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公益”行(下):搊和空间,想象力超越局限
文摘
社会
2022-05-24 00:00
美国
作者:欧阳凤,外号山羊,想要亲近自然和儿童。5年+N全职乡村儿童科学公益。2016年于台湾出版20万字随笔《时光琥珀》后开设微信公众号「一草一木一孩子 」向死走本真自由幸福路,书写生命的悲欢离合。这是第244篇文章。告别遵义返回成都的动车上,除了有点疲累,更像有些心事的若有所思。
这趟一天半闪聚和刹车般节奏的遵义行,在一定程度上给到了我一些突破局限的认识。
遵义行,第二天上午,我们在当地朋友的陪同下前往了遵义的文化新名片——“搊和空间”。在此之前,已通过文章和视频号等渠道看见了这个空间落地和一些故事。记得一年多前,在广州阅读论坛,偶遇薛野老师和姚忠琴老师,听说要回老家遵义做个图书馆,其中有个片区想尝试做科学,希望能够交流一下。说实话,我以为她们就是返乡人员想为家乡做点好事,在乡村做图书馆,提供文化空间给人活动和交流等,后面因一直在机构研发打造科技乐园等事情没有主动和他们保持联系。这样的“认知偏见和局限” 在实地参访交流过程一次次地打破——对她们「回家乡做图书馆」这件事太缺乏想象力了,或者对于对于眼前的两人并不够真正了解。记得去年薛野老师来担当者做过分享,他提到公益机构如何把规模做大,筹款是否可以突破几亿,有没有办法联系到曹德旺说服他支持公益,年轻人有没有可能拜行业内最顶级的人为师,还提到橡果科学有点潜力,除了情怀,还有想象力——那时候开始就应该猜想这个人是敢想大事和要做大事的人,虽然人很谦卑和笑容满面。搊和空间,这个字读一遍不一定会读,看一遍也不一定能记住。
搊(chou)和, 搊(chou)和。——不是凑(cou)合,是搊(chou)和!具体结合空间的那个实物——搭建房子的梁,一根一根搭建起来,在村里搭建房子需要全村人一起建立起来。姚老师说搊和一个孩子,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拜访搊和空间之前,正好看到了朋友圈分享的两篇关于实务学堂采访薛野老师和介绍这个空间的文章,非常详细,感慨记录者的用心,能让我们读者在那样的对话中,对于一个人有更全面的认识,也对这个空间的来源背后有了理解。
参访前,更多是带着“游客”心理去的,除了另一个伙伴提前沟通会和主理人聊点事情。想不到,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我们四个伙伴有机会和薛野老师以及姚老师一起坐下来交流和蹭了一顿特色午饭。(未来有机会再请回来!)很诧异和感谢两位老师这么忙却对我们的热情,愿意花时间给到我们曾在不同公益机构的年轻人。大家轮流自我介绍,每天都在变化,有必要重新介绍和更新自己,在介绍中大家也亲切放松了很多。薛野老师说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虽然有些仓促的和难度,且前几天阅读的文章已经很全面,但也试图了解一些其它感兴趣的问题。很喜欢薛老师和姚老师两人的对话和交流的方式,看到成年人的智慧和团结,相互地欣赏和彼此成就和互补,薛老师在空间的角色像大脑和概念创始人,有过往公益、商业、做文化空间、阅读视野人生阅历等多元丰富地积淀,姚老师的角色是主理人,是让想法落地的人,对创业其满腔的热情与力量,一天可以做13个小时的活没有一丝疲累,说干就干在做中学习和不断完善。姚老师说两人很有默契互补(但仅限工作合作上),幽默和真诚的她告诉我们他们各自的另一半也在搊和空间共事合作(所以大家不要想太多)。哈哈羡慕事业上关系如此互补和契合的合伙人,我也期待未来能找到一个😝问题1:万事开头难,如何做到从零到一的创业的?这个过程的节点有哪些?问题2:做搊和空间是新的事情,过去做西西弗书店等经验是否会是做新的事情的限制?搊和空间做起来是这时候经历和经验的堆积还是什么?问题3:搊和空间有8万多本书,在遵义这样的地方,面对如此丰富和深厚的书籍,如何让书活起来?问题4 :做空间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意味着人要扎根在这里,你们是因为年长经历了很多所以有力量选择扎根这里吗?如何看待体验与扎根的状态?问题5: 会考虑给搊和空间的伙伴怎样的成长和空间呢?
