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堂丨小说||张嫂

文摘   文化   2025-01-09 11:50   山西  
黄 河 原 创 文 学

文学公众平台


黄河文学  原创频道

  戴维堂,临汾地区翼城县人。中学教师,曾在《中小学数学》发表论文两篇。退休后开始写作。先后在《临汾日报》《平阳文艺》《新唐风》《翼城史志》等报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


张嫂

张嫂21岁那年,经媒人介绍,嫁给了我刚出五服的哥哥保娃。

张嫂个头中等偏高,圆脸型,黑发垂肩,头发上别一枚稍宽一些的黑色发卡。发卡上镶嵌有许多金色的颗粒,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引人注目。她天生一副菩萨像,慈眉善目,开心善良,和别人说话时总是面带笑容,“大爷大娘,叔叔婶婶,大哥大嫂……”口甜的叫个不停。过门才一年多,就和村里人相处得很熟,各家人的姓名,长幼辈分,甚至经济收入,心里都有了底。农村一到农闲时节,办喜事的家儿就多。按风俗习惯,不论是娶媳妇,还是嫁姑娘,都要请一名形象出众,头脑灵活,会说话办事的人当妇女队。张嫂就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偶像。家家办事少不了她,她成了村里的红人。

上世纪70年代,村里有一个小伙叫奎娃,母亲得了好几年病,住了好多次院也没有看好,才四十来岁就“狠心”地抛下儿子和丈夫西去了。奎娃父子俩个都是个头脑灵活的人,除每天给生产队出工挣工分外,还在家里养鸡养猪。冬季农闲时上山挖药材,採松籽,割荆条,编篮子,增加收入。他们父子辛辛苦苦干了几年,还清了外债后还有不少结余。家里没有个女人,总归不算是家。奎娃爸就忙活着托人给奎娃说媳妇。

不管是啥时候,结婚费用都是家庭中一项大开支。家境殷实的户,给儿子娶媳妇,买房子都是小菜一碟。但对奎娃这样的家庭来说就是件天大的事。结婚彩礼不够,奎娃爸就求哥哥拜姐姐从四六亲戚家借了一些。等筹够了彩礼,就托媒人上门送好日。好说歹说,女方家算是答应了。到了办事的前两天,奎娃爸和媒人商量后还是不放心,害怕女方家在好日这天出幺蛾子,影响喜庆氛围。晚上,奎娃爸特意把媒人,张嫂,伴郎,主管叫到一起,炒了几个菜,备了一壶酒。大家边吃边聊,分析女方家可能提出的各种额外要求,商量对策。明白了主家的意思后,张嫂放下筷子,顺手从裤兜里掏出淡桃红色手绢擦了擦嘴,喝了一小口茶,清了清嗓子对大家说:“娶媳妇,嫁姑娘这事儿没有谁对谁错,也根本没有道理可讲。他们争的就是一个面子,让哪一家失去面子都不好看。我们这些帮忙的人,就是和稀泥抹光墙,让两家都面子上过得去就行了。”她端起茶杯呷了一小口,面对伴郎说;“办事那天,咱们互相配合,一定能把奎娃的事儿办得风风光光,顺顺利利。要是一旦出现了纠缠,你就去做女方家长的工作,说清楚利弊。我管劝说新媳妇,让她主动配合说服她爹妈。总的一条是不能说难听的话,不能发脾气,不到水不流时,不能随便答应他家的额外要求。”

担心啥就有啥。果不其然,结婚当日,新女婿按当地风俗过了“档门”关,“开箱”关,吃了“辣饺子”。拜谒了女方先祖列宗,给岳父岳母行大礼,出了小辈们的行礼钱。整个过程虽有一些口角,还算是顺当。接着吃大席,给厨师赏红包,喝茶,品尝水果,等待发亲。天色过午,“起轿发亲”的良辰吉时到了,伴郎发现迎亲的六辆自行车中三辆车胎没气了(那时都是骑自行车迎亲)。自行车都是崭新的,起身时反复检查过,车胎的气充得满满的,怎么会跑气呢?这时伴郎意识到这是他们挖的一个坑。伴郎赶快找到女方主管,递上烟,陪着笑脸说明情况。女方主管说“好说好说,我让人去找。”左等右等,眼看就过了“良辰佳时”,迎亲的一行人中有人嘀咕,情绪激动。“这分明是有人捣鬼,故意为难我们。”伴郎安抚了自己人后,急忙再找女方主管询问,他说:“唉,气管子找了几家没找下,好不容易找了一家,人家要50元钱才让用。”

