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为啥易得食道癌

体娱   社会   2024-10-03 19:13   北京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以下是故事基本线索:

患者信息:女,52岁,山西人

确诊疾病:食道癌晚期

确诊时间:20244

手术时间:20249

目前患者恢复良好,本文真实记录患者从发病确诊到求医问药的全过程,希望给读者朋友们提供一个有参考价值的医患案例,尤其是患有同类疾病的朋友及家属。在医学上,这是一次特殊的医疗体验;在社会学上,这是一次具有普遍性的田野调查

1.山西人为啥易得食道癌

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的子刊《胃肠病学和肝病学》2020年发表的一项有关食管癌的报告显示,中国的食管癌发病占到全球近一半。

进一步数据显示,在中国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靠近太行山的交界地区,存在着一个“食道癌高发地带”。

本文所涉的患者,正是来自山西吕梁。

信息显示,患者的父母都曾患有食道疾病,父亲进行了贲门病灶切除手术,术后两年去世;母亲也确诊相同疾病,由于年事已高未进行手术,确诊后不久也撒手人寰。患者兄妹六人,是年纪最小的幺妹,岁数并不大,却确诊了食道癌。不排除基因方面的原因,而从更多的数据来看,山西省内的居民近年来罹患食道癌的病例已非偶发。

不由得让人起疑:这是为什么?

笔者曾多次走访询问山西居民,受访者普遍表示身边罹患食道癌的人不在少数,说起原由大家都有各种推测,比如饮食习惯。

与外界对山西饮食习惯的看法有所差异,并不是说山西人爱吃面食、粗粮、陈醋等地方美食所引发,也缺乏足够的证据与推理,喜吃面食与陈醋的地方不止山西一省,倒是有数据显示山西的肉类摄入量在全国处于偏低水平。但同样不能以此判断“患病与吃肉少有直接关系”。媒体也总结过罹患食道癌的可能原因,包括饮食结构单一、出于节俭而食用霉变的食物、烟酒等等。

此外还有一个相对来说更容易被大多数山西人认可的潜在因素——高温饮食。比如喝滚开的水、吃滚烫的面(北京话叫“锅挑”,意思是从锅里直接挑到碗里开吃而不过凉水)。并下意识地认为“趁热吃喝”对身体更好。

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多项数据表明,>65℃的高温食物与食管癌有密切关系,习惯高温饮食的人,患食管癌的风险陡增三倍。

2.“沸腾”的疾病信号

吞咽困难、体重暴降、持续咳嗽,是食道癌伴发肺部病变的明显信号。

这位山西患者,在确诊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应着这几种“信号”。

去年夏天,笔者见到患者的当时,其身形瘦削,说是减肥所致,确实在当时吃得较少,严格的减肥饮食。

今年春节期间,亲友聚餐再次见到患者,已表现出明显的吞咽困难,吃得更少了。

春节后,到了四月份,在当地医院体检,查出食道癌。且是晚期。

家属第一时间并未告知患者,担心她承受不住。后来的事实证明,患者的求生意志十分强大,术后换药时双手紧握床头,胸腔处堪称巨大的刀口肉眼可见的疼痛,患者未发一声,现场的家属不免为之动容。

强大的内心,确实是战胜疾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

但也正因内心强大,导致患者在确诊前很长时间内刻意忽视了身体发出的信号,没有及时去医院检查身体。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精确地对应着食道疾病,比如患者从小就习惯喝刚滚开的水,在山西吕梁话里叫“熬浪浪水”,边吹边小口抿入,如今看来,这样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并不友好。医学界对此也有定论——人体的肠胃、食管更偏爱常温甚至冰凉的食物。

3.艰难的选择

谁也不想生病,但疾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普通人总是希望搞清楚“我们究竟为啥得病”,遗憾的是,以现有的医学手段对于绝大部分疾病还是无法彻底回答这个问题,大多数疾病的成因很复杂,影响疾病的因素也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在求医问药的时候无论多牛的专家也没办法像“神医”一样明确回答我们为啥得了这个病——假如有人能“断言”这个病的成因,那一定要对其提高警惕。

重要的不是原因,重要的是怎么医治。

摆在病患及家属面前的选择,并不因此而比疾病本身更加轻松,反而是像疾病一样融合了很多因素的艰难的选择。

比如这位山西患者的情况,家属带着病例去了北京问诊,专家普遍的建议是保守治疗,也就是化疗、放疗之类的手段,寄望于食道内的肿瘤可以得到抑制。

然而现实情况是保守治疗的结果并不确定,很显然也不能“根治”。

我们以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希望得到的是一个可以根除病灶、延缓生命的方案。

可问题又来了:由于肿瘤的体积已相当大,挤压食管与气管,并发气管瘘,两条管道都有了孔洞,这也是患者剧烈咳嗽的原因。

如果要根治,切掉食管内的肿瘤就是当务之急。

然而能够操刀、有此类经验的专家少之又少。即便有,也不能有十全把握。更遑论全社会医患关系的现状,导致医学专家有所担忧而推荐保守治疗。

4.医者的担忧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患者家属最终选择来到了西安。

古话有云,秦晋之好。放在这一案例上颇有古弦今韵之感。

原因无他,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胸科医院执行院长李小飞教授,有应对此类疾病的成熟经验。

患者一家来到西安,就是为了“投奔”专家,本质上更是一次为了生命的“冒险”。据患者大姐所述,来到西安之后,与李小飞教授的会面比想象中更“容易”,专家没有架子,而是相当重视。