问题6: 很欣赏你们的合作和交流,之前看到您提到也在团队中犯过错,你们是如何做到更好地带团队和相处的呢?当时没有特意做笔记,通过记忆在大脑的可能就是当下想要了解和学习的,因此把薛野老师和姚老师分享的一些契合当下的收获凝聚总结一下。搊和空间的概念书是薛野老师起草的,七八千字里凝结了其过往几十年创业阅读经历等抽象的思考和对创办一个这样的文化空间的概念设想。姚老师说其看完概念书,用了将近1年半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从看不懂说什么,想象不到具体是什么,到自己尝试把这份概念书分享给身边的人,她一次次地找人分享其对薛野老师概念书的理解和要做的事情,直到让别人听明白了,自己也渐渐知道要做一点什么样的事情了。薛野老师看到国内文化资源的不均衡,北上广的文化空间很多很丰富,他希望国内有一批人自觉从北上广深回到家乡,把人和文化带到家乡,让文化在不那么么发展的地方均衡一些,这些需要靠一部分人的觉醒。
他说概念的形成和具体开始做,离不开过往经验的积累,但重新做一件事,需要考虑现在的条件,比如在遵义市区,一个人口100万的地级市,目前人口移民开始形成,也有了外地人在遵义生活,在小的地级市做小的空间反而更难做,如何做得更大更好,才能吸引更多外面的人进来空间,这是突破了常人的思维惯性,从薛野老师身上学到了做事情还是要往大的方面去想像!做公益总是逃不过要去筹款,然后服务人,搊和空间地位成明确的“社会企业”,薛野老师说与其花时间去琢磨到处筹款,不如直接和“出钱”的人建立关系,通过社会企业方式,自我造血,购买服务的人也是享受服务的人,可以直接地面对面地与花钱人产生联结,得到反馈,印证做的事情是否满足需求和有市场和价值。
搊和空间是一个承载和创造文化空间,薛野老师说文化是可以无中生有的东西,这是神奇之处。这里不是一座简单的图书馆,在这个空间有八万多册精心挑选,特别分类的书,还有衍生的咖啡馆、食堂,以及二十多个大小不同场地开办的面对不同年龄的文化活动,可以交流,可以有很多可能。社会企业的模式意味着这个文化空间的公共性和社会性,也意味着其可持续发展,搊和空间目前的模式通过会员制,吸引不同的群体和客户,会员通过一年的会费即可享受在这个空间的很多服务。姚老师分享前几天的一个经历,一位妈妈想借一本书出去,但因为没有办理会员在规则之外,其没有直接办理会员而是有些生气地认识这个空间是有些问题的,要调查一下。等到第二次来,这个妈妈很开心地跟姚老师说查了她的资料觉得很佩服,对这个空间也了解更多了,然后很干脆地成为了会员。——这给了她很多力量和自信,只要用心做,会得到认可的。搊和空间直接可以用其会员的数量证明其存在的吸引力,短短时间,这个空间成了上千人实实在在的文化家园。如何让书活起来?这是让姚老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她们尝试了很多活动和分享书的环节,对书进行导读,开展读书会,包括完善书的分类等。
薛野老师补充了一些背后的认识,第一,很认同他说的,一个人开始读书,总因是经历了些什么,也许是人生的境遇,也许是有个共同的事件等,人开始想要读书,想要思考了。因此,有没有一种可能把书的分类和人生不同阶段和主题联系起来,把书和目前社会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让人有机会通过书去回应人生的提问;第二是开展读书会是核心,在搊和大大小小有上百个读书会,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书,通过分享交流,人更有兴趣走进一本书,书也因此成为了人与人交流的载体;第三是要利用阅读打造一些文化产品等,让这个阅读成为某种生活的必需品,离不开它的内容。问到如何看待做一个空间意味着要扎根在此,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定下来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探索世界,好奇心总会指引人去向外体验一些东西,怎样会有扎根下来定下来的力量呢?是因为年龄?姚老师分享其有时候在空间做得有点疲累了,也会抽点时间去乡村,上次就纯粹想去乡村把科学阅读带给孩子们,但她更多的状态真的是把自己奉献给了这个空间,她说这个空间需要扎根,也需要吸收新的东西赋予这东西一些新力量。
薛野老师把做空间比喻成一座花园,创办空间的人就像是农夫,要有农夫耕耘精神,只有为这个空间投入关注和努力,才能发现和了解这座花园,陪伴其生长,所以做空间,的确是有取舍,需要有扎根的心,但在一个地方扎根不意味着生命的体验就是狭窄的,同样,去世界各地体验也不意味着就扎根得更深。其一开始提出年轻人应该多扎根,通过扎根有更深厚的体验,年老的人反而要去世界各地看看怀有梦想,后来薛野老师补充了一下观点,他其实不否定年轻人去探索世界,有一定的吸收和积累,也会对于下一阶段的扎根有影响。搊和空间已有三十多的全职,背后还有无数人的投入和努力,姚老师说她希望这里的人最终可以成为独立的人,给到伙伴们支持。
问及怎么做好团队的管理,怎样做到这么好的关系合作,其两人笑着说,都是因为过去犯了错,在犯错中积累了反思了,现在的合作会有进步。
下午姚老师带我们参观了整个空间,通识图书馆,大象童书馆,主题书房,还有待建设的小象科学馆,看到在里面享受阅读交流参与活动的孩子、成年等,真令人羡慕!像一所终生大学,给到大家足够广阔的理想精神的营养!姚老师总是主动地介绍搊和的工作人员给我们认识,开放地向外打开,同时很慷慨地愿意给到公益机构空间机会去开展合作。有心地感叹,这个地方,对于遵义的人来说,对于喜欢文化的人来说,对于公益机构来说,对于每个因搊和空间结缘的人来说,真是一种福音!
人创造了无限可能和希望。“感谢主要创始人薛野老师和姚老师等人的敢于冒险“摸石头”过河的敢想敢做,才有后面那和未来么多人相继而来的获得与分享创造,又是一件在播种希望的事情!”搊和空间和里面的人,给我上了一节课——人生,要打开想象力!相信未来,从这里开始,会有源源不断的希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