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登科丨散文||回乡杂记(三)

文摘   文化   2024-11-19 15:47   山西  

黄 河 原 创 文 学

文学公众平台


黄河文学  原创频道

荆登科,曾用笔名老井,男,中共党员,1994年西安地质学院毕业后参加“支边”,现供职于新疆广播电视局直属台。多年从事喀什地、县新闻宣传、广电媒体的采编、撰稿工作,10多项新闻稿件、专题片荣获自治区级二、三等奖。

闲暇之余,热爱文学创作,喜欢撰写散文、诗歌、评论等,在省、地级报刊、媒体平台上发表播出稿件100余篇。

回乡杂记

(三)

这次回乡看到的最大变化是——路,连通村里的几条主干道,都修成了平坦、宽阔、整洁的柏油路面,包括沿河公路、道南路、道北路、新大坡路以及直通村委会的两条路,还安装了路灯,村里的大街小巷几乎都变成了水泥路,再也看不到过去的泥巴小巷了。

想想过去的老路,依然记忆犹新,有句顺口溜说得好:“车过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不敢走夜路、臭味直熏天”,描绘的多么形象逼真啊!记得那时候遇到连阴雨,骑的自行车可是遭了殃,要到镇上赶趟集,回来就得扛着自行车走,两只鞋几乎就报废了。母亲和姐妹夜以继日地做新鞋,也不够我们穿,差不多两个月就穿烂了一双鞋,日子多苦啊!
哈弗“大狗”背驰在“黄河旅游一号公路”上,河水荡漾、景色怡人,草木郁葱、连绵起伏,果实累累、挂满枝头,弯道陡险、惊喜不断,一派丰收在望、心旷神怡的气象!站在洪阳村冒疙瘩拐角,眺望黄河,别有一番“风雨欲来山满楼”的磅礴气势;临近梁家、薛家滩底,近观黄河,仿佛“如临深渊、如覆薄冰”的惊险,稍不留神就付之东流了。

那天下大雨,气温骤降,正如“一场秋雨一场寒”。我和父亲开车来到芮城县“永乐宫”,参观沉睡千年、色彩不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传世“壁画”。它是全国三处道教圣地之一,相传是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建。其实,景点就在家门口,而我却是第一次来,整体建筑规模宏大、非常壮观,往来游客络绎不绝。父亲说,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看过,那时不要门票,“壁画”颜色还非常亮鲜,因为修建三门峡大坝时才从黄河底下搬迁上来的,当时还有许多国内外画家带着学生临摹学习呢。而今,鉴于文物保护,室内不许开灯拍照,三座宫殿的壁画很难看到“原形”,只在室外看到复制“壁画”了。
平陆县城转了一圈,城区变化也大,多了不少新路,差点没找到老“百货大楼”,那可是当年的地标性建筑啊。我带着父亲和姑家表哥进了商场购物,“大狗”车临时停靠在某宾馆斜对面,竟然还被警告贴了罚单,看来小县城的交通规矩挺严。老“黄河大桥”还在,那条朝西走的陡坡依然保持原貌,总觉得那个“紧拐弯”让人抖擞了精神。

从县城返回途中走岔了路口,直接登上了“太阳渡”前方的制高点——金鸡堡,鸡头高扬、向天长鸣,隔着黄河水、面对三门峡,颇有一番南征北战的气概。上面还修了一座“关公庙”,威严耸立、让人敬仰。听父亲说,当年解放战争在这里打了几场仗,牺牲不少英烈,埋下革命忠骨。登高望远,云雾缭绕、苍河茫茫,山脚下那条“大渡船”随波摇曳,仿佛在诉说那段古老而传奇的故事...

临走那天,由于航班晚点,我和父亲抽空参观了“运城博物馆”。之前也来过,但印象不深。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山西调研时专程参观了这里,“运博”名气大振,我也对此兴趣大增,详细、认真地看了两个多小时,感触很深、颇有收获。有句话说得好“一百年历史看上海、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千年历史看山西!”,那么,山西的“五千年历史”源头就在咱“运城”。所以,当个“运城人”是多么自豪、多么骄傲,“三皇五帝、尧舜禹”的遗迹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生不息的这块“河东”大地上!

家乡处处是风景,沿河遍地是文物。无论你走得再远,飞得再高,只要看到家乡的山水,只要想起逝去的亲人,你都会泪流满下,你都会千呼万唤,因为你深爱着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因为你吸吮着这片土地的乳汁才长大成人,因为——这是我们的“根”!

(未完待续)
你若喜欢,请在文末点赞,并点击“在看”+留言

黄河原创文学]已经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运城网信备案L00031号




黄河文学,就是令你喜欢!

若无特殊标记,刊文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告知删除

黄河原创文学
  原创文学、精美图片、人物故事、信息资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