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耕 李宇涵 姜毅宁丨语篇和互动中的主观量触发语——以“本来、按说”为例

文摘   2024-11-26 08:01   四川  

作者 | 张耕 李宇涵 姜毅宁


摘 要

主观量意义来源于实际量与预期量的对比,但以往研究很少注意到预期量的不同参项对主观量的影响。文章以“本来、按说”为例讨论主观量的触发规律,包括引出后续句表达和暗示听话人解读两方面规约。基于语篇分布和互动语感两项调查发现:当“本来、按说”句中的量性焦点没有决定性的语义标记时,主观量的触发倾向是由语用导致的,制约因素包括强/弱预期、预存/渐生论元;但语用推理可以取消,常见的取消策略有加标记、加后续句、取极值等。

关键词

主观量触发语;语义和语用;预存论元和渐生论元;意愿预期


“本来、按说”类形式与主观大/小量


一般认为,“本来、原来、原本、本”和“按说、按理说、按道理说、按道理讲”等形式常用于反预期语境(参看岳辉、施伟伟2017;陈振宇、王梦颖2021;赵彧、白雪飞2022等)。但是,“反预期”不能刻画其用法的全貌,特别是当其句中含有量性焦点时,因为既然其功能是表达反预期,那么对于量的反预期,理论上就存在两个可能的方向———超出预期或不足预期。然而,在具体语境中,这些句子的量性义解读往往只有其中一种可能。以“本来、按说”为例:

(1)A:今天我本来约了10个人做实验的。

    B:对啊,来的人怎么这么少!/?对啊,来的人怎么这么多!

(2)A:这条裙子按说500块能买到的啊!

    B:?对啊,她怎么花了这么少!/对啊,她怎么花了这么多!

 
对于上述例句,这里采用“肯定回应测试”对其语义解读稍作区分(本文第三节进一步论证)。例(1)有量性焦点“10个”,说话人的预期是“有10个人会来”,如果“本来”的功能仅为引出反预期意义,解读为大于或小于10个人都有可能。但是,听话人更倾向于将实际量解读为不足预期的主观小量(这么少),而不是超出预期的主观大量(这么多),除非在A句中添加小量标记(如“只”)。例(2)中,说话人的预期是“500块能买到”,反预期在理论上也有大于或小于500块两种可能。不同的是,听话人更倾向于将实际量解读为主观大量,而不是主观小量,除非在A句中添加大量标记(如前指的“才”)。

 
由此可见,“本来、按说”类形式的用法不能仅以“反预期”一概而论,“量的反预期”的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同时,“量的反预期”又与“主观量”范畴有关,超出预期的量为主观大量解读,低于预期的量为主观小量解读(张耕2022)。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是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以“本来、按说”为代表的语言形式与主观量范畴有什么关系?第二,此类格式中,“量的反预期”的方向(超出或不足)或者说主观大/小量解读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主观量表达和主观量触发语

2.1 概念界定


刘瑞(2020),陈振宇、王梦颖(2021),赵彧、白雪飞(2022)关注到反预期触发语的概念。反预期触发语与量性焦点结合还起到触发主观量的功能,本文暂称为“主观量触发语”,区别于“主观量表达”①。


一个简单的区分主观量表达和主观量触发语的操作办法是:主观量表达的语句中可以使用“竟然”,而主观量触发语的语句中不能使用“竟然”。例如:

主观量表达:

(3)全书为七万一千字,但是竟然才印了一百一十三页。
    文盲董老正竟然学会了两千多字。

主观量触发语:

(4)今天我本来(∗竟然)约了10个人做实验的。
    这件裙子按说500块(∗竟然)能买到的啊!


