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从亲密战友到迷失的爱人,是什么把爸爸排除在养育之外?
文摘
教育
2024-02-23 09:23
英国
作者欧阳凤外号山羊-教育行动者,关注乡村儿童的阅读、科学教育以及早期教育议题。90后共同养育践行者,现于UCL攻读教育性别国际化发展硕士,一家三口伦敦漂进行时。写这篇文章前几天,经历了比较高频率的夫妻争吵。每次的争吵都消耗了很大的能量,不仅影响了情绪健康和学习状态,也损害了和爱人积累快十年的信任和感情。前几天偶遇一篇文章提到:“在亲密关系中,不是只有「出轨」才是背叛:漠视对方的需要、违背承诺、情感和身体上的暴力……这可能都是背叛。”“依恋伤害( attachment injury ),是指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在需要支持的关键时刻,感知到的被对方抛弃、背叛的感觉( Johnson,1999;Millikin,2001 )。「依恋伤害」会改变我们对这个人的信任,会摧毁我们对关系的过往认知。文章提到,依恋伤害还有很多表现:“比如一方生了大病、或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时,没有得到伴侣的支持和照顾;比如在怀孕、流产的特殊时期,没有感受到伴侣的关心和重视。它甚至可以是一些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在需要一个拥抱的时候没有得到,结婚纪念日对方一直在加班一个电话也没打。”这段话我有了一些共鸣,原来,我和他此刻都在经历着依恋伤害。
还清晰记得2022年两人在孕期时和生产时的共渡难关和彼此支持,在那段低谷期的时候,有拥抱,有开解,有感受到爱和信任。
直到生产后不久,我们的关系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刺激,受到了损害。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生产后和母乳期睡眠不足和激素不稳定,情绪更不稳定;一心思把时间花在工作学习,写作和养育陪伴娃上,两人缺乏了高品质的沟通;突破自己身心极限,承担着养育责任,想着有共同养育的方式,但在一些需要的时候还是独自面对以及感受到某种性别gender带来的压迫。我本爱恨分明,一方面自我强势一方面平常自然,对传统价值观和观念会强烈抗议,总想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愿意被干预,对关系和婚育的平等极为看重和较真,并希望能用行动在方方面面去践行相信的价值观。我们相信0-3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重要的角色,要花时间去陪伴孩子,给到营养,给到关爱,给到支持。我们相信家庭的平等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以及对实现更平等的社会是有促进的。我们也相信孩子的到来是因爱而来,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和恩赐。这周结束检查后在医院在厕所大哭一顿,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黑眼圈,红眼睛、红鼻子,头发凌乱,感到委屈和难受:这两年多都在抗争什么呢? 那天听到一个声音:要用余生主动好好爱自己,珍视自己的存在和生命,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的理解和爱,任谁也无法影响和伤害我们。虽然近年两度离职和出国学习给了经济压力,但成长经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及家里亲戚的雪中送炭和生活智慧,带来的是达观,大可不必活在金钱的焦虑里,每个阶段有首要重要的事情。真正的美好总是来之不易,生命就是如此一个美好的存在。
看着小生命生长发育的过程,总会感叹原来人之初是如此奇妙和完美,孩子存在世界就是一个奇迹,孩子们做好自己,专注自身生长的过程就给人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喜悦与启发了。然而到现在,我发现自己花了太多时间和情绪去争取婚姻养育里的平等,去反抗婚姻和社会上的不平等,渐渐模糊了彼此相爱的样子。 小心翼翼地步入一段感情,步入一段有承诺的关系,一段有责任的婚姻,带着悲观和质疑,却因为阅读哲学上对真爱可能性的相信,和眼前的人一步一步走下去。但过程中,思想上背负了很多负担,那些融入社会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虽然不都是自己亲身在经历的,但彷佛和自己相伴随着,这些想象的和经历的知道的在撕扯。有时候好像在穿越。在2022年生产前,我们还是那个对家庭对养育没有概念的人,肆意而为,有着理想,有着爱的勇气。但这段时间和另一半争吵后,会怀疑婚姻里的我们是真实的我们吗?我们曾经是如此闪闪发光,但为什么此刻对眼前的人感到很陌生?是什么塑造了此刻的我们?是什么将两个雌雄同体的个体变成有些鲜明的爸爸和妈妈,男性和女性?后现代主义学者经常会追问叙事是如何影响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有哪些被视为事实和真理的东西影响着我们的认知?那些预先存在的假设和利益是被谁拥护着?这周看到讲座中有一页写着:结构塑造了我们。structures shape us.似乎看到了那些长期压在大脑里的担子是什么,我试着把它们找到,对它们提出控诉,希望消灭它们,希望能给自己呼吸的自由。语言永远不仅是语言。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思维,行为。
从小到大,我们不知在什么场合会听到这些话:“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贤妻娘母”,“自古以来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做领导者要示弱一点”,”女性要偶尔撒撒娇”;“男性挣钱养家、女性带娃管家” “某某妈妈”,“女孩子,安稳一点”,“女性太敏感和情绪化嫉妒心强没有什么想法”“你女人家懂什么”····· 这些语言是什么时候在我们脑海中回荡的?从老一辈传到老一辈,传到我们年轻一代身上,还传到什么时候?
