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被打是一个社会缩影

体娱   社会   2024-11-16 17:01   北京  

人们往往把最重要的调整工作委弃给平庸的谨慎和个别人的裁量,而这些裁量者所关心的是反对实质上是利益均沾的高明法律,这种法律遏制他们结成寡头,拒绝把一部分人捧上强盛和幸福的顶峰,把另一部分人推向软弱和苦难的深渊。——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

1.被打的记者级别越来越高

事情并不复杂。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的调查记者在安徽合新高铁中铁七局施工现场调查时,手机被抢夺,一名记者右手受伤。

记者录制的现场视频显示,项目现场负责人语气颇为强硬:

“我逮到人(记者)了,我逮到现场了,我能让你走吗?”

记者调查啥事呢?

两天前记者刚发表了一篇调查报道:《弹性垫层“一割就开”,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存安全隐患》。

合新铁路(合肥至新沂)多家施工单位为压缩成本,违规用不符合铁路行业标准的“再生胶仿制品”替换了“三元乙丙橡胶弹性垫层”。合新高铁总投资达到718.9亿元,是连接长三角与华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中铁七局总资产274亿,在中铁1到25局中排名第五,2003年由原郑州铁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武汉铁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资产重组后设立。

此次调查属于是追踪报道的后续深挖。

而被打的王文志记者,是新华社在编记者,正处级。

以前这种“防火防盗防记者”的事情也有很多,但打到新华社记者这个级别的还是相对比较少的……有一阵子,“假记者”成群结队去工程队、施工现场、矿业单位等等“揩油”的也不少。

如今被打的记者级别倒是有日益走高的趋势,这说明了啥?

我觉得一方面是“假记者”、或者说级别比较低的记者,已经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去“深挖”这个社会背后的某些线索,这么多年的“防记者”经验已经让很多利益相关单位形成了肌肉记忆,一般的“记者”很容易被“拿下”,正如施工现场负责人的话:逮到了,能让你走嘛……说明背后有一套基本应对流程,先拿下再说。或许一般记者被打了根本也没人在乎。

另一方面,级别更高的记者介入的都是公共利益巨大的“大事件”,人家在意的也不是几百几千块的“封口费”,是真的在履行“社会舆论看门狗”的新闻从业者职责,是有“公器在身”的那种社会情怀的。而这种大事件,相关利益方往往更加疯狂,要不是新华社的正处级记者,估计人没了都说不定……

2.但还是要“打”

尽管记者级别很高,并且是这个社会所有人都认可的那种行政级别的“高”,但丧心病狂的施工现场还是要“打”。

我看到有人一针见血——这个就叫李代桃僵。

没办法,硬着头皮也要打,先把事给它强行中断了再说。

果不其然,打了人,五个涉事者都被警方拘留了,中铁七局也发声明给他们免职了。

然后——最重要的那件事“以次充好”的调查还能不能继续呀?

用脚指头想也知道没法继续了。

目的,这不就达到了嘛……

“牺牲”几个小喽啰,淡化了真正的大矛盾。

再说了,这种所谓“牺牲”,与这些家伙之前与以后的“收益”相比起来简直就是一种“背书”——他为社团坐过X……

3.处理矛盾的模式便是社会缩影

这种李代桃僵的处理矛盾的模式,在我们的社会里随处可见。

有不少人将这样的模式奉为圭臬,暗地里认为这便是“人情世故”,这便是“人在江湖”……

表面看上去,啥事儿都是“依法依规”(中铁七局的公告中用语),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依法依规,只有“差不多得了”“人也抓了还要怎么样”……

一种更高级的“和稀泥”。

现在知道为啥普通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矛盾的时候总被和稀泥处理了吧?

因为更高级别的公共利益事件也都是这么干的。

所以说,这就是一个社会缩影。

难道是我们这个社会特有的?倒也不见得。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越到国际上,很多事情的处理就越“草台”,都在和稀泥。

不过具体到每个社会内部,肯定还是有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们对法律本身的执行程度的深浅有别。我们也有各种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更多的是“规章制度”也就是特有的内部规则,拿到外面去就不见得有人听了。

现在的问题是:内部也不见得有人听……

有人说九月底忽然开启的“牛市”为啥只玩了一个月就熄火了?各路评级机构的评级也从看多变成了清仓看空,原因大概也是误判了“刺激方向”,一开始真的以为“没想到刺激力度这么大”,刺激了几下发现回避了根本矛盾:普通人的收入问题,压根儿就没刺激……这可真是一个“光打雷不下雨”的时代啊。

人家不是不下雨,而是雨都下到某些单位和某些群体那里去了。

这已经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过去还能靠不断地改革去释放红利。

现在,似乎打死都不愿意释放了。

引文的后面其实还有几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人们只有在亲身体验到关系着生活和自由的最重要事物中已充满谬误之后,并在极度的灾难把他们折磨得筋疲力尽以后,才会下决心去纠正压迫他们的混乱状况。”“平庸的头脑不习惯于分析事物,而习惯于根据传统而不是根据考察来接受强烈的印象。”

打记者,就是一种“传统”。

阿亮Pro
社会文艺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