原因在于语义结构不同:“竟然”用于当前信息句,而触发语用于条件或预期句。根据陈振宇、王梦颖(2021),一个预期表达的完整语义结构包含条件、预期、当前信息三要素,如“他说好要来(条件),本来应该会来(预期),但竟然没来(当前信息)”。用于当前信息句传递反预期信息的成分就是反预期标记(如“竟然”“居然”),而用于条件或预期句传递反预期信息的成分就是反预期触发语(如“本来”“按说”)。主观量范畴与预期范畴紧密相关。根据张耕(2022),主观大量意义的本质即为实际量(当前信息中的量)显著大于预期量,主观小量的本质则是显著小于预期量。但以往研究的绝大多数主观量形式都是用于当前信息的“主观量表达”。

 (5)全书为七万一千字,比《古史零证》字数多出一倍多,但是才印了一百一十三页。 
(《人民日报》1958.04.30)

条件:字数多出一倍多

预期:页数相应的应该很多

当前信息:才印了一百一十三页→主观小量(小于预期页数)


以往研究没有注意到的是,标注在条件或预期之上的触发语,也可引出后续句的主观量表达,或暗示听话人作出主观量解读,我们称之为“主观量触发语”。有如下特点:


第一,主观量触发语既可以用于条件,也可以用于预期,但不用于当前信息。例如:

(6)突如其来的非典挤掉了毕业生两个月找工作的时间,本来每年的4、5月份是求职签约的高峰,但今年一直拖到6月才转为正常,而此时毕业生又该离校了。
(《人民日报》2003.07.09)

条件:本来每年的4、5月份是求职签约的高峰

预期:今年到4、5月份也会迎来求职签约高峰

当前信息:今年一直拖到6月才转为正常→主观大量(晚于预期时间)


第二,主观量触发语所在的语篇有两种基本的分布模式。一种是“引导型”语篇,是指主观量触发语标注一个含有量性焦点的条件或预期,其后往往会引出一个主观量表达的当前信息。如例(6)“本来”句中含有量性焦点,其后出现的“才”字句就是关于这个量性成分的主观量表达。换言之,这些是有后续句(当前信息)的语篇,在此类语篇中,主观量触发语的作用是引出主观量表达。另一种是“暗示型”会话,也就是没有后续句(当前信息)的语篇,主观量触发语虽然也是标注一个含有量性焦点的条件或预期,但是说话人所传递的主观量信息是暗示的,需要听话人通过语用推理将其解读出来。如例(1)、(2),“今天我本来约了10个人做实验的”这句话,只是一个含有量性焦点的条件(隐含的预期是应该有10个人会来),这里并没有交代当前信息,但听话人可以解读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是实际来的人数低于预期,即实际量为主观小量。总之,在此类语篇中,主观量触发语的作用是暗示主观量解读。


第三,有的语句没有传统认为的主观量表达形式,仅靠主观量触发语也有主观量解读,但是如果删去主观量触发语,就更接近于客观量表述。例如:

(7)(本来/按说)500块能买下的东西,花了800多。


例(7)中,如果不加“本来、按说”,语句的主观性就不强,只是单纯比较两个数值,更接近于客观报道。但加上“本来、按说”,触发了反预期语境,语句的主观性大为提升。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证据,我们认为:主观量触发语对主观量的意义生成有贡献,但其语义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主观量表达形式,有必要提出主观量触发语的概念。“主观量表达”用于当前信息,直接生成主观量意义;“主观量触发语”用于条件或预期,间接生成主观量意义,主观量触发语寄生于反预期触发语。所以有:

【主观量触发语基础规律】反预期触发语+量性焦点→主观量触发语


2.2 语义决定的主观量触发规律


主观量的触发规律非常复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里先讨论一个相对简单的方面:“本来、按说”句中量性焦点已带有大量或小量形式,并在反预期意义的作用下,触发与之对立的主观小量或主观大量意义。这种规律是由标记成分的语义决定的,很少有反例。


在“引导型”语篇中,如果“本来、按说”句中量性焦点被某些语言形式确定为大量或小量语义,后续句一般会引出对立的主观小量或主观大量表达。例如:

(8)这项工艺规程的制订本来需要好几十天,但是在科室竞赛中,一个星期之内就把采运合并的工艺规程订了出来。
(《人民日报》1956.09.08)


在“暗示型”会话中,“本来、按说”句没有后续句,但如果预期量也被某些语言形式确定为大量或小量语义,依然可以解读出言外之意是实际量为主观小量或主观大量。例如:

(9)我本来最少要吃两碗饭。(暗示实际吃的量小于预期)
    这辆电动车按说平时能跑到将近50公里。(暗示实际跑的距离小于预期)