“那你就给人家50元钱,赶快把气打上。”伴郎出主意说。

“给谁的车打气谁出钱。”女方主管嫌伴郎不清楚自行车跑气的意图,有点情绪。

伴郎聪明过人,故意装傻。他给女方主管递烟点火,笑着说:“今天一过,两家就成了儿女亲家。亲戚何必难为亲戚。做事要想到后果。明天你就要到我村唤你妮子,你的自行车不保险也会跑气,那时,人家要多少钱我可说不成。”你一言,我一语,针尖对麦芒,意见始终达不成一致。

有一个年轻的迎亲人说,干脆买一个气管子,打完气还能带回去。张嫂说:“这是帮忙人故意找茬,变着法儿想讨要几个赏钱。不给,就驳了面子,说不成后面还会有“怪”事接连发生;按照要求给,男方接受不了。总得给他们找个台阶下吧。”于是张嫂就和颜悦色地去开导新娘。

“我的好妹妹哩,他们一直嚷嚷,就耽误了科书单上规定的发亲时辰。如果不能按时辰发亲,恐怕以后你家的事儿就会不顺,到时候吃亏倒霉的可是你自己。我们办事的人早一点回家晚一点回家都没有啥。为了顾及大家的面子,我身上有二十块钱,你拿张红纸包好,给了你爸。就说大家忙活一天了,给大家买几条烟抽抽。恳求你爸一定要按时辰发亲。再说了过了今天,你两家就成了亲戚,这样闹下去,对谁家都不好看。记住不答应发亲,你就紧缠着你爸,不要离开他。”张嫂习惯性地抬高右手腕,左手指着坤表,对姑娘说“快两点钟了,赶快去吧,发亲的最佳时辰就要超过了。”

男方催促发亲的鞭炮声接连不断。

不一会儿,女方主管就把自行车充满了气。按习俗,亲友们拥簇着,叮嘱着,安慰着把女儿送到村门外。母亲拉着女儿的双手,嘴唇亲着女儿的额头,依依不舍,一再拜托妇女队照顾好自己的女儿。在妇女队的搀扶下新娘坐上自行车。女儿回首向亲人们致礼辞行,向亲友摆手致谢,然后随迎亲队伍一行人渐渐远去,消失在送亲人的视线中。

这件事过后,坊间对张嫂有了不少赞誉的口碑。

张嫂的丈夫保娃是个老实人。他是老张家三代独传的苗苗,父母从小娇生惯养,把他看成宝贝疙瘩。保娃在本村上完小学,就没有到五里地外的完小上学。他爱好养兔喂羊,十六岁时就跟着村里老羊倌给生产队里放羊。几年下来,他摸透了羊的习性。从羊的四季放牧,冬季喂养,公羊配种,母羊繁殖,以及羊的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他都是一把好手,在方圆十多里范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门技能,使他有了额外收入。一家三口人,三个劳力,都挣工分,又没有不良嗜好,生活过得富裕。张嫂就是看到这一点才嫁给保娃的。

按说青年男女新婚燕尔,身体壮,精气旺,婚后一头半年的就应该有妊娠反应了。可是盼星星,盼月亮,三个春秋了,张嫂肚子不争气,还是扁扁的。这可急煞了公公婆婆老两口。有人说抱一个娃吧,老两口不同意,说那不是张家的根。张嫂也感觉挺对不住公公婆婆的,就找医生,上医院检查,熬中药,喝西药,吃补药。“这种姿势容易受精,那种姿势容易怀孕”,姐妹们私底下也给她传授经验。到第四年底,张嫂口味变了,想吃酸东西了。一下子她变成了家里的“功臣”。家务活儿不让干,一日三餐婆婆端;精米细面夹鸡蛋,鸡鸭鱼肉不间断。保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来年冬天,张嫂产下一女婴,取名盼盼。亲戚朋友弥月祝贺,高音喇叭,贺喜红帐,金字大红对联,场面隆重,规模宏大,酒席饭菜很厚成。

