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中,最不公正的或许对群众来说才是最好的。只有既不十分清楚易懂又显得负担最小的办法,才是最易于被人们所容忍的。——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1.认亲之前是想象
郁豹豹,(现名李强),男,1989年,2岁的郁豹豹在生母的老家四川绵竹市失踪。四五岁时,郁豹豹从养父母口中得知,他并非家里的亲生儿子,而是花了2600块钱买来的,被取名为“李强”。11岁时,郁豹豹被养父母送给他人抚养,因感觉自己在家没有存在感郁豹豹选择了离家出走。
这段简短的介绍,已经让人感受到了现年37岁的郁豹豹那波诡云谲又命运多舛的人生。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想象中的幸福,尽管在今天的绝大多数孩子都能更轻易地获得来自亲生父母所给予的幸福,但“上个时代”遗留下来的不幸者依旧很多——需要注意的是,所谓上个时代,其实仅仅过去了二三十年,这些人此时正值壮年,是我们80后。
在我小时候也曾听闻过熟悉的孩子险些就被人从大街上“拐走”,幸亏那孩子警惕心强,没有上当。
郁豹豹被“拐走”的细节很模糊,公开资料说他是在生母老家四川绵竹的外婆家被人拐走的。生母从四川嫁到山西忻州,生下郁豹豹之后送回老家是因为生活所迫,养不起。
这个细节似乎也印证了后来郁豹豹所说的“他极有可能不是被拐走而是被生母卖掉”的说法。
而他在进入少年之后再次被养家送给他人的细节则印证着生母对他的指责:他叛逆、不学好、乃至涉嫌触犯法律……他后来也不是再次被拐走而是自己离家出走,从四川一路走到北京,成了一名外卖骑手……
这样的人生经历实在是令人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一个人的成长在公众这里变成了“罗生门”,谁也不知道真相是什么。
唯一能确认的一点就是从两年前开始的寻亲,是出自郁豹豹对于亲生父母的思念,以及寻亲成为一种社会热潮,有很多人在网上通过发布有限的信息居然奇迹般地找到了亲人。
公众的想象也就此被锚定:寻亲之后一定是美好的,亲人相认,那种巨大的悲伤与喜悦,乃是人间最动人的悲喜剧。
2.认亲之后是现实
2023年9月25日,被拐卖34年的郁豹豹和亲生母亲以及两个弟弟相认,认亲仪式被全网直播。
和大家的想象相差无几,场面很感人。
但,很快就反转了。
认亲之后,郁豹豹与两个亲生弟弟开始直播带货。
然后很快因为带货所得的佣金分配问题起了争执。
郁豹豹认为自己应该多拿一点,但两个弟弟并不同意。
郁豹豹给两个弟弟分了佣金,但两个弟弟自己开直播的佣金却并未拿出来分给他。
郁豹豹的生母也站在了两个弟弟这边。
客观而言,认亲的“主角”就是郁豹豹本人,那么直播带货之后的所有收入都应当归他所有,至于怎么分配,也应当遵循他的意见。
说白了,如果不是郁豹豹,谁又认识郁妈妈和那两个弟弟呢?
但这就是社会,就是人性。
人性里的自私与占有,并不会因为所谓的亲情而被丝毫消减,尤其是兄弟姐妹众多的时候——人多,矛盾就多,奇葩就多。尤其是亲人之间——几十年都未相见而突然出现的亲人——这样的关系在几十万的真金白银面前,不堪一击。
认亲两周之后第一场直播,因为分账就产生了嫌隙。
认亲一年之后,双方已经彻底反目。
郁豹豹在探寻“当年究竟是被拐卖还是被生母卖了”
生母在指责“郁豹豹叛逆不学好自己离家出走”并且请了律师调查了很多“孩子早年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真相”
两个弟弟也在指责“郁豹豹应该更尊重我们”
……
3.拐卖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我一直搞不清楚的一个细节在于——拐卖孩子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在过去这些年里,关于拐卖的动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有的是纯粹为了给家里添丁;
有的是买来继承家业;
有的是买来弥补没有孩子或者没有男孩(或女孩)的遗憾;
有的是买来给自家孩子当媳妇儿;
还有更暗黑的说法是买来打残去乞讨、或者杀掉卖器官……
至少从现有的公开披露的案例中,大多数没有那么“暗黑”,而是深刻地反映了上世纪尾声的一种社会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当时的人们普遍对于“人口”的迷信甚至热爱,另一方面也客观上反映出当时养一个孩子真的很简单……
现在的人们总是说:事实证明如果没有人贩子,孩子根本就不会丢。
这同样体现了这个时代的巨大不同:一方面人们普遍对于走失的小孩子有了更高度的警惕与更便捷的社会保护机制,报警就行了嘛,很简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现在的人们对于养孩子的“恐惧”,假如捡到了一个孩子,我想没有人会下意识地觉得“就是添一双筷子的事儿”——所以也大概率不会有人把捡来的孩子带回家养,这是一件不再“友好轻松”的事儿。
以前可能在潜意识里默认为捡到孩子是一种天意,现在则更多地视之为一种现实的负累,人们的自我责任意识空前提高了,这是社会进步。
更不用说“买孩子”了,如果普遍对于自己的生存状况感到不满,当然不会买一个孩子来进一步自寻烦恼,再加上国家对余华英这样的证据确凿的人贩子的严厉审判,在客观上即使没有“买卖同罪”也造成了大多数社会成员不再接受“捡孩子”“买孩子”……
不得不再感慨一句,还是杨妞花了不起啊。
尤其是和郁豹豹相比起来,90后杨妞花显得更聪明、更有智慧与毅力,不知道这种看上去更好的“教养”是她/他们的天性使然,还是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的“教育”不同。原生家庭很重要,但个人的禀赋对一个人的成长看来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