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1-23日 米兰
米兰我来过,没有认真逛过。那次,除了吃饭购物之外就去了大教堂。军勤和Judy第一次,行前Judy做了攻略,告诉我一定要去的地方只有两个:大教堂和《最后的晚餐》。
坐火车去米兰!
从威尼斯乘火车到了米兰,酒店放下行李简单吃了午饭,就去了圣玛丽亚感恩教堂,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就在这个教堂的墙壁上。看过介绍后知道,二战时期,米兰遭到英美联军的轰炸,教堂有所损毁,也波及到《最后的晚餐》。现在看到的是经过多次修复后画作。仔细看过后,我在朋友圈发了一点感慨:“《最后的晚餐》原作。远看比近看感觉好。找了半天,终于看到犹大手里攥着的钱袋。”因为年头太久了,画面有些模糊,仔细看会发现许多细部缺损,远观就是看个大概了,轮廓在,色彩在,十三个人平面排开,一个个去对他们是谁好了。因为它是名画,所以很多人来看,甚至不远万里。可是它究竟好在哪里呢?如果不是达·芬奇,如果不是文艺复兴,如果不是从历史到今天无数专家学者推崇,仅从一个旅游者的角度来看,我没觉得它有多么杰出。理解一件艺术品,还需要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不仅看技巧,还要看到它反映出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也许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常态,但是从中世纪走向人性觉醒,在宗教题材绘画中表现出人类正常情感,其意义就深刻深远了。资料说:“在这一作品中,达·芬奇紧紧抓住耶稣在与12个门徒共进晚餐时,忽然说出“你们其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以后,众门徒作出各种不同神情的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瞬间,画面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关于这幅画后世评论很多,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我的感觉是,达·芬奇用绘画讲述了一个宗教故事,你知道这个故事就能有很好的代入感,你要是懂一些绘画原理,可以理解这幅画艺术创作的高明,你要是再能了解文艺复兴的原意:“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就能看到画作中的人文精神。不然,那就是来一趟,拍个照片,证明自己来过了。嗯,我就是这样的一分子。
写日记的时候正好翻阅《数学与艺术》,里面说到了《最后的晚餐》这幅画,达·芬奇利用透视和光学明暗知识,把故事在二维平面上做了立体还原。这不仅是绘画的进步,而且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工业革命的基础。清代以前,中国画师无法在平面上表达一个立体结构,因为不懂透视法也就没有复杂的几何运用。数学与艺术的结合,才有了达·芬奇的传世杰作,与中国绘画相比,这不仅是画工上的差别,更是世界观、方法论上的差别。从绘画上讲是中国画难以做到千毫必现的逼真,绘画的底层逻辑其实是数学,物理和生物学驱动的,是属于科学体系的,而这恰恰是我们古代画师最缺失的一环,所以写实这条路不是不想走,是压根没探索出来。达·芬奇开始发展起来的绘画理论不仅是绘画体系的开端,也是近现代科学文明的开端:通过绘画科学对精准度的把握,他们可以在纸上还原任何三维物品,把数学和艺术结合起来,这不仅是画工上的差别,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离开圣玛丽亚感恩教堂,走路去斯福尔扎城堡。去教堂的路上看到古堡,感觉不远,可以走路过来慢慢看。经过一家冰激凌店,Judy说这是一家百年老店,吃了两个,还不错。
帅气的小哥。
餐厅名字叫Casa Fontana 23 Risotti,点评评分3.9,Google评分4.6,两个分数差距不小,大概是因为中外饮食习惯差异造成的,从这个角度也就理解了黑珍珠为什么要宣示为“中国人口味的美食榜”了。饮食习惯不同,餐厅评价出现不同就是必然的。服务对象决定价值取向,因为这是生意,还无法把不同的饮食放到饮食发展史去宏观评论。
我们要了藏红花芝士饭、当季蘑菇火腿芝士饭、一份牛肉和两个沙拉。这家餐馆也是朱琳推荐的,很好吃,每一个菜都好吃。在国外吃饭,我相信朱琳,而且是盲目相信只要是她推荐的,一定是不错的。我熟悉国内许多餐厅,朱琳比我更牛逼,世界上的好餐厅她基本都熟悉,在欧洲吃饭,按照朱琳推荐的去吃,就不用担心踩雷。
意大利的米饭Risotto和我们习惯的中式米饭相比,略微有一些生,但是可以接受。这一点比西班牙海鲜饭好一些,那个太生了。结账时餐厅给的收据夹在一个小册子里,小册子是中文的意大利米饭介绍。介绍意大利米饭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意大利米饭有点夹生是因为烹饪方法,也是特意要让米芯有硬度,米粒外部软糯而内部略带硬度,形成了“有嚼劲”效果。简单的说,Risotto不是不熟,只是和我们习惯的中餐米饭不一样。中式米饭就是饭,而Risotto首先是道菜,兼具中餐中饭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