转眼间,孙女盼盼已经三周岁上幼儿园了。

三代单传也罢,四代单传也罢,公公婆婆想着决不能在他儿子身上上給老张家断了香火。就想让媳妇再生一个,可又不好意思当媳妇的面说。听人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她就在家里敬了一尊观音神像。每逢初一,十五日,她就梳洗干净,穿戴整齐,点三炷香,作三次揖后,双手高举,把香置于香炉中央,摆放匀称,指尖按压沙子固实。看着袅袅轻飘的烟青,她大脑进入了妙幻的境界。她双手合十,低头默念心中所求之事以及事成之后何重重还愿。祷告完毕,她微睁双眼,双膝跪在蒲团上,磕了三个头,以示虔诚。

张嫂也猜到了公公婆婆的心思,知道烧香拜佛不顶啥事,但也不好意思表示反对。她心里也想再生个男孩,儿女双全,称心如意。但这种事强求不得,只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盼盼上幼儿园了。张嫂地里活,村里事忙个不停。婆婆烧香拜菩萨已经半年多了,媳妇一点怀孕的征兆都没有,公婆着急死了。一天晚上趁儿子不在家,婆婆落下老脸,壮了壮胆,跑到媳妇屋里,寒暄了几句后转入主题,她说:

“媳妇啊,趁我们身体还硬朗,能带娃,你就给老张家生一个男娃吧。”

“妈呀,我也想生,儿女双全多好,可就是怀不上呀!”媳妇婉转地回话说。

“那就还跟以前一样,叫医生看看,吃点药,调理调理身子。”婆婆接着说。

“妈,我不想费那么大的事啦。又是吃药,又是调理,注意这,注意那。把人折腾的,几个月都没有胃口,饭吃不香,水喝不足,整天是浑身酸痛没劲,难受死啦。妈,这事你没经过,你是体会不到,太伤人身体啦。”媳妇随口说。

平日里,她们婆媳关系融洽,东家长,西家短,说话随便。不像刚过门时,说每一句话都要思量好了才说。

就是媳妇这不经意的一句话,婆婆感觉在家里失去了尊严。婆婆彻夜难眠,辗转反侧,怎么想也想不通。明明这是为你考虑,为你着想,为你好的呀,怎么就一口回绝了呢?我老胳膊老腿的愿意给你看娃,你咋就不承情呢?家里有儿有女多么好,你为老张家就不能再吃几个月的苦啦?我为这个家操劳了大半辈子,你一个“谢”字也没,我让你在怀一个,一点商量的余地也没有,就直接拒绝了我的好意,往后我这张老脸咋见人呀?

家务事,没有道理可讲,只有宽容和亲情。这事跟外人也说不得,道不得。别人知道了,没准转过脸就会笑话你没本事。她一口怨气只能憋在心里,卡在喉咙,难吞难咽。从此以后,老两口闷闷不乐,很少出门,在家里话语也少了。

不顺心,生闷气,精神颓废,绝望灰心,是一把看不见的“杀人刀”。如果不及时开导调理,是能折磨死人的。奎娃和张嫂发现问题后,多次给公公婆婆道歉,表示愿意找医生看病,再生一个。还找了公公婆婆最交心的好朋友到家里苦口婆心地规劝;找医生做心理疏导;输液、吃药、住院,效果都不理想。婆婆公公精神抑郁,行为诡异,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身体消瘦,精力衰竭。

