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子的死亡争议

体娱   社会   2024-10-28 08:46   北京  

我相信许多道德高尚的人宁可选择让自己饿死(也不吃人),最有道德权重的结果也许是两个人一起饿死,他们明知道对方的操守和心意,也明知道自己饿死会辜负对方的牺牲,也会让结果更糟,但这是一个原则问题,是不可以妥协的。——熊逸《正义从哪里来》

1.好死与赖活的矛盾

几乎所有媒体都将这一事件冠以“安乐死”之名。

但有人戳破了这个概念混淆——瑞士没有安乐死,只有“协助自杀”。

这起引发巨大争议的社会事件从一开始走进公众视野就(或许有意)用了一个误导人的概念。

1024日晚,沙白发布爸爸和我最后一个视频我过了极好的一生,同时还对她80岁的父亲说以后我再也不会麻烦你了。此后其社交媒体不再更新,头像也由彩色变为黑白——由于罹患红斑狼疮20年,最后引发肾衰竭,上海女子沙白以花费70万元远赴瑞士结束生命的方式,与这个世界道别。

很多老派的人不理解这种行为——老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求生欲是人的本能。更何况还带着80岁的老父亲让他看着女儿“自我了结”,这是何等的大逆不道?

很多新派的人却对此高度赞扬——以体面的方式告别人世,她过去二十年饱受折磨的苦难在这一刻结束,老父亲也解脱了。

2.治疗与弃疗的矛盾

而医学界的专业人士则分析了更多的真相——红斑狼疮虽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却不是“绝症”,也不是传说中“不死的癌症”。如果严格按照医生的方案进行治疗,是有极大概率过着相对高质量的生活的。

上海的这位女士在二十年间反复发作,有一个极大的可能是其违背医嘱停止治疗,为了保持体型而拒绝激素类药物,发作之后又不得不重新服药——如此反复,最终导致肾衰竭。

与红斑狼疮比起来,肾衰竭的危险系数更高。

普通人让医生最难为的一点也正在此:宁愿相信自己的判断以及各种偏方,也不愿相信医生……

这些由医学人士分析的“真相”到底是不是所有真相呢?

很显然,不可能是“所有”真相。

也有人说:大家为什么不反过来想一想,患者有时为啥不愿相信医生?

这个看似反科学的鲁莽问题,事实上却普遍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里。

第一、因为我们社会的反智倾向太严重了,“大聪明”太多了,从社会领域影响到科学领域,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质疑一切,成了一种不被捉弄的智慧”……

第二、因为我们的社会普遍说假话、做假事,难以言行一致,并且标准不一,由此而导致各行各业都得过且过,对“公平”“求真”等基本常识与标准置若罔闻——“和稀泥”成了最“省事”的标准……

第三、因为我们社会经历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快速迭代,人们的思想承受不住如此迅猛的冲撞,这还多亏了我们这个社会同样拥有人类历史上最敦厚温和的集体秉性,“质疑一切”已经是社会领域内最低烈度的“抗争”姿态了。

第四、因为现代医学本身的局限性就很大,太多太多的疾病既找不到病因也没有效果明确的治疗方案,在这样的情形下,病人作为肉身凡胎难免会“转而求其次”去选择“相信奇迹”……

这不怪医生,也不怪患者。

3.勇敢与懦弱的矛盾

对于这位上海女士的选择,我不反对,也不支持。

但我深深地理解她的选择。

如她所言,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几岁,在人生最美好也最重要的二十年里,伴随她的是红斑狼疮这样一种慢性疾病。

从她的年纪推算一下,二十年前,大概正是痞子蔡《最后一次亲密接触》大火的年代,书中女主“轻舞飞扬”的病正是红斑狼疮。一段时期内,患上红斑狼疮甚至在事实上成为了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文艺病”……这种文艺描写为读者带来的“误导”大概也深深地影响了她的选择。

回到现实生活里,一个文明社会没有任何权利强求社会成员“勇敢”,而是应当尝试共情“懦弱”。

懦弱才是普遍存在的日常。

勇敢只是偶然爆发的结果。

更何况,在生命最后时刻以如此“惊天动地”的方式留下一个“记录”,又何尝不是一种勇敢呢?

我深深地同情这位女士的遭遇。更让人心碎的是,她80岁的老父亲,不得不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接下来他又该何去何从——如果我们提前就知道自己与子女将长期承受这样的病痛,那我们当初还会带她来到人间吗?——如果医学检查也不能百分之百地“杜绝”这样的悲剧,那么,唯一让人生看起来无牵无挂的选择又是什么呢?

阿亮Pro
社会文艺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