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公众平台
黄河文学 原创频道
田春洁,1951年生人,北京知青。1968年12月到山西垣曲华峰公社永兴大队疙瘩村插队劳动;1973年进入垣曲王茅化肥厂当临时工、合同工,1976年回京。八年的垣曲插队生活成为我终生难忘的记忆,垣曲,我的第二故乡。
学会做饭不憋屈
一
俗话讲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的慌。”民以食为天,这也是历来的传统,尤其在中国,饮食文化经传承几千年了,各地的特色不断的更新,换代和精选。到如今,我国有多种菜肴,如:川菜、鲁菜、粤菜、淮阳菜、西北、东北等各种菜肴,数不胜数,琳琅满目,丰富多彩。
我们普通的老百姓,也随着社会发展,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从三年自然灾害到解决温饱问题,从能吃饱到要吃好,吃的安全健康,都是一步一步摸索出来,做到完美精致。以至于中国餐饮博大精深,名扬海外。在世界各地都有中国特色的菜肴,我们作为中华民族一员,华夏儿女,更应感到自豪高兴,把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不断创新,在世界饮食行业永不败。
二
作为我们普通老百姓,也应掌握一些做饭的技巧、规律、经验。虽不像大饭店那样的名菜。但我们能学着做一些家常饭菜还是有必要的,对于自己和家庭是有益的。
从小,老妈就常跟我们讲,“学会做饭,将来不憋屈。”所以我十岁左右,就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如擀过面条,蒸个窝窝头,做个北京的煮咸茄,弄个鸡蛋汤,还常受到别人的夸奖呢。
后来,我十七岁时到山西插队,自己做饭时更是绰绰有余,一点不憋屈,完全能独立操作。经过一段时间,北京知青大部分人都能自己做饭,有的做得还相当不错呢。
在农村收麦当中,晚上加班打麦,我还给大家做夜班饭。我们去采药时,也是我给大家做饭。我们住在山里老乡家,老乡见我给大家和面擀面条,非常惊讶。说:“你一个北京大学生,这个面萁做得还很好。”这里主要是男人很少,有做饭的,一般都是妇女做饭,所以人家一见我一个大男人做饭,感觉特别新鲜。
我回城后,遇到有娶媳妇办事的,还常有人叫我去帮厨。我也毫不犹豫地参加。我觉得累是受了,但也学到了不少做饭的技巧和经验,增加了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记得有一次,亲戚家盖房让我掌勺,并让一个妇女给我帮厨。他们那里是农村,盖房时帮忙的人很多,吃饭时一摆就是八桌。炒菜的炉火是农村办事时用的“坨落”。这个坨落,也就是北京郊区农村办红白喜事常用的一种炉灶。它四周用的是砖垒的,里面放上煤块或蜂花煤,用火点着后一封。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捅开。这火苗就窜出,还很旺。能用两三天,我用的坨落不算大,主要是炒菜用。
我炒菜时用的锅可不是炒勺,是常用的铁把儿锅,不轻,没有炒勺好使。因我又不是专业的,也凑合着用。每个菜都得炒两锅。因一锅只能炒四碟。这盖房的人吃饭不像办喜事,哩哩啦啦的来人。盖房就不一样了,只要一说开饭,就都洗手不干了,准备吃饭都是急茬的。所以你必须把八桌的饭菜准备妥当了才行。
等到我吃饭时,简直是一点都不饿,这炒菜油烟就灌饱吸足了,最后也就喝点稀饭,吃几根咸菜。你就是再好的饭菜,也不觉得香。
第二天我的手都有些肿着呢。
三
老妈在世时,每年过年过节的,家里都来好多人。本身我们哥们弟兄就多,侄子、侄女,再加上亲戚朋友,大部分都要吃饭。这做饭的活儿也就落到我身上了。因老妈和我一起过,尤其过阴历年,前几天,我就把该煮的、该炖的、炸的、凉拌的都准备好。一盆一盆的做出来,来人吃饭就光炒几个菜,其它上火一热就齐活了。
现如今,人们做饭更加省事快捷,干净卫生了。主要有液化气、天然气、电磁炉,拧开开关,火的大小,可自由调节,再也不用为没柴,没煤而煎熬了。这也让我不由地想起插队时,要是有液化气就好了,省去多少事呀!
现在,人们的经济条件好了。吃饭问题不断地改进提高:首先米面都是现成的,不必发愁做饭得先磨米面。吃菜也不是那一两样,而是花样翻新,少说也是三菜一汤,而且是浑素搭配,注重营养价值,提高健康水平。
现在有些懒人,也“得瓷儿”了(北京土语:十分满意、省心)。本身不会做饭或懒得做饭,不想受那份累,不如买现成的或城市里点个外卖。送餐员直送到你家。这真是今非昔比呀。老黄历有时不能翻,过时了。可话说回来,学会做饭,也没什么不好的,最起码自己吃饭不再憋屈了。
二零二四五月六日
[黄河原创文学]已经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运城网信备案L00031号
原创文学,就是这么令你喜欢!
若无特殊标记,刊文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