五年后,他们先后离开了人世。

转眼间,盼盼已20岁,长成大姑娘了。

她职高毕业后,在一家私立幼儿园当教师。

盼盼皮肤细腻,容貌娇媚,清风吹拂,长发飘逸 。夏日,她身着时髦的粉红连衣裙 ,细细的长腿,隐约显露的乳房,饱满的臀部,白玉般的双臂,身材苗条,青春女孩应有的魅力,在她身上都能找到。

追求她的男孩有好几个。她涉世未深,不辨真伪,按照她妈教的:“自己还小,刚参加工作,婚姻的事以后再谈。”予以婉言拒绝。

张嫂的丈夫保娃在县医院住了七八天院了,病情不见回头。

几年前,保娃一回到家就说“累死了,累死了。今天没有干多少活,咋能困乏成这哩。”张嫂认为没有啥,随口就说:“没吃好,身上就没劲。我给你荷包两个鸡蛋,吃了就好啦。明天早上我到集上割二斤猪肉,回来咱包饺子吃。”从此以后,张嫂在饮食上特别注意,尽量让丈夫吃好些。

两年前,保娃感到自己的膝盖僵硬,跑的路多了就胀痛。张嫂和他到镇卫生院看大夫。大夫说,可能是骨质增生,就是平常人说的关节炎。年龄大了,都得这种病。开几副药吃吃就好啦。

过了几个月,保娃膝盖僵硬变成了膝盖疼痛,胳臂肘子也痛,两肢变成了四肢,再后来就成了浑身僵硬疼痛,卧床不起。

完全失去了劳动力的保娃,再不能和自己精心养育的羊群在一起。那些怀孕待产的一头头母羊,那些活蹦乱跳追逐打闹的小羊羔,那些“咩咩”叫着舔他手背的大羊,那几头他挑选的粗壮高大的种羊…… 这一切都成了过去。他萎缩在炕上,看着白白的墙壁发呆。他梳理着自己走过的路,自己做过的事,件件都是公平合理,堂堂正正的,没有做过亏心事呀!不嫌脏,给母羊接生;不嫌累,昼夜耐心地用双手调顺难产母羊胎位;不嫌烦,给母羊,公羊治病,抹药…… 这些都是挽救生命,为民造福的好事呀!老天呀,你不念我的功劳也就罢了,你为啥还要惩罚我呀!我才五十岁出头的年纪,我还想再为家乡养殖业出点力,做点贡献,你就让我的病快点好起来吧。再说我还有女儿没有成家呀!

保娃被大家送到县人民医院,住进了传染科。各项检查出来后,主任把家属叫到办公室:

“你丈夫得的是布氏杆菌病,这种病菌是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就是说他在给羊治这种病时,不小心自己被感染了。这种病非常难缠,不好治,你要有心理准备。如果他在给羊治病时能注意消毒,做好个人防护,就能避免得上这种病。”

“他师傅给羊看病时也不戴口罩,也不消毒,人家就没事呀!”张嫂不理解地说。

“人不能比人。人家一辈子没碰上布氏杆菌,是人家运气好。”主任用宿命论的观点给她解释。

“你说地区医院能治好他的病吗?”张嫂不死心,想努力挽救丈夫的生命。

“如果地区医院有熟人的话,你先打听打听。如果能治了,你就赶快转院。”主任不想让她花冤枉钱,但又不能说得太明白。

保娃每天输几瓶消炎药,吃几片止痛药,精神比在家里好些。亲友们,街坊们陆陆续续来看他,劝他,开导他,祝他早日康复。他的痛苦能释放一些,心里得到一丝安慰。

一个多月下来,主要是张嫂在医院陪床照顾保娃,女儿盼盼负责做饭洗刷。张嫂的身体有些支撑不住了,太困乏了。她说睡上三天三夜她都醒不了!