除了李小飞医生本身德高望重,军医出身,全国排名前三的胸科手术专家,号称“西北第一刀”之外,也是由于患者的情况极其特殊,如前所述,有能力操刀手术切除食管肿瘤的专家本来就稀缺,再加上气管瘘,更是无人“敢于”冒险。

而在另一边,患者与家属在经过多方奔波之后已经坚定了选择,这个手术哪怕风险再大也要试一下。

现在唯一需要“坚定决心”的人,反而是医院和医生。作为胸科医院执行院长,也是学科带头人,李小飞教授势必也有自己的“担忧”,一方面是手术本身确实风险极大,另一方面患者千差万别,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这样的“大手术”不止有医疗风险,也有道德风险。

在经过科室反复研究之后,对于要不要开刀,始终难以达成清晰一致的意见,原因也在于此。

关键时刻,患者的大姐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兄妹六人中年岁最长、过去多年来在家庭生活与事务上也屡屡显示了“主心骨”作用的人,她对李小飞院长说的话表明了患者的决心,如她所言:“手术难度很大,结果无论如何我们毫无怨言,请不要有后顾之忧。

(患者的大姐每天通过这口小小的锅制作食物)

(在病房内给患者喂食流食)

医患之间的“信任隔阂之墙”被推倒之后,双方都不再有顾虑了。在最终确定可以手术的那一刻,大姐泪流满面。

5.与时间赛跑,抓紧锻炼吧

手术是可以做,但有前提条件。

就是患者的体重要达标,在临床手术上,体重指标特别重要,它简单又清楚地表明了患者对于手术的承受能力。

由于患者坚持数年的减肥再加上病情,导致体重不达标。

那么为了能够顺利开展手术,先要把体重增上来,至少增加十几斤。

令人感慨,我们减肥或者增重,其实目的都是同一个,就是健康。

此时的增重,又显得意义非凡:增重完成,即将迎接手术。

尤其是食道癌晚期的患者,吞咽困难,如何增重?家属每天要为患者亲自熬煮流食,至少八餐。患者此时的生命可以说已经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义务,更是全家人的心之所系,于是一个颇有寓言味道的场景出现了:

患者每日坚持摄入能量、同时锻炼身体、动作虽慢却绝不妥协一步一步爬楼梯增强体质。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与时间赛跑,早日达标,实施手术。

6.手术前后发生的事

从五月份开始,到九月份,日复一日,摄入、锻炼、增重、调养。

患者与家属的情绪也曾几次濒临崩溃。

正如战士在上战场之前的情绪,令人不安的往往不是爆发之后的瞬间,而是爆发之前的等待。

漫长的等待中,眼睁睁地看着病魔而束手无策,尽管有放化疗手段控制肿瘤,可大家都知道,这非长久之计。

对于结果的未知,令人不知道这份坚持是否值得,这种情绪上的犹疑,若是放在一分一秒之内或许每个人都能做到,而要拉长到近半年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就相当困难了。

好在一家人最终还是熬过来了,或者说,除了苦熬,也别无选择。

李小飞教授在此期间也数次为患者提供了难得的情绪价值,开导、鼓励,某些时刻也显示出了大专家对于根治疾病的“胸有成竹”,客观而言,此时医生的确定性表态同样是有道德风险的,有可能被当做某种“承诺”,所以一般的专家大多数时候会特别谨慎,乃至过于谨慎而不表态。

每念及此,患者与家属对于李小飞教授的感激之情就难以言表,他印证着中国的那句老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治病救人,需要高超医术,更需要高瞻远瞩,李小飞教授也曾多次谈及为医之道——要用哲学高度去看待医患关系,提供医学价值,也要提供情绪价值、社会价值,在医生眼里没有“小手术”都是“大手术”。

患者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是一个言行一致的大写的人。

(得知各项指标达标可以做手术了,患者在医院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事实证明,李小飞当得起这种评价,2024919日,手术如期进行。这个事实上的“大手术”,实际用时3小时,在国内罕见。

术后患者苏醒过来,仿佛从另一个世界重新回到了人世间。想到医生在病房探望自己时说的话:“要解决患者的吃饭问题,重新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就是这句话,成为支撑自己这些天的信念。

现在,一切煎熬的等待都结束了,新的等待开始了,等待开始新的生活。

结语:

食道癌,值得每个山西人警惕。

笔者的亲人朋友中,因食道病变的案例已有多起,若按比例,每个山西人身边都有罹患这一疾病的熟人,数据应相当惊人。本文中的患者及家属也都是笔者的亲人。

除了前文所述的饮食习惯(当然也只是推测),我们并不清楚导致患病的真实原因,就像医生也无法解决“病因”这个问题一样。

保持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是所有人远离疾病的一个可控变量。

一次大病,足以摧毁很多人的信心。总结该案例,有三个重要因素:

一是家人的坚持,二是病人的坚强,三是专家的专业能力与职业态度。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从受访者的口述及亲身实践中,笔者也切实体会到了医者仁心。对于病患来说,医生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说再多的感激之词都不为过。李小飞教授这样的敢于承诺、敢于行动、危难之际义不容辞的医学专家,是每位病患心目中真正的国士无双。对于全社会而言,但愿有更多的良医名士,希望有更少的病魔苦痛。

生活仍在继续,与疾病相比起来,没有什么困难是我们无法克服的。

前进吧,亲爱的朋友们。

阿亮Pro
社会文艺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