这些语言背后忽视了女性是自己生命的主体,把女性视为男性的依附,把女性的位置固化在一个角落,朝着男性为中心,女性的角色被框在婚姻劳作里,而男性天然的任务是以钱为中心,钱伴随着地位,权势,以及对女性的掌控。这些观念是靠语言传播出去,是借谁的口?在怎样的渠道传到中国女性男性的口里?电视?媒体?老一辈父权?至今无法阻挡其传播,是无法消灭这种语言,还是无法消灭这种观念?婚姻养育中把妈妈塑造为伟大的妈妈,妈妈们用牺牲换来伟大,换来对孩子的掌控,对男性的顺从?
谈到全职爸爸,情绪里是有羞愧,有不服,有觉得自己没面子。老一辈或男性会说:男生给孩子处理屎尿屁不浪费吗,那是女人家做的事。父权家庭对长子的期待是光宗耀祖,要给祖宗挣得面子,争气争面子是父权的虚荣心作祟?从小到大,在教育中,你见过女生被男生欺负吗?在教材中见过对女性职业的偏见吗?你遇到的老师们有性别偏见吗?课堂上小组分工合作有基于性别带来的不同吗? 幼儿园到高等教育老师性别的比例是否有明显不同?你选择理科文科的时候有受到老师们性别偏见的影响吗?生物课上的性别教育或生殖器讲解时候是怎样的体验?事实上,教育和学校有时候不仅没有缓解教育性别不平等,反而加重着社会的不平等。
过去农村里七八个孩子一年接着生,生完后继续干农活,还要为男性提供情绪价值。女性出嫁是嫁到别人家,跟没有感情的他人父母的生活一起,是他人家庭的附属?小家的概念总要伴随大家的和谐?婆媳的话题和矛盾不断,一个女性想要掌控儿子,一个女性想要掌控爱人。谈恋爱不久,是否会有男方家长跑来说要规划结婚生子?家庭中基于性别的暴力哪怕受到高等教育的女性有时候也难逃其害“儿子”这两字是曾经多少女性为了夺宠和家庭地位的工具?大多数男性对自己的的生殖器官,对自己的力量,总是充满着某种骄傲。男性拥有着更多的关照,外界期待,甚至被夸头脑灵活的次数要比女生多很多。妈妈不愿意放手儿子,妈宝男,宝妈男,是很多婚姻的杀手
社会里,以钱为核心,挣钱,金钱是很多人去追求的。金钱高于爱,高于健康,高于养育。人们太需要金钱地位成就带来的安全感,却没有爱的能力,没有欣赏一朵花的觉知,没有播下种子的耐心。政府政策中,计划生育,二胎放开,三胎政策,但医疗、产假陪产假时长里男女之间差异却很大······我们可能都被结构塑造着,这些结构包括语言、情绪、父母、文化、社会、政府以及知识和权利。结构潜移默化了我们的认识行为。
在婚姻中启动了一场结构化的表演,穿上社会结构给我们的服装,要么适应,要么死亡。也许很多看似幸福快乐婚姻是建立在一些人的牺牲上。我们需要狠狠地解开这个结构,做个破坏者,破坏了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含义。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平等的,有爱的,可持续的家庭。我们都是人,渴望爱和理解,不要做结构的牺牲者,最终没有输赢,沉默和无为者,都会输。所谓选择,首先是要有选择的能力和机会,其次是有自由选择的价值观且再不要以牺牲太多作为代价,但结构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不想再有那么多思想负担,只想充满快活地迎接新开始。“和选择爱人,长长久久,浪漫到老。” 说出这句话有些忐忑不安。带着曾经的伤痛,带着愿意去修复和填补的勇气,平等地,幸福地,可持续地,走下去。(最后声明,我很感谢生命中的爸爸弟弟外套和一些男性好友师友们,他们让我感受到了被尊重;但更多是那些苦难的女性们,她们给了我们力量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