这天,主任把她叫到医生办公室,让她在“病危通知书”上签字。她迟疑了一会儿,颤抖的双手接过笔,眼泪像雨点一样落在通知书上。她哀求主任:“你们再想想别的办法吧,我不能失去他!他是我家的顶梁柱呀!……”

张嫂手抖着吃力地签完字,摇摇晃晃拖着灌铅一样的双腿,将身子移出办公室的门。她坚持着挪动到病房过道顶头处,面对着窗外,双手捂脸,不停地哽咽着,抽泣着。她强忍悲痛,吃力地把痛苦一点一点往自己的肚子里咽。

过了几天,主任建议拿上药,回去住一段时间。给病人换换环境,和亲朋好友聚一聚,聊聊天,感受家人的关怀和温暖,心情会好一些。既能减轻病人的痛苦,也能提高药物的疗效。

37天头上,保娃出了院。张嫂把保娃抱在怀里,用被子盖好身子,坐在村里唯一的一台手扶拖拉机上,告诉司机开的慢些,稳些。下午四点多钟,拖拉机缓缓停到了他家门口。在地里干活的四五个男人放下手头的农村活,嘴里喊着“慢点,慢点”,把保娃抬到炕上,安顿好后才离去。

已是深秋季节,老百姓忙着收秋种麦。听说保娃出了院,乡邻有的拿几个鸡蛋,有的端一碗米,有的摘几个软柿子,还有的剥些新核桃过来看他,希望他能吃点喝点,养养身子。

保娃仰面躺在炕上,盖着厚厚的被子,头发凌乱,脸色苍白,没有一点血色,两眼深陷微闭,额骨突出,倒了面相。亲戚好友探视时,拉着他的手“保娃保娃”地大声叫他,他只是吃力地睁一下眼,立刻就合上了。

老天留给保娃的时间不多了。背过保娃的面,大家悄悄让张嫂给保娃准备下后事。一来是要冲掉保娃身上的晦气,让他起死回生;二是一旦人没了,老身衣能及时穿上,不要到时候啥也没有,措手不及。

回到家第九天晚上,保娃咽了气。他闭上双眼,静静地,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可爱的女儿和贤惠的爱妻,离开了关心他的乡邻,养育他的一片热土,撒手人寰,与他爸妈团聚去了。

人生三大悲剧,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来丧子。

张嫂按当地习俗安葬了丈夫。她情绪低落到极点。几个月过去了,她都不能从失去丈夫的阴影中走出来。一提到保娃,她就要痛哭一阵,眼睛哭肿了,眼泪流干了,嗓子哭哑了,精神头哭没了。整天无精打采,浑身乏力,难受,饭都不想吃。有一段时间,她精神抑郁,眼前常出现丈夫保娃的幻觉,口中“嘀嘀咕咕,唠唠叨叨”自言自语,说的啥话,别人也听不懂,大有随丈夫而去的苗头。乡邻、亲友及时发现,帮盼盼请医问药,让盼盼日夜陪伴在母亲身旁。经过多次开导,劝说,描绘今后的美好生活…… 总算把她挽救回来了。

家里失去了男人,就失去了靠山。女人没了男人,办事就没了底气。这个家庭,急需要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男人来支撑。

父亲得病后,家里缺人手,女儿盼盼就辞掉了幼儿园的工作,回家替母亲分担忧愁。父亲安葬后,盼盼每天跟着母亲,生怕出什么意外。母女二人形影不离,相依为命。

保娃一周年纸烧过后。母女二人的生活逐渐走向正常。提亲说媒的人先后找上门,想成就一桩好事。

由于是招赘,相对来说盼盼选择对象的面儿就窄一些,要求对方的条件就会有所降低。

半年后,有一个叫狗儿的小伙进入了盼盼的视线。

狗儿比盼盼大三岁,今年25岁。他高中毕业后在南方打工。由于没有专业技术,干的活大部分是脏活,累活,一年到头也挣不下几个钱。村里一位建房师傅看中了狗儿的诚实,心底善良,有文化,就收他为徒。三年出师,如今狗儿已经能挑起大梁,在建筑行业独当一面了。不管是砌砖,抹灰,还是铺地板,他比别人干得都规格,整齐,结实,漂亮。找他干活的人多了,他和师傅成立了个小建筑队,他是个小包工头。

