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毅衡
人格填充之四:人物
人物还有另外一个方式可以在框架中填如自己的人格:文本可以引用人物说的话(包括想法,即“心声”)。从这个角度看,第一人称叙述,可以被视为人物话语占满整个叙述框架;第三人称叙述,人物说的话只形成片段。在记录类叙述中,人物的话语形式极为多样:直接引语式,间接引语式,直接自由式,间接自由式,以及它们的变体与混合。在演示类中,叙述框架中有时可以看到次叙述者人格(例如唱评书者,独角戏表演者,演说者),但更经常看到的是各种人物的言辞行动(如戏剧的演员、比赛的运动员)。他们经常与叙述框架形成互动(例如下面第五章将详细讨论的“抢话”与“抢镜”),足以让我们看到他们是可以影响叙述意义-价值观的人格。
《红楼梦》三十四回,王夫人在午睡时发现金钏儿与宝玉调笑,就打了她,赶出荣国府,金钏儿含羞自杀。王夫人对宝钗说:“原是他前日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两下子,撵了出去,我只说气他几天,还叫他下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 这是直接引语,人物对自己的言语有控制权。可以看到,在此段引语中形成了局部的不可靠:王夫人是在为自己的严酷曲意辩护,把责任推给死者。而《红楼梦》的叙述者对此人物言语不加评论,这言语本身的不可靠性,即与叙述文本的总体价值的冲突,就凸现出来。
《红楼梦》的另一段,袭人的母兄,要赎她出来嫁人以获取嫁妆,袭人不肯:“母兄见他这般坚执,自然必不出来的了。况且原是卖倒的死契.明仗着贾府是慈善宽厚人家儿,不过求求,只怕连身价银一并赏了还有的事呢;二则贾府中从不作践下人,只有恩多威少的,且凡老少房中所有亲侍的女孩子们,更比待家下众人不同.平常寒薄人家的女孩儿也不能那么尊重:因此他母子两个就死心不赎了”。这是间接引语,是被叙述者报告出来的人物想法?很难判断。但是关于贾府“慈善宽厚”,“恩多威少”、“尊重下人”之类的评价,与《红楼梦》的隐含作者直接对立,形成了局部不可靠。
巴赫金认为自白也是对话,也就是说,第一人称叙述(整个文本只有一个人说话)实际上也是人物言语。他举的例子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中的一段:“我住在厨房里,或者换个说法就会准确得多:挨着厨房有个小间(我得告诉您,我们的厨房可是一间干净,光线充足的上好房子)。屋子不大,就那么一个不起眼的小窝……也就是说,或者更准确地说,厨房是一间有三个窗户的大房间,我把这厨房横着隔了一块墙板……总而言之,一切都很舒适”。巴赫金说:“自白表述无不贯穿着他们对于他人语言的紧张揣测”,为了让对方有个特定印象(“我并不穷”)而曲意改变说法。此时的局部不可靠,由人物的想法形成的引语构成。
引语的提供的意义和价值观,属于人物,如果与隐含作者冲突,并不造成全局性叙述者不可靠。但是引语经常是一种局部性的叙述(如果有一定绵延长度,就被称为是次叙述,实际上二者界限不清),因此能够造成局部性不可靠。
所有上述人格---次叙述者,评论者,受述者,人物视角,引语---都是让某种人格以一定的方式填充占据叙述框架,让这些人格在局部范围占据优势。在这个局部中,他们独立的意义-价值观就可以独立地显现出来,而此种意义-价值观就可能与隐含作者不一致,造成局部的不可靠叙述。以上的分析,是对这些情况做一一分解,但是在叙述文本中的实际局面,很可能是以上各种主体混在一起争夺发言权,此时我们只知道文本的这些局部叙述不可靠,却很难说出是以上列出的哪一种不可靠。
《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故作复杂的先锋小说,但是次叙述、引语、人物视角经常混在一起,叙述语境和人物引语分割不清晰。卷二克利斯朵夫在初恋后的内心感受:“这是所有的爱人最受不了的磨折……尤其是爱人的遗迹老在你周围,眼睛看到的没有一样不教你想起她,而现在的环境又是两人共同生活过的环境,而你还要重游旧地竭力去追寻往日的热情……你以为跟死亡照了面。不错,你的确见到了死亡,因为离别就是它的一个面具。”这是谁的声音?是叙述者的评论,还是引用克利斯朵夫自己的内心活动?言语行为的主体并不清楚。但是这种言辞(“离别就是死亡”)太煞有介事了,“青春气息”浓厚。作为人物想法引语,是不可靠的,因为全书隐含作者的意义-价值观是“天才超越爱情”。
所以, 从对第三人称叙述框架的“人格填充”的角度来看,“人物可靠性”这个概念是可以成立的。这种人格填充可以有多种多样的主体来进行,因此造成不可靠叙述的极端复杂局面。如果我们进一步考虑到电影、戏剧、比赛、游戏等,都是框架式叙述,那么“人格填充”变化更多,局面更为复杂,更值得仔细分析。那样,不可靠问题,就比叙述学现在经常处理的范围(第一人称小说的叙述者不可靠)领域大得多,变体也复杂得多。
本文出自《广义叙述学》第四部分第三章“叙述框架中的人格填充”,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由于篇幅原因,引用注释请见原书。
编辑︱李政
视觉︱欧阳言多
往期精彩:
刘小波丨社会符号学视域下音乐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
耿韵丨风景画:从象征符号到自然秩序——浪漫主义绘画的演变轨迹
冯月季|和谐律: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的理论考察、实践形态与建构路径
如果这篇文章给你带来了一点启发
请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