请注意,上述例句都是事后的回溯,如果是事前的判断,就只是单纯提出条件或预期,尚无反预期或主观量解读。总之,所谓语义决定的主观量触发规律,是指反预期触发语中的量性焦点已带有标记,这些标记词(或构式)本身的语义将预期量确定为大量或小量,因而在反预期语境中,触发与之对立的主观小量或主观大量意义。所以有:

【带标记量的主观量触发规律】

Ⅰ.反预期触发语+量性焦点+大量标记→主观小量

Ⅱ.反预期触发语+量性焦点+小量标记→主观大量


2.3 否定的影响


主观量触发语所在句中的核心谓词如果是一个否定性事件②,则可能使主观量解读转向,即有关“主观量触发规律”的主观大/小量推论可能受否定的影响而得出相反的主观小/大量解读(实际量等于预期量时则无所谓主观小/大量,语义仅表达该事件实现与否)。例如:

(10)这项工艺规程的制订本来需要好几十天。(实际时间<好几十天)
      这项工艺规程的制订本来不需要好几十天。(实际时间≥好几十天)


否定的作用比较好理解,可以视作在基本规律上的“取补集”操作。因篇幅所限,本文主要构建主观量触发语的基本使用规律,有关否定的细节问题留待另文详细讨论。


无标记量的主观量触发倾向调查


“本来、按说”句中如果是无标记量,没有一个决定性的标记成分,似乎就会有两种量的反预期方向,既能触发主观大量,也能触发主观小量。但在具体语境中,特定的无标记量形式,往往也是倾向于其中一种触发方向,这是由语用因素导致的。


本节的任务即研究无标记量触发主观量的语用倾向是什么、有多强。本节拟从两个调查入手,考察上述现象,然后给出解释。第一个调查是言者产出调查,关注“引导型”语篇,调查书面语料库中主观量触发语的后续句的主观量表现。第二个调查是听者感知调查,关注“暗示型”会话,调查听话人面对无后续句主观量触发语时的主观量解读。


3.1 针对言者产出的语篇调查


本调查的目标是考察“本来、按说”句中量性焦点不带有大量或小量标记时,其后续句表达的是主观大量还是主观小量。“本来、按说”句和后续句是同一说话人产出的,后续句的主观量表达可以印证“本来、按说”句的主观量触发倾向。


本调查的范围是书面语料库。由于“本来”的语料总体较多,所以我们在BCC(报刊)语料库中抽取“本来”句5000例,再从中筛选符合调查目标的例句;由于“按说”的语料总体偏少,所以我们对BCC(多领域、文学、报刊)和CCL语料库进行穷尽性调查,汇集所有符合调查目标的例句。调查中排除了以下几类虽有量性成分但不符合调查目标的语句:


第一,“本来、按说”句中的量性焦点已有某种大量或小量形式。例如:

(11)一件稍变花样的时装,本来只值五十元,卖价却高达八百元,甚至一千元。
(《人民日报》1994.12.06)

第二,“本来、按说”句单用,虽可能有主观量解读倾向,但没有后续句的显性表达供验证。

(12)俺爸辛苦可怜一世,按说该当在家停灵三年才能下葬。
(陈忠实《白鹿原》)

第三,“本来、按说”句中的量性成分不充当对比焦点。例如:

(13)按说,这个厂年产值已达5900万元,年创利税500万元,厂领导也有条件这样潇洒潇洒,可是他们偏偏不花公家的钱玩潇洒。
(《人民日报》1995.08.04)


调查结果是总共找到符合调查目标的“本来”句126例、“按说”句12例。调查发现,影响后续句主观量表达的参项是量性焦点Q在“本来、按说”句中的位置。总结如下:


在126例“本来”句中,Q用于一个小句的核心谓词前位置有58例,其后续句强烈倾向于表达主观大量,达54例(约93%)。例如:

(14)在这样高速下,本来三十匹马力可做到的事,就须一百四十匹马力才行。
(《人民日报》1953.04.22)


这是一种强烈的语用倾向,只是偶尔能见到反例,即后续句表达主观小量,仅4例(约7%)。例如:

(15)苏段长一问,原来套料刀已经成功,不仅可以节约钢料,而且本来十一分钟干一个,现在只要八分钟就行了。
(《人民日报》1956.04.20)


Q用于一个小句的核心谓词后的位置有51例,后续句相对更倾向于表达主观小量,共35例(约69%)。例如:

(16)公家的东西就可以漫不经心,甚至任意糟蹋,因而一台新机器本来可以使用五年的,但是放到他们手里,一年就坏了。
(《人民日报》1960.12.22)


这是一种语用的倾向性,有一定数量的反例,即后续句表达主观大量,计16例(约31%)。例如:

(17)本来原设计每天客流量为5万人次,而今逾20万人次,实属超负荷运转。
(《人民日报》1988.07.20)


还有一种分布情况是:“本来”后面不是一个含有谓词的小句,只是一个名词性短语,Q用作该成分的定语,有17例。后续句的表现与Q用于谓词前时类似,相对更倾向于表达主观大量,共11例(约65%)。例如:

(18)前面沟沟坎坎,路似有似无,本来10分钟的路,我们用了半小时才到另一个铁塔。
(《人民日报》2011.10.07)


这也只是一种语用的倾向性,有一定数量的反例,即后续句表达主观小量,计6例(约35%)。例如:

(19)可是就在上台领奖的时候,本来1000元的奖金只领到了900元。
(《人民日报》2002.01.07)


“按说”句的调查结果大体相似,但没有直接带名词性短语的情况。在12例“按说”句中,Q用于谓词前有1例,后续句表达主观大量,暂未发现反例。例如:

(20)宋士奎数出一百粒用花盆试验,按说三天应该出苗,可是等到七八天才出了三棵,第二次试验也不过四五棵。
(《人民日报》1966.03.30)


Q用于谓词后的有11例,后续句倾向于表达主观小量,达10例(约91%)。例如:

(21)大连化学厂只有一个炉子,按说应该造一千多个灯泡的预算,但是,我们只提了500个。
(《人民日报》1956.02.17)


这是一种语用倾向,调查中发现了1个反例(约9%),即可能触发主观大量。例如:

(22)武装部每年也得给村里上交利润。按说1993年应上交8万,实际交了11万元。
(1994年报刊精选)


总之,通过书面语料库的言者产出调查,可以发现,在“引导型”语篇中,无标记量触发主观量的语用倾向是:Q用于一个小句的谓词前,更倾向于引出主观大量表达;Q用于一个小句的谓词后,更倾向于引出主观小量表达。相对而言,前者在倾向性上强于后者。此外,“本来”后面的Q还可以作定语,此时也更倾向于引出主观大量表达。


3.2 针对听者感知的互动调查


言者产出调查关注的是有后续句的主观量触发倾向,而在“暗示型”会话中,“本来、按说”句没有后续句,就不易从书面语料库中找到直接的证据来验证其主观量解读。于是,我们进行听者感知调查,调查的目标是单用的“本来、按说”句中量性焦点不带有任何大量或小量标记时,听话人如何解读其所暗示的主观量意义。


调查的方法是首先向受访者交代语境信息,接着给出目标例句,然后询问受访者认为最自然的语义解读是什么,即说话人的言外之意是实际量大于预期还是实际量小于预期。


目标例句所调查的参项有:第一,Q的位置,即用于小句的谓词前、用于小句的谓词后或用作名词性短语的定语;第二,“本来、按说”句的语义结构,即标引条件或标引预期,预期可以分出道义预期、认识预期、能力预期、意愿预期③等情态类型(陈振宇、王梦颖2021)。


总之,调查例句如下(调查时的询问语略)④:

a.一位开小饭馆的亲戚与你讨论餐饮业的行情。他说:本来3000块是我们每天营业的成本。{条件,谓前}

b.一位朋友与你讨论他的心理实验完成情况。他说:今天我本来约了10个人做实验的。{条件,谓后}

c.一位朋友在公司开完会,下班后跟你见面。他说:本来半个小时的会!{条件,定语}

d.一位朋友与你讨论他的工作任务。他说:本来三天必须完成任务。{道义预期,谓前}

e.一位公司职员与你讨论餐补情况。他说:每顿饭本来应该补贴15元。{道义预期,谓后}

f.一位公司职员与你讨论年终奖情况。他说:本来12月23号有可能发年终奖的。{认识预期,谓前}

g.一个学生观看同学跳绳。他说:本来她肯定会跳200下的。{认识预期,谓后}

h.一位朋友与你讨论购物情况。他说:本来300元能买下这件衣服的。{能力预期,谓前}

i.在除夕的年夜饭上。爸爸说:我本来能够做10道菜的。{能力预期,谓后}

j.一位老师与你讨论会议情况。他说:本来班上一半的同学希望来旁听会议。{意愿预期,谓前}

k.一位朋友与你讨论运动情况。他说:我本来想跑5公里的。{意愿预期,谓后}

l.去景区游玩,朋友帮你买好了门票。朋友说:按说50块是这种景区门票的一般价格。{条件,谓前}

m.一个工厂的员工与你讨论甘蔗的榨糖情况。他说:按说每担甘蔗榨十斤糖的。{条件,谓后}

n.一位朋友与你讨论某部热播剧。他说:按说20集应该把故事说清楚的。{道义预期,谓前}

o.去景区游玩,坐接驳车从大门到景点。司机说:按说必须载20个人的。{道义预期,谓后}

p.一位朋友讲述他上周参加团建活动的情况。他说:按说十点钟肯定出发了。{认识预期,谓前}

q.一位朋友讲述他曾经与别人合伙创业的故事。他说:按说我们有可能合作到六月。{认识预期,谓后}

r.跟朋友一同观看某位短跑运动员的比赛后。朋友说:按说10秒钟能跑到终点的。{能力预期,谓前}

s.一位朋友与你讨论某位学者的学术能力。他说:以他的水平,按说能当副教授的。{能力预期,谓后}


我们一共调查了106名普通话使用者⑤,收集到目标例句2014条。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第一,表达意愿预期的“本来、按说”句,Q无论用于谓词前或谓词后,都是更倾向于触发主观小量解读。j句,认为说话人暗示主观小量的达98人(约92%),认为暗示主观大量的仅8人(约8%);k句,认为说话人暗示主观小量的达90人(约85%),认为暗示主观大量的仅16人(约15%)。


第二,Q用作名词性短语的定语的“本来”句,更倾向于触发主观大量解读。c句,认为说话人暗示主观大量的达104人(约98%),认为暗示主观小量的仅2人(约2%)。


第三,其余1696条例句,均呈现出谓词前后不对称的特点,谓词前更倾向于触发主观大量解读,谓词后更倾向于触发主观小量解读。对于Q用于谓词前的848条例句,受访者认为说话人暗示主观大量的达786条(约93%),认为暗示主观小量的仅62条(约7%);对于Q用于谓词后的848条例句,受访者认为说话人暗示主观小量的达811条(约96%),认为暗示主观大量的仅37条(约4%)。此项数据可与表1的调查结果相互印证。


语用导致的主观量触发规律


4.1 前提原则


在解释调查结果之前,首先要了解有关主观量表达和主观量触发语的两项前提原则:


第一是“量的累积性原则”,即除性状量之外的大多数量性成分(包括个体数量、时间量、空间量、动量等),在事件中一般遵循着从少到多的累积原则,除非该语句讨论的就是量的下降情况(但下降量本身其实也是从少到多累积的)。比如个体数量,“我看了5本书”是从1本、2本……到5本逐渐累积起来的量;又如时间量,“已经过去10分钟了”是从1分钟、2分钟……到10分钟逐渐累积起来的量。性状量除外,是因为它不一定具备累积性,比如“非常漂亮”是一种固有的属性,不一定是从“有点漂亮”累积来的。性状量入句一般要求锚定一个确定的程度,带有程度副词或特殊韵律、语篇安排,所以应是带标记量,参照“带标记量的主观量触发规律”。


第二是“预期性的回溯原则”,即预期性的评价结果(正预期或反预期)是事后的回溯(陈振宇、姜毅宁2023)。因为要得到正预期或反预期的评价结果,前提是事件已然完成,据此来验证预期。所以说,正预期或反预期语境都是站在事件的终点(或更后)位置对事前预期的回溯。这也是为什么本文的听者感知调查一定要先交代语境信息,其目的就是要说明事件已然完成,凸显一种回溯视角。如“按说每担甘蔗榨十斤糖的”,如果视角是在事后,就有事实反预期意味;如果视角是在事前,就只是提出一个非现实的预期命题。