狗娃一个姐姐,一个哥哥,父母亲务农。前几年给哥哥娶媳妇,让父亲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媒人说让狗娃当上门女婿,狗娃他爸妈商量后就同意了。于是在媒人的沟通下,两个娃见了面,互留微信,视频交谈,电话问候,逛街购物,增进相互了解。两个多月后按订婚程序,女方接受了男方的礼物,两个娃就算正式定婚啦。

盼盼爸保娃二周年纸烧过后,男方就督促媒人上门商量结婚的事。

按老话说,父亲去世后,儿女得守孝三年。现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思想解放,性格张扬,老规矩管不了他。两个娃的年龄都大啦,张嫂家里也缺人,就答应了男方。

三个月后,举行了隆重的婚礼,狗娃就正式入赘成张家的“儿子”了。

新婚燕尔,卿卿我我,夫唱妇随,形影不离。蜜月过后,生活逐渐步入正轨。狗娃干活挣钱,早出晚归。若需要加班,就给盼盼打电话。盼盼操持家务,洗洗涮涮,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满屋尽显温馨祥和气氛。她心疼狗娃,体贴狗娃。她知道狗娃在外忙于干活,中午饭吃不合适,就每天晚上烧荤素四个菜,熬稀粥,热馒头,端端正正摆在餐桌中央。狗娃回来一口一口有滋有味地吃饭。她在一旁看着,不停地问狗娃,菜炒的是咸啦还是淡啦,是软啦还是硬啦,找话说。

盼盼结婚后,小两口甜甜蜜蜜,和和气气,恩爱有加。狗娃见了张嫂,不叫妈不说话。扫院子,挑水,换灯泡,修屋顶…… 见活就干,很勤谨,不偷懒。张嫂打心眼里喜欢狗娃。逢人就夸狗娃懂事,孝顺,是个好娃。

张嫂顺顺当当幸幸福福的生活过了一年,心里想着女儿早应该怀上了。她每天注意观察女儿的腹部,见没有变化,心里犯了嘀咕。莫非和自己一样,内分泌紊乱,需要找医生吃药调理?

盼盼是张嫂在药物调理下怀上的,生下来体重不到5斤,属于先天不足。张嫂胖胖的,身体很结实,可就是奶水不多。炖猪蹄也吃啦,催奶的药也喝啦,效果不明显。她只能给盼盼喝奶粉,喂鸡蛋羹。慢慢地盼盼长大了,身体纤瘦,性格懦弱,抵抗力差,不禁风寒。在学校里,她胆子小,说话声音低,“嗡嗡嗡嗡”的,有时同学都听不清楚。上课时,老师不让她回答问题,上黑板做题的机会也不多。

张嫂有些着急了。这天她娘们俩个来到县医院,给盼盼做全身体检,找找原因。在做彩超时,彩超医生反反复复在盼盼的胸部和乳房周围观察,然后问张嫂:“你是她什么人?”张嫂回答:“这是我女儿,我是她妈。”医生把她拉到楼道一角,对她说:“我建议你到地区医院给你女儿做进一步检查。不瞒你说,她乳房下部有一肿块,有可能是乳腺癌。”

张嫂很紧张。

“没有确诊前,你先瞒着她。”医生说。

回家后,张嫂对女儿说,县医院检查不出来,确定不了是啥原因。我们准备准备,后天去地区医院检查检查。

晴天霹雳响炸雷,暴风骤雨夹冰雹。张嫂心里咋想也接受不了,这飞天横祸咋就让我女儿遇上啦。她仰天长叹,老天不公呀!她眼含泪水,强忍悲痛,装作坚强的样子,给盼盼宽心。受打击最大的是盼盼。她身体瘫软,倒在狗娃怀里。双手无力地在胸前挥舞,口中喃喃念叨,我的命咋这么苦,我的运气咋这么差。狗娃抚摸着盼盼的手臂,用湿巾擦拭盼盼的泪水。心疼地安慰说:“咱先办理住院手续,住下院,让主任拿出治疗方案。这里不行的话,咱们就到省医院治疗。花多少钱,你们不要考虑,我想办法凑。”

