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讲义》缘起
意义的形式理论,是我一生努力的领域,符号学是这个理论的集大成者。符号学理论很多人觉得烧脑,从本书来看,其实很简单:符号学讨论的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常见问题,全看怎么讲法。我教符号学也几乎有小半个世纪,越讲越平易简单。当然符号学不止一种讲法,有人告诉我,或许我这种讲法值得留个痕迹,于是有了这本书。
除了散篇文章之外,我讨论符号学的书籍,已经有五本:1990年的《文学符号学》,2011年的《符号学:原理与推演》;2017年的《哲学符号学》;2022年的《艺术符号学》;2023年的《符号美学与艺术产业》。那么,有何必要再写一本?难道我不知道学生最宝贵的是时间,何种学问可以不断索要学生的青春?
唯一的理由是,其他书各处理自身的特殊领域,这本书是以上各书的综合。此书原是讲课记录,经过淘洗,浓缩,精简而成。我讲授符号学,最后几次做了录音,此讲义是几种记录的改写。
如此写成的书有何好处呢?首先,明白易懂,课堂上最难做到的是保持学生眼光闪亮,注意力集中。为此,适当减少一些复杂的理论纠缠,舍弃一些细节太多的历史追溯,此书语调尽可能保存平易近人的风格。有志向深研的读者,自会根据线索补上。
其次,讲课主要就是“举例说明”,此书的讲解几乎是“从例到例”。具体的事件总是好读好懂,尤其是年轻人熟悉的当代生活例子。可惜印制不便删去了一些插图,由于时风变化,也取消了往年讲课中一些过时的热点。此外,本讲义也尽量减少加注,让书薄一些,好读一些。需要读详细讨论的人,在上述各书中很容易找到。
本讲义把我的各种有关著作与论文,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界相关讨论,都串联了起来,内容可能比较齐全。一些理论在几十年研究中逐步发展起来,现在可以集中讨论。实际上,串接一生论说,是鄙人写作本讲义的最主要动机。
这就能看出符号学在人文学科中的一个特点:它是积累性的。都说科学是积累性的,解决了问题,后人在前人发现的基础上前行,而人文学科老是回到一些人类最基本的问题,古人已经问过,现代人只是回答的更好一些。实际上不尽然如此:符号学就像欧几里得几何与非欧几何,从不同的两套公理(任意性/理据性)出发,发展出几乎完全不同的体系,而且任何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例如元语言构成,例如中项偏边),后人必须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因此,符号学(以及叙述学)都是积累性的,无怪乎被称为“文科的数学”。
我一生历事甚多,虽然一直集中精力做形式意义诸理论,但要理清自己的思想、内化而一,也非易事。半个世纪光阴倏忽而过,只恨尚有许多谜题尚无机会想通。本来许多文化问题,难有终解。
遇到此种难题,我也坦白告诉各位,诸位青年自会有智慧识破天机。时有疑惑,遽然难断,亟待讨论。我教书期间,最喜欢学生的挑战。此书名为《讲义》,实为求教问题清单,读者诸君鉴之。
本书是《叙事学讲义》的姐妹篇,互相引证之处不可免:叙述本就是带情节的符号文本。不兼攻两门学科的朋友,不一定要都读,两本讲义原就是各自独立的学科。当然有余力者,顺便读一下,肯定不无助益。
赵毅衡
202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