4.2 强弱预期不对称


制约无标记量的主观量触发倾向的因素首先是强预期/弱预期。根据陈振宇、王梦颖(2021),道义预期、认识预期、能力预期是强预期,意愿预期是弱预期。强预期和弱预期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强预期是一种大概率或全概率推理,往往可转换为充分条件句;弱预期则是一种小概率推理,通常不能转换为充分条件句⑥。例如:

(23)道义:本来三天必须完成任务———只要到了三天就必须完成
      认识:本来23号可能发奖金的———只要到了23号就可能发奖金
      能力:本来500元能买下这条裙子的———只要到了500元就能买下
      意愿:本来一半的同学希望旁听———#只要到了一半的同学就希望旁听


意愿预期的力量是很微弱的,预期事件的实现概率很低。通俗地讲,就是“希望”难以成真。根据“量的累积性原则”,一般的量是从少到多累积的,因此预期量难以成真倾向于解读为量的累积没有达到预期值,也就是触发主观小量。例如:

(24)本来班上一半的同学希望来旁听会议。(听者感知调查j句)例(24)中,“希望”代表的事件是弱预期,实现概率很低,实际量倾向于解读为小于预期值“一半”的主观小量,这是大多数人的语感直觉(92%)。


弱预期触发主观小量归根到底是一种语用推理,而语用推理是可以取消的。常见的取消上述语用推理的策略有三种:

一是加标记,即在“本来、按说”句中添加表示小量的形式,根据“带标记量的主观量触发规律”,此时就会触发主观大量。例如:

(25)我本来只想跑5公里的。→主观大量(实际跑的距离大于预期)


二是加后续句,即直接在后续句中给出主观大量表达,取消“本来、按说”弱预期句的默认语用推理。例如:

(26)本来班上一半的同学希望来旁听会议,结果来了一大帮人。


三是取极值,即“本来、按说”句中的量性焦点处于该事件要求的最小量,只要该事件发生,实际量无法比这个最小量还低,也就只能触发主观大量。例如:

(27)我本来希望实验在第一次时能成功,但做到第五次才成功。


4.3 谓词前后不对称


至于强预期,实现概率相对于弱预期更高,制约其主观量触发倾向的则是第二项因素,即“预存论元/渐生论元”。“预存论元”(pre⁃existingargument)是指位于核心谓词之前的(外部)论元,它们在谓词事件开始前就已经存在,是说话人谈论事件的出发点(陈振宇2019)。由于预存论元在事件开始前就已存在,因此具有封闭性,对于量而言,就是默认停止累积。根据“量的累积性原则”,一般的量是从少到多累积的,停止累积的量就倾向于解读为已经达到上限,一旦反预期,即超出预期上限,由此得到主观大量解读。例如:

(28)宋士奎数出一百粒用花盆试验,按说三天应该出苗,可是等到七八天才出了三棵,第二次试验也不过四五棵。
(《人民日报》1966.03.30)


例(28)中,“三天”用于核心谓词前,属于预存论元,具有封闭性;在“本来、按说”句的反预期语境中,即是超出了预期的封闭上限,由此引出主观大量成分“七八天”。


“本来”后面为名词性短语,量性定语倾向于触发主观大量,也是预存论元的语用推理导致的。因为“本来+NP”结构是作话题,用于核心谓词前,NP也是预存论元。例如:

(29)前面沟沟坎坎,路似有似无,本来10分钟的路,我们用了半小时才到另一个铁塔。
(《人民日报》2011.10.07)


“渐生论元”(incrementalargument)是指位于核心谓词之后的(内部)论元,它们在谓词事件的过程中逐渐引入,其变化与事件进程成正比,在事件结束时达到最终集合(Dowty1991;Tenny1994:15;沈园2007:53)。比如“吃两碗饭”,随着“吃”的事件逐渐进行,“饭”的量也逐渐累积,当“吃”的事件结束时,“饭”的累积也达到了终点“两碗”。因为渐生论元代表了量的累积终点,如果预期中的量是渐生论元,那它就是预期达到的“目标”。根据“量的累积性原则”和“预期性的回溯原则”,反预期语境的事件已然结束,对于量的累积目标而言,反预期往往就意味着在累积结束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作为渐生论元的量倾向于触发主观小量解读。

