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罗玲 图 | 网络 编 | 小言
我们头脑里都会有一些不知何时形成的思维定式、误区、不一定正确的结论信条。列几个看到有些家长说的:
表现:对低年级孩子,家长过早下结论,”他思维不好”,“运动不行”,“语言能力不强”,“不擅长数学“……
解析:才一二年级,可塑性非常强,先去学着,练着,别早早给设限。
对于有强大的成长型思维的人来说,往往最初的弱项,得到重视,加强去练了,后来反倒变成他的强项。
表现:“静待花开”,相信孩子可以自己产生内驱力,动力……
有家长说,现在明白了,不能干等着孩子自己产生内驱力,动力来自他取得进步后得到正反馈……
解析:孩子成长就好比植物长大,有内置的程序,但是需要外界养分滋养。有合适的环境,让基因表达出来,基因才有用。越是年幼时,家长给的助力、互动的方式,带来的作用越大。就是你要提供资源、方法、反馈,辅助他逐渐起步。
表现:认为,男孩低年级学习不好,以后没希望了,或是,男孩中学就会逆袭。
解析:这两种想法都不太对。
低年级,既要抓,也不要死磕成绩。要保证基本练习,帮他在字词等方面打好基础,同时留有一些空间,读课外书,做动手操作,运动,等等。低年级时家长心态要抗住,也不要放松,保持耐心与信心。
表现:“教材是最好的,学校规定的必须完成,学校的教学安排和要求都是绝对正确的……”
解析:小学低年级时,学校要求的尽量要做到。但中学,要根据孩子情况具体酌情。
家长如果能对学校教育有更高角度的认识,那就最好了。因为它与每个学科究竟应该怎么学,孩子在不同年龄应该怎样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校内教学,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问题或者说独特性。
但如果家长自己拿不准,看不清,那就尽量听从校内安排。
表现:普遍认为有些事情是绝对不好的,应该杜绝的。
比如:搜答案抄答案、听歌写作业、假期作业压在最后完成、玩游戏、跟同学微信聊天、不写某些作业、上网、追剧……
解析:所有的这些行为,要看程度、背后的动机,孩子为什么做,怎么做的。
表面的行为不那么重要,可对可错,或者无所谓对错。关键是行为的实质是什么。
但家长往往根本没有耐心和能力,了解到孩子做法背后的真实情况。
因为上来就粗暴制止,孩子本能防御,双方没有实际沟通。
结果是,本来有问题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本来没问题的,被阻止了,产生了新的问题……
想起我闺女初一时写作业,就放那种节奏非常快,特别有战斗力的歌,我当时不理解但问过她,她自己说没问题,好吧。后来有几天我特别忙,车里也放那些歌,瞬间明白了,我平时不听,只是因为我没有那么多作业而已……
如果总结一下,上面这些往往来自于:我们习惯去看表面,看形式,看做法,看大家都怎么说,看过去别人都怎么做的,而不是自己去认真思考,分析本质,从根本上去理解这个事情,彻底搞明白,看透,形成自己的认识。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罗玲老师推荐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