接受不了也得接受,想不通,也得想通。遇事要有理智,要面对现实。狗娃和家人分析后,决定到医疗条件更好的省城肿瘤医院给盼盼治病。

抽血化验,CT核磁,XB超,各项检查又做了一次。医生合诊,制定治疗方案,科室主任审查签字,手术排队,术前准备…… 住院第七天时才给盼盼做了手术。根据切出的肿块判断,主任说应该在三期偏上。

伤口还没有痊愈,主任就催着你办出院手续。“等着住院的病人很多,带点药,你们回家养着吧。等伤口长好了,身体恢复了,再过来化疗。”

三周化疗一次,六次一个疗程。癌胚抗原(CEA)值如果达不到要求,还要增加化疗次数。一个疗程做完后,病人三个月复查一次。一年后是六个月复查一次。

化疗,做微创手术,打进口针,服进口药。

关公庙里许愿,菩萨面前求情……

30岁,应该是人生施展才华的年龄,豆蔻年华,风华正茂,精力充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盼盼却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

失去女儿,张嫂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忙活了多半辈子,到老了却落了个无依无靠。一想起丈夫,一提起女儿,她悲痛欲绝,今后怎么生活,思来想去,理不出头绪。女儿没了,狗娃在张家就待不下去去了。若自己另嫁了,张家这支儿就彻底绝后了。56岁的张嫂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张嫂为人处事一向诚恳大方,口碑好。狗娃是个重情重义的娃,在给盼盼治病的过程中,忙前跑后,表现得非常到位,个个称赞,落下了好名声。亲朋好友也为她和狗娃两人今后的走向着急。张嫂的一个远方表妹听到她的事情后,就托人上门探口气,提亲事。

张嫂的表妹比张嫂年龄小不了多少,家住的比较远,平时两家没有来往。她有一个女儿叫晓华,今年29岁。因丈夫多次家暴,实在忍受不了,去年离了婚。离婚时有个3岁的女儿想自己带着,爷爷奶奶舍不得,就同意判给了男方。目前,她在外地打工。

狗娃33岁,晓华29岁,年龄相当,又是拐弯儿亲戚。张嫂就托人打听晓华人品,都说是前夫不正干,不怨晓华的事。晓华是个本本分分的人,干活勤快,麻利,不挑剔,没有不端行为。

张嫂家急需这样一个女娃。只有她的维系,这个家庭才能继续走下去,张嫂后半生就有了依靠。否则张家就断了香火,闭门绝户了。

事情成不成,别人说了都不算,主角是狗娃。只有狗娃想通了,事情才能往下走。

张嫂委托狗娃的师傅打探狗娃的想法,请狗娃师傅做思想工作,说服狗娃不要离开她,不要离开这个家。她说和狗娃相处这几年,早就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儿子啦。她要给狗娃娶个媳妇,她情愿给狗娃把孩子带大……

真诚能打动人心,师傅答应管这件事,帮这个忙。

狗娃和晓华见了面,互留了电话,互加了微信。

一年后,他们结为伉俪。

夫妻恩爱,其力胜天。

狗娃和晓华,天生一对,地造一双。他们把家里重新设计装修,家具重新购买排放,客厅空间宽敞明亮,浪漫大气,显得更具有时代感,更具有生活气息。新环境,新气象,新精神,预示着新生命的到来。

一年后,晓华顺利产下一男婴。老张家从此有后了,张嫂喜上眉梢。她是多么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公公婆婆,告诉丈夫保娃啊。她要说她是个合格的张家媳妇。是她实现了公婆和丈夫的遗愿,给张家添丁增口,延续了张家的香火……她要到他们坟前烧香,说说这些年张家发生的事。

张嫂像变了个人似的,爱梳妆打扮了。穿衣服开始讲究衣着得体;走路精神抖擞,昂首挺胸,脚下生风;她敢抬起头做人了,再也不怕别人的误解和闲言碎语了。满月时,大摆酒席,告慰张家先祖,犒劳朋友乡亲,划拳行令,喜庆热闹。狗娃和晓华让张嫂给孙子起名字,张嫂略加思索,脱口而出“强强,强强,我大孙子就叫强强。从此后,我老张家的风脉就会一帆风顺,一代比一代强。”