(30)我在去年也算过这个账,留苗足够三千多棵,按说能收四百多斤,可是只收了二百二十斤。
(《人民日报》1953.04.28)


例(30)中,“四百多斤”用于核心谓词后,在“收”的事件中,钱数是逐渐累积的,所以是预期要达到的累积目标;但“按说”触发了反预期语境,说明累积量在事件结束时未达到预期目标,由此引出主观小量成分“二百二十斤”。预存论元和渐生论元的主观量触发倾向属于语用推理,可以取消。常见的取消策略也是三种:


一是加标记,从而参照“带标记量的主观量触发规律”。例如:

(31)本来几分钟才能说清楚的,他偏要在短短几秒钟内解决问题。


二是加后续句,即在后续句中给出不同于默认语用推理的主观量表达。例如:

(32)苏段长一问,原来套料刀已经成功,不仅可以节约钢料,而且本来十一分钟干一个,现在只要八分钟就行了。
(《人民日报》1956.04.20)

正是因为后续句本身就是取消语用推理的一种策略,所以本文第三节对言者产出的调查结果在倾向性上有时会弱于对听者感知的调查结果(请对比两节数据,兹不赘述)。


三是取极值,即量性焦点取该事件(前提是事件会发生)的最大量或最小量。例如:

(33)本来A能让小王满意的。(暗示实际成绩可能低于A)

总之,所谓语用导致的主观量触发规律,是指反预期触发语中的量性焦点不带有标记,没有确定的大量或小量语义,此时需要区分出强预期/弱预期,在强预期中还要区分出预存论元/渐生论元,通过语用推理,触发相应的主观量成分。所以有:

【无标记量的主观量触发规律】

Ⅰ.反预期触发语+量性焦点+弱预期→主观小量

Ⅱ.反预期触发语+量性焦点+强预期+预存论元→主观大量

Ⅲ.反预期触发语+量性焦点+强预期+渐生论元→主观小量


如果主观量触发语句中核心谓词是否定性事件,则对主观小/大量推论进行“取补集”操作,见例(10),兹不赘述。


结语

主观量意义来源于实际量与预期量的对比,但以往研究主要是关注实际量的标记手段,很少注意到预期量的不同参项对于主观量意义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主观量表达”用于当前信息,直接表达对量性成分大小的评价;“主观量触发语”用于条件或预期,间接引出后续句主观量表达,或间接暗示听话人作出主观量解读。在常规默认的非否定性事件句中,主观量触发语的基本使用规律有:

1)反预期触发语+量性焦点→主观量触发语

2)反预期触发语+量性焦点+大量标记→主观小量

3)反预期触发语+量性焦点+小量标记→主观大量

4)反预期触发语+量性焦点+弱预期→主观小量

5)反预期触发语+量性焦点+强预期+预存论元→主观大量

6)反预期触发语+量性焦点+强预期+渐生论元→主观小量


后三条无标记量的主观量触发规律是语用上的倾向性,因而具有可取消性。常见的取消策略有:加大量或小量标记、加不同意义的后续句、量性焦点取最大或最小值。此外,如果是否定性事件则会得到相反的推论,即对主观大/小量解读“取补集”而得到主观小/大量解读。


上述现象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主观量的触发规律存在强弱预期不对称和谓词前后不对称⑦;第二,无标记项代表语用的常规,而溢出常规的用法必有特殊的语法表现。对于弱预期,无标记项是触发主观小量,如果要触发主观大量,就要在条件或预期句中添加专门的小量标记;对于强预期,无标记项是谓词前的预存论元触发主观大量、谓词后的渐生论元触发主观小量,如果异于常规倾向,就要在条件或预期句中分别使用大量或小量标记。这也提示我们,所谓“语序的颠倒引起主观量大小的颠倒”(李善熙2016)可能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在于论元性质和语用规约,这再次证明修辞语用是决定语法表现的重要动力。


