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萍丨散文丨西行游记(四)又见敦煌

文摘   文化   2025-01-04 09:40   山西  

黄 河 原 创 文 学

文学公众平台


黄河文学  原创频道

  侯秀萍,女,汉族,文学爱好者。希望用文字记录眼睛看到的和心灵感受到的一切美好,曾在作家天地发表《等一场绵绵春雨》《历史长河中的鲁土司衙门》等散文十几篇。

西行游记(四)

又见敦煌

我们西行的最后一站是敦煌,计划是2天的行程,月牙泉半日游,体验傍晚的万人大合唱,然后是敦煌小吃夜市,第二日是敦煌莫高窟。住宿选的是月牙泉景区边上的一个民宿,二层楼的农家小院,房间紧凑,也还算干净。院子里是用阳光板做的顶棚,我们到的时候正午,阳光透过屋顶投在地面上影绰斑驳,坐在靠墙的沙发上温暖静谧,这是我理想中养老的环境,要是再有个小花园,一个小水池那就完美了。中午到的时候只看见老板娘一人,一个普通、朴实的毫无特点西北农村妇女,说是男人到果园下苹果去了,我们休息到下午4点多出门的时候,推开房门,满院子苹果的香气,大门口的墙边几筐黄香蕉苹果,看来男主人下地回来了,这样平淡无奇的生活何尝不是当下许多人可望而不得的日常呢。尤其是大城市年轻人的日子,就像上了发条的机械,周而复始,永不停歇。每天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任务、复杂难搞的人际关系,还有那似乎永远追不上的业绩指标,压力如影随形,渴望诗与远方的出走来释放压抑的情感,自我疗伤。其实,在我看来旅游也是一种修行,修神、修身、修生、修心,出行时心中满是对未知的期待,希望这一路能拾得满怀的故事与风景,故事中有自己,有别人、有风景、有缘分,在脚步丈量过的土地上留下自由且欢快的足迹。毕淑敏老师有一篇叙事散文题目就是《旅游是一副中药》,讲述了一位抑郁症患者通过旅游被治愈的故事,你看医学都很难治愈的病症,旅游做到了。

出了民宿的大门步行不到10分钟就看到月牙泉景区的大门,进了景区就碰上了长长的驼队,鸣沙山下驼铃声声,要不是驼背上时髦打扮的现代人,仿佛恍惚间穿越到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边塞集市,南来北往的服饰各异的各国商人,行走在落日余晖的驼队,在这里,每一粒沙子都藏着故事,每一阵风都传递着古韵。鸣沙山上密集如蚁的人影,已经爬上山顶的人挥舞着帽子,兴奋的叫喊着。月牙泉比我十几年前看到的小了,在周边装饰灯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稳重、灵动和晶莹透澈,漾漾带山光,澄澄倒塔影。月牙泉曾是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党河改道后,原河道在鸣沙山内形成封闭积水洼地,地下水在此汇聚成湖,由于地下水位的升降、沙山的移动等因素,月牙泉的水位也在发生变化,也许若干年后会消失亦或会变成满月也是说不准的。我们走马观花的转了一圈,一家人都不喜在景区不停的照相,所以早早爬上了沙山,坐在柔软的沙子上,期待万人大合唱的开始。

第二日八点半我们就赶到了莫高窟,因为已近长假结束,旅游高峰期已过,排队等候的时间没有想象的那么长。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这篇游记的题目我是借用了敦煌莫高窟公众号和敦煌音乐剧的题目,十几年前我曾来过敦煌莫高窟和月牙泉,又见敦煌是再贴切不过了。我们是在第二日下午观赏了王潮歌导演的《又见敦煌》剧目,它将数千年的敦煌历史和万余里的丝绸之路与文艺表演相结合,沉浸式的观赏模式,让观众跟随剧目展开的一幕幕画卷,从历史人物的故事,到莫高窟壁画的精美呈现,每一个场景都仿佛是历史的重现,更加深刻地了解莫高窟的神秘文化及浩瀚无垠的敦煌学,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位开启敦煌之旅的旅人,第一步都是是从莫高窟开始,从这座佛教的艺术瑰宝开始。在导游专业的讲解中,能深切感受到古人对信仰的执着,对神明的敬仰和膜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弘扬。站在九层楼下望着这座千年宝窟,神圣、庄严、蒙着神秘面纱的文化历史瑰宝,无论谁在它的面前都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稚嫩,心生敬畏和虔诚。这也是我这篇游记迟迟不曾动笔的缘由,我的浅薄的知识和见解,不能描绘出千年敦煌,一眼万年的亘古, 莫高窟的壁画诉说的历史的辉煌,月牙泉的波光倒映着大漠的苍茫。

短暂的旅游,一路奔波和劳累,的确是累并快乐着。有位师父说:“人生就是一场孤独之旅,而我们能做的是以欢喜之心,走遍人间四季,享受忙碌。终要明白,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逢人不必言深,愿大家与孤独相安,与万事言和。”

你若喜欢,请在文末点赞,并点击“在看”+留言

黄河原创文学]已经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运城网信备案L00031号




黄河文学,就是令你喜欢!

若无特殊标记,刊文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告知删除

侯秀萍  作品集

黄河原创文学
  原创文学、精美图片、人物故事、信息资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