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啥十六年不上班还能领工资

体娱   社会   2024-10-17 18:14   北京  

地狱并不像传说中那样黑暗无光,而是金碧辉煌。——莫言《酒国》

东北机关单位多,编制改革也剧烈,历史遗留问题自然也多。

其中最让人意难平的一个问题就是“吃空饷”。如果一直能领工资又不用上班,别人都下岗了,自己却默默地享受着编制的快乐,那该多好啊?这不是美丽的幻想,很多人就是这么干的。

黑龙江佳木斯的一位老师请病假25年,临退休的时候发现没编制了,于是告上法庭索赔90万。一审法院裁定该起诉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驳回了起诉。老师不服,提起上诉,二审尚未宣判。

今天媒体又报道了一起类似案例,大名鼎鼎的吉林“泉阳泉”,发布《关于要求任守志等四名同志限期返回公司上班的通告》,称公司有4人擅自离岗。其中一名员工离岗时间为2008年,至今长达16年。

请病假25年,离岗16年……关键是——极有可能这些擅自离岗的人,这些年来工资还照发,要不然通知结尾咋特意提到“吃空饷专项整治”呢?

还有比这还铁的铁饭碗吗?这些人是国家功勋人物吗?

他们为啥这么敢呢?这些案例折射出了国有企事业单位与大众社会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第一个矛盾:“编制人”的傲慢与普通人就业难的矛盾。

其实啊,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吸纳就业方面相当“废物”。因为“圈子不开放”,影响不到社会大众的就业,比如烟草爆出“三代人同为烟草人”,茅台董秘大大咧咧地说“员工四代人都在茅台,且离职率很低很低”……被称为“烟三茅四”,再加上“病假二十五离岗壹拾六”……

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啥都知道,但就是按捺不住既得利益者的那种得意”。与之相应,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或者说“满意的”工作,这是增量问题。被优化的中年人也很难找到“待遇同等的”工作,这是存量问题。

总之就是大多数国民、普通就业者都面临着收入萎缩、没收入的困境。老百姓也没有说点儿背就要怨社会,我找不到工作全是国家的错,没有吧?大多数人还是理性看待的。

但在这样难得的理性的国民基础上,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这些“编制人”,被扒出来的新闻越来越离谱……

第二个矛盾:国企与民企在制度待遇上的矛盾。

两会明明白白地写了:

56789”,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生动描述。这个形象的“56789”,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http://www.cac.gov.cn/2023-03/01/c_1679309732571154.htm

民企在事实上承担了吸纳社会就业的大头儿,民营经济的本质就是市场经济嘛,那我们是一个市场经济为主、多种所有制为辅的经济发展模式,从逻辑上民营企业理应被大力支持,在制度待遇上应该想方设法给予各种优待条件,传导至大多数在民营企业上班的老百姓这里,也是一个好事。

结果呢?

这都属于制度待遇上的客观差异,大家对此也没啥意见,唯一的意见就是:我咋进不去?

现在看清楚了,当然进不去,铁饭碗只通过三种途径传递……想起了经济学者马光远说的,就不应该分什么国企民企,一律都是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

想法是好的,也是对的,但做不到。

第三个矛盾:“示范”与“垄断”之间的矛盾。

国企做大做强刚提出来的时候,也有人质疑。因为这种提法是有历史逻辑的,在此之前,共和国建设初期,那当然是国企强大,事实上那阶段都没有民企,都被收编了。

后来1998年国企下岗潮,算是扭转了一下格局,民企的重要性被摆在桌面上、放在现实中了,而此后加入WTO往下二十来年,也恰好是中国经济至今为止最澎湃的一段时间。当时普遍的提法是国退民进,国企往后稍稍,让民企往前冲,效果好不好呢?

从老百姓的亲身经历来看,当然好,大家的工作机会更多了,收入也涨起来了嘛。

再后来又“回潮”,国进民退,这又是为啥?

一是因为经济发展有周期,需要民营经济往前冲的时候你就冲,需要你往后退你就往后退。经济不好的时候你去看吧,是不是又各种鼓励民企啦?

二是国企的本意应当是国民经济的骨骼,它是底层逻辑,因为全民所有嘛,是为了全体国民谋生计、带方向的,但一涉及到利益啊,它就变味儿了,成了事实上通过垄断行为获取高额回报了。

这种理论上的设想与现实中的变形,并不是有意设计出来的,但客观上它就是这个样子,谁也没辙。

现在就业这么困难的局面之下,“查空饷”又发力了。这是啥信号呢?当然是改善营商环境,创造公平氛围。再加上近来接连发布的刺激经济的各种利好,以及一部民营经济促进法。相信我们都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阿亮Pro
社会文艺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