注释

①为什么要说“主观量触发语”而不直接用“反预期触发语”?理由有三:第一,与量有关的触发现象仅靠反预期的概念无法解释,因为反预期通常只需考虑“是/非”问题,而不考虑“超出/不足”问题。第二,主观量触发语与主观量表达有一定的平行性,都是特定形式与量性焦点结合实现主观量的功能。比如“竟然”是反预期标记,修饰量性成分有主观量意义,如“竟然有50人”。既然“反预期标记+量性焦点”可视作主观量表达(李宇明 2000:130;齐春红 2006;张耕 2022),那么“反预期触发语+量性焦点”当然也可以称为主观量触发语。第三,“主观量”与“量的反预期”相比,我们更倾向于前者。因为“主观量”的思想起源很早(马真 1981),术语也早已提出(陈小荷 1994),而且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李宇明 2000;李善熙 2003),这甚至早于“反预期”理论正式引入汉语学界的时间(吴福祥 2004);所以当我们有了比较成熟的“主观量”术语,不必再另立一套新的术语来指称同一对象。

②这里说的“否定”是指谓词事件的否定,而非量性焦点的否定,因为主观小量在本质上也是一种隐性否定(未达预期)。感谢匿名审稿专家提醒注意相关问题。

③Hohwy(2013:72)指出,欲望(意愿)从根本上讲也是预期。

④“按说”不仅基本不会直接跟一个名词性短语,而且也基本不会用于标引意愿预期。如“本来/∗按说我想吃两碗饭”,“按说”在语感上并不自然(如果一定要用,情态词宜用“应该”)。在语料库中也暂未发现这种用法,所以调查例句没有设计“按说”的意愿预期句。

⑤本调查发放问卷110份,收回有效问卷106份。106位受访者年龄范围为13—52岁,大致呈正态分布,以20—40岁人群为主(计99人),这是考虑到年龄过大或过小人群的普通话语感可能不是特别好。

⑥感谢匿名审稿专家提醒注意这一点。

⑦谓词前后不对称是一种朴素的、基于分布的描写性说法,其语义本质是“预存—渐生”论元不对称。


参考文献

陈小荷 1994 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陈振宇 2019 间接量化——语用因素导致的全称量化,《东方语言学》第十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振宇、王梦颖 2021 预期的认知模型及有关类型——兼论与“竟然”“偏偏”有关的一系列现象,《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陈振宇、姜毅宁 2023 预期语篇的复杂性及分析方法,《长江学术》第2期。

李善熙 2003 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李善熙 2016 汉语主观量表达的语序手段,载张伯江主编《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二)》,商务印书馆。

李宇明 2000《汉语量范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瑞 2020 终竟义词语的语义和功能的演变研究——以“到头(来)”等为例,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马真 1981 修饰数量词的副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齐春红 2006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沈园 2007 《句法—语义界面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吴福祥 2004 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中国语文》第3期。

岳辉、施伟伟 2017 演绎传信标记“按说”与“照说”的语义、语用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期。

张耕 2022 现代汉语主观量的表达机制及其实现条件,《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赵彧、白雪飞 2022 “原来”的反预期性质及其相关问题,《语言研究集刊》第二十九辑,上海辞书出版社。

Dowty,David 1991 Thematic proto⁃roles and argument selection. Language, 67(3):547-619.

Hohwy,Jackob 2013 The predictiveMind.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Tenny,Carol 1994 Aspectual Roles and the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Dordrecht:Kluwer.

本文刊载于《当代修辞学》2024年06期

编辑︱王苑郦

视觉︱欧阳言多

往期精彩:

书评 | 杜宝源评马睿、吴迎君《电影符号学教程》

赵毅衡|人格填充之三:视角与方位

耿韵丨风景画:从象征符号到自然秩序——浪漫主义绘画的演变轨迹

刘小波丨社会符号学视域下音乐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

冯月季|和谐律: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的理论考察、实践形态与建构路径

如果这篇论文给你带来了一点启发

请点个“在看”吧

符号与传媒
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我们将在这里为大家及时推送符号学、传媒学、叙述学等形式论最新研究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