百日后,张嫂抱着强强满街串门。已是60岁的人啦,看一天娃,腰也酸,臂也疼,但她心里高兴,没有一丝怨言。

人争的就是一口气,活的就是一股劲。盼的就是事事顺利,要的就是人丁兴旺。没有人,就没了人气;有了人,家里就有了生气。

强强一周岁三个月才断了奶。跑得欢欢的,吃得胖墩墩的。在大街上见到老人就爷爷奶奶叫个不停,人见人爱,大家都想逗他玩。

狗为了多挣点钱,狗娃和晓华两人到南方打工去了。家里只有张嫂和强强两个人。强强上幼儿园,上小学,上完小,上初中都是张嫂接送关照。直到强强上了高中,考上大学,张嫂才缓了一口气。她年龄也大了,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强强是大三在读生,由于疫情,这半年在家上网课。为了生计,爸爸妈妈远离家乡,到南方打工。奶奶不顾年迈的身体,每天一日三餐,准时给强强做饭。孙子正是长身体的年龄,她怕孙子吃不好,总是变着花样做饭。

奶奶中等偏高个子,不胖不瘦,一头花白短发紧贴着头皮,显得麻利精干。椭圆形脸庞上,白净的皮肤有些松弛,靠近些就能看见她额头上的抬头纹,眼角处的鱼尾纹。奶奶没有用过名贵的化妆品,从外貌上看,她不像八十岁的人。奶奶是农村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走路慢些,视力下降,耳朵背,说话做事充满信心,精神头十足。奶奶身体硬朗,开心快乐,情绪乐观,不但能管理自己,还能照顾我的生活,实在是太伟大了。奶奶的热情,爱心,无私奉献,一次次打动着强强的心灵。强强在一次和邻居奶奶闲聊时,才知道了奶奶的坎坷经历。他太佩服奶奶了。他敬重奶奶的为人处事,从不计较得失;他理解奶奶的坚持和坚强;他同情奶奶的遭遇和不幸。没有奶奶,就没有今天这个和睦相处的幸福家庭。他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要求他们能在奶奶八十大寿时回来,在饭店为奶奶举办一个隆重的生日庆祝活动。

在镇上口碑最好的饭店雅间里,儿子,儿媳为张嫂八十寿诞设了一桌大席。张嫂坐在正位,两旁陪席的是张嫂的表妹和表妹夫(晓华的父母)。左右依次是儿子狗娃,儿媳晓华和孙子强强。

强强把包装精致的蛋糕盒小心翼翼地打开,由粉黄色,乳白色,咖啡色点缀的奶油大蛋糕呈现在大家面前。蛋糕中央,馒头大的寿桃上红色的“寿”字图案十分引人注目。强强把粉红色的寿星帽扣好,戴在奶奶花白的头发上。第一次头上戴皇冠,奶奶显得很不自然。她面带微笑,推让着说“不要麻烦,不要麻烦。”儿子狗娃把象征奶奶八十大寿的八只彩色生日蜡烛点着后,大家围着烛光拍手唱生日赞歌。狗娃赶快把蜡烛中间的小烟花棒点着,一尺多高的火苗中间夹带着闪闪星点,像干枝梅状呼啸而出,顿时把祝寿的气氛推向高潮。强强说“奶奶,你对着烛光许个心愿吧。把你许的愿牢牢记在心里,不要说出来。”

许完愿后,大家帮老寿星一起吹灭蜡烛,在“祝你健康长寿”,“祝你生日快乐”的欢声笑语中,分享儿媳晓华切好的生日蛋糕。

“奶奶多吃点。”强强又给奶奶添了一块,然后拿起手机,记录下了奶奶吃蛋糕的幸福的瞬间。

你若喜欢,请在文末点赞,并点击“在看”+留言

黄河原创文学]已经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运城网信备案L00031号




黄河文学,就是令你喜欢!

若无特殊标记,刊文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告知删除

黄河原创文学
  原创文学、精美图片、人物故事、信息资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