和明天的歐陽鳳,讓所有美麗的心靈,一起懷著青春的心情,把愛和汗水,澆灌在這一片苦難而充滿希望的土地上!
泉州師範學院廣告學專業主任張燦榮
二○一六月二月
推薦序
近些年見到越來越多去臺灣交流回來的學生,總感覺他們身上有一種特別的活力和氣質,他們帶回來的結業作品,無論形式技巧還是劇情創意,往往比本班其他同學高出許多層次,我還記得歐陽的《有愛不孤單》在課上播放令全班同學刮目相看的情景。臺灣教育有何神奇之處,可以在短短幾個月時間裡,給學生帶來那樣大的變化,讓從無影視製作經驗的學生進入那樣高階段的藝術創作,這使我產生很大的好奇。
帶著這種好奇閱讀《時光琥珀》,我試圖尋找一些有關臺灣高等教育更優秀的蛛絲馬跡。《時光琥珀》上篇主要記述了作者在臺求學短短的時間裡留下的臺灣印象,從交通到美食到服裝,在這個與大陸幾乎沒有語言和文化障礙的地方,所有的細節都會讓人產生與大陸的對比感。當然,留下記憶最多的還是關於校園生活和對臺灣教育的體驗。臺灣的教學似乎更注重實訓,教學方法更靈活,臺灣學生更活躍、更創新,校園風氣更自由,師資更專業,這些是構成臺灣教育更優質的原因嗎?也許是,可是似乎又不絕對,許多條件在大陸高校中並非完全缺失,那麼,那些在短時間裡實現快速的專業成長的學生,究竟是領受了臺灣教育的何種力量?
《時光琥珀》下篇記錄了歐陽自中學以來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人與事,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被給予一種充滿詩意的回顧,這是真正的內心成長的聲音,一個極敏感又活躍的心靈在生活風雨的歷練下變得越來越豐富、堅強而有力量。在大陸的教育體制中,經過高考的殘酷競爭來到大學的學生,能夠像歐陽那樣擁有獨立思考力和鮮活感受力的是少數,許多人在中學階段便失去了對知識純粹的興趣,生命熱情漸趨冷寂,優良的大學教育或許能夠重新喚醒部分沉睡下去的激情夢想和求知欲,但是如果大學教育仍不夠理想的話,生命的潛能就會被永遠地封藏起來,再難找到釋放的機會。或許大學教育的功能之一便是守護和喚醒每個學生最初的好奇心,引領他們進入真正知識的境界,用專業訓練塑造生命熱情,打開胸懷和視野,臺灣的高等教育及整體的教育體制設計,是否對學生的熱情和夢想給予了更好的守護?
做老師有時是一件既幸運又會尷尬的事情,遇到最優秀的學生,可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東西,激勵自己繼續努力,可是慚愧的是,當老師普遍墜入世俗生活和職稱功利的追求中時,如何回應學生更廣闊的知識需求?如何面對真正的理想主義?我是一個幸運又慚愧的老師,閱讀《時光琥珀》使我重新回到大學時代那些如火如荼的時光中去,看到過去自己的影子,也使我感到自責,責備自己在學問和藝術世界裡持續探索的意志慢慢減弱,寫下這些文字也當作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吧。
《時光琥珀》是一本有關心靈成長的書,讀者可從中發現使生命變得富有的方式,見證文學、哲學和生命體驗如何在一個人的內心進行激烈的化合反應,激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追逐夢想的熱烈激情。作者的生活環境與一般的求學者並無太大不同,可是在同樣的時空環境下,卻有著如此大不同的成長道路,本書應會對求學路途上的人有所啟發。
「堅持是琥珀,時間會給它光芒」,祝願琥珀在時光的打磨下散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泉州師範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講師
伊強於泉州東海濱城翡翠園
二○一六年七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