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包图网 | 编-小言
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是孩子成长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却也是最容易让父母感到挫败的地方。
无论如何说如何做,孩子们总容易在某些方面表现得缺乏坚持、丢三落四、屡教不改。孩子本身也有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因为通常我们和孩子商量着要按时起床,好好做作业,孩子都是信誓旦旦,表示配合。但最终没能做到,可能是因为孩子缺乏完成这件事的逻辑和技能,也就是执行能力。
神经系统科学家发现,这些技能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慢慢提高的,而父母在孩子的整个童年时期,有无穷无尽的机会带领孩子去提升。行为主义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目前学校里依然广泛使用行为主义学理论进行教育实践,主要是因为其高效的特点。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也可以掌握塑造和矫正孩子行为的方法,为孩子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为了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执行能力,让孩子的行为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良好发展,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A、关注前因指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外部因素或环境,提高孩子与任务之间的吻合度。一旦我们有所行动,期望提升孩子做事的执行能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环境。当孩子培养出了强大的执行能力之后,未来就不必费尽心力地改变孩子生活的环境,但在孩子童年时期,这是父母要做的事情之一。
调整环境就是让正确的行为更容易出现,错误更难以发生。例如,很多孩子做作业时容易分心,可能是因为受到噪音干扰;平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事,或许因为周围玩具和其他不相干的杂物太多。
对此,我们可以尽量给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简洁的生活环境,从而提升的专注度。
或许有的家长认为,不应将孩子养得过于娇气,一点噪声就学不进去,这样的孩子怎么能适应外界的环境呢?
在整个社会上,各个机构都在用调整环境的方式,帮助人们更顺利地达成目标。例如,银行设置排号机器就能避免人们乱插队,交管部门设置道路标识,减少交通事故。同时,成年人也会自觉为自己创设有利于正面行为发生的环境,去健身房健身更高效,去图书馆学习更容易投入。成年人尚且如此,来降低与环境对抗所带来的心理损耗。太执着于让孩子适应外部环境,忽视适应环境孩子需要付出的心理负担和精神超载,是很得不偿失的一件事。在孩子执行力不足的方面,调整一个适宜的环境,孩子就会用更少的精力放在与环境对抗上,也能用更多的心思在他需要努力的事情上,还能达到缓和情绪的目的,不至于突然爆发情绪,危害亲子感情。
B、关注行为指的是,通过指导,直接教孩子如何完成任务。一组心理学实验表明,当目标明确,方法简单时,人的行为改变更容易发生。
两组酒店服务员,其中一组被告知,拖一次地消耗50大卡热量,上下楼一次消耗60大卡热量,另一组不被告知。
结果是,被告知的人比不被告知的人更热心于工作,而且减重效果更明显。
孩子的前额叶发展还不到位,难以处理复杂的任务。这时,就需要家长暂时充当孩子大脑的一部分,引导他们开始任务的第一步。
帮孩子分解复杂的任务,并且告知他们这样做的意义,更有助于孩子主动发生改变。
例如,对于整理房间有困难的孩子,我们可以告诉他从哪里开始:
「先把玩具按xx分出来,然后装进旁边的整理箱,这样下次你要玩玩具的时候,也很容易找到想要的。」
另外,一般行为不会单独发生,是关联的序列,改变一个行为,其他相应的行为也会跟着改变。
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前面的倒下,会打翻后一个,让后面的行为持续发生。
例如,我们想要孩子多做户外运动,他却只想呆在家里。那么,先带孩子走出家门,找到一项他感兴趣的户外运动,或者有小伙伴一起在户外玩耍,孩子下次也会更愿意参加户外活动。当然,培育技能还是要建立在符合孩子生理发展的基础上,要更清楚地了解我们的孩子当前处于一个什么阶段。盲目地指望在一个7岁孩子身上培育一项通常要孩子到11岁才能掌握的技能,就只会收获焦虑。
同一个技能,在不同年龄段孩子身上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例如,对于整理这项技能而言,年幼的孩子能够在大人的指导下,把玩具放在指定位置,就算是合格的;青少年则是可以自行整理衣物和其他事物。此外,我们不能指望孩子通过一两次任务就学会处理复杂项目。我们需要给予孩子持续而坚定的支持。在刚开始培养习惯时,还是需要做好提示与监督。
很多事情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今年上半年不行,下半年可能就突然好了,尤其很多男孩妈妈回看过去,就会有这样的感慨。C、关注后果指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正向强化,鼓励孩子运用他已经掌握的做事技能。最后,要巩固行为改变的长期效果,还是少不了正面与及时反馈的强化。两种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表扬与激励。有效表扬有几个要点:及时;具体描述哪种行为值得表扬;让孩子知道行为的价值;夸奖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天赋,让孩子知道他是通过努力完成的;引导孩子欣赏这类行为,或者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孩子以往吃饭总是拖拖拉拉,这涉及时间管理、着手做事等技能。「你今天比以前吃饭更快了,没有耽误出门的时间(具体的行为+行为的价值)。饭前你没有吃零食,饭菜摆上桌之后,也没有想着玩玩具而拖拉(孩子的努力)。你今天表现真的很不错(引导欣赏)」。2)设计激励计划(包括问题行为、期望目标、可能的奖励、可能的偶然情况/处罚)。在让孩子完成一些长期任务或困难任务时,我们可能需要一套更完整的激励体系。例如,设计出适合自家孩子的积分激励计划,以激励孩子达到目标。当孩子表现良好、达成目标时,可以奖励相应的积分。积分越多,奖励越大,对应的行为完成难度也越大。我们还可以和孩子商量奖励的方式,可以是孩子特别喜欢的物品,或者做某件事情的权利,让孩子更有动力去达成目标。当然,激励计划需要保持一些弹性空间,约定「可能的偶然情况/处罚」。这样的话,当孩子努力完成目标但没完成得那么好的时候(比如超时完成、收拾得不够整洁),如果我们依然给孩子一些小奖励,就会让孩子感到被激励、被支持。关于积分奖励是否会破坏内驱力,我想应该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的情况而定。
根据研究,孩子喜欢的事情增加奖励,反而会破坏内在驱动力。而当面对孩子不理解或做起来困难的事情,一点小奖励,能够增加孩子的勇气,帮助他跳出舒适区,进入拉伸区。
奖励只是外在,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上一条所说,让孩子行动起来之后,明白他为什么而做,做可能获得什么进步,这才是最大的心理奖励。
此外,在我们设计奖励的时候,不应该把奖励的重心放在物质上,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激励,被父母支持。
霍桑效应指出,意识到自己被关注的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当家长给予孩子注意力时,孩子的某种行为就会有所增强。
奖励只是关注孩子的在外表现形式之一。真正需要牢记的其实是,我们需要让孩子感受到,他们是被关注的。
说起来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字,其实这三个步骤存在于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只要在做事时,对这三个步骤稍加关注,都会让任务变得简单起来。但改变仍是一个过程,许多事情,如果孩子一时之间做不到,家长们也不必感到焦虑。毕竟,世界上所有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都难以做到井井有条。
随着我们的有效引导和孩子大脑的逐渐发展成熟,相信他们都能越做越好。在孩子还需要大人的监督和指导时,我们只需要多一些耐心和同理心。❤了解更多内容,可以在公众号首页→工具栏→“号内搜”,搜索关键词,查看相关历史文章~
❤更多互动话题内容,欢迎关注新浪微博:@罗玲的空间,与罗老师互动~有各个年龄段的粉丝群(学习与分享),欢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