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艺超
书 籍 简 介
作者:云燕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
ISBN:9787569034004
1 以认知图式构建叙述文本理想认知模型
2 从认知视角重新审视叙述学基本范畴和概念
目前,在经典叙述学研究领域中,有些理论还不够深入或存在争议。《认知叙述学》引入认知理论,对叙述学当中很多范畴和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分析论证或扩展,体现了本书的创新之处。比如,在对叙述文本情节结构的讨论中,作者便通过认知图式理论分析了底本的构成元素,从可能世界角度探讨底本的边界,细化了底本与述本理论。又比如,在讨论叙述分层理论、回旋跨层等问题时,作者引入语篇研究理论中的文本世界理论,相比于叙述分层理论分类更加细致,也可以考虑到文本世界之间的跨界现象,回旋跨层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此文本之间的跨界。从文本世界理论角度审视叙述分层,更加贴近人的认知能力,既能从语用方面考察人的认知心理,也能从认知心理探讨人对文本的理解。在分析叙述文本中主体的认知策略时,作者则从认知图式的角度重新定义隐含作者。隐含作者的概念自诞生以来争议颇多,争论的焦点大多在于:隐含作者既在文本内又在文本外的矛盾、隐含作者的存在是否必要、一个叙述文本能否有多个隐含作者等等。作者通过认知图式出发,指出“隐含作者不但要同时具有文本时空和接收者时空的世界图式,而且要具有阐释社群时空能够共享的文本图式和语言图式。”,因此,隐含作者处在连接文本和接收者的重要位置,既在文内又在文外便不成矛盾,同时由于其具有重要的连接作用,隐含作者的存在也是十分必要的。但隐含作者是动态变化的,可以理解为一个类似公式的概念,解读隐含作者要参考其函数也就是认知图式的变化。而在叙述文本意义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一个文本的隐含作者也是相对稳定的,即使一个叙述文本由不同的真实作者共同完成,但接受者将文本作为一个整体理解,因此该文本就只有一个隐含作者。在聚焦问题的研究中,作者将赵毅衡“视角+方位”分类结合雅恩的窗口聚焦理论进行了进一步阐发,构建起认知叙述学的城堡聚焦模型。作者将故事世界比作一座坐落在迷雾中的城堡,故事外叙述者处于俯瞰城堡的高塔之中,人物叙述者处于城堡内,文本接收者则处于迷雾之外,通过城堡模型,作者将“视角+方位”分类重新分为八类并进行了局部调整和重新命名,促进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总之,作者将认知科学与叙述学有机结合,针对叙述学中的很多争议点进行了补充和讨论,阐明了叙述文本中认知策略的设置,为叙述学框架提供了有力的认知基础。
3 文本接收者的认知机制
除了对社会历史语境的关注,认知叙述学相比于传统经典叙述学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对文本接收者的关注,这一点也体现了目前的认知诸学科向“人的因素的回归”的趋势。人解读叙述文本不仅仅是获得意义,在解读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情绪,改变自己的认知能力,这是一个认知过程,研究叙述文本接收的认知过程也是认知叙述学的任务之一。作者首先从知觉和记忆的角度考察了叙述文本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觉是人根据已有图式产生假设并验证假设直至得出解释的过程,人们通常会先将感知对象与已知图式进行比较,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的认知方式,而文本接收者依靠一定的图式来认知文本的过程则是通过工作记忆来操作的。此外,作者还从情绪角度出发,探讨情绪对于接受者接收叙述文本的作用:正性情绪有利于接收继续阅读、观看。解读叙述文本,而复兴情绪会导致接收者厌弃文本,甚至有可能放弃解读文本,情绪还影响接收者阅读文本时的感知和解读,移情则体现了情绪与认知的结合,在不同的认知图式层面产生移情,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接收文本。
在经典叙述学中,文本与文本接收者之间的交际问题常常被忽略,认知叙述学则试图弥补这一不足。针对这一点,作者创造性地使用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对叙述文本的意义解读进行研究。根据关联理论了,叙述文本是否被解读,关键在于接收者,但叙述文本的发送者,也就是隐含作者,也可以尽力表现其交际意图来引导和帮助接收者。比如,在文本内,要在文本图式和语言图式中尽力体现交际意图,如精心设计题目或开头等,在文本外,则要注意世界图式和媒介的力量。如果想使叙述文本得到有效解读,就要在文本和接收者之间找到最佳关联。
最后,作者还讨论了叙述与元认知的关系,叙述本身就是一项认知活动,解读叙述文本的过程涉及到多种认知活动,而了解叙述的认知基础,探索接收者对叙述文本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促进我们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观者”为王的时代,作者不再神圣,叙述文本的接收者处于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要读懂叙述,就不得不探索叙述文本的认知策略和文本接收者的认知机制。除了填补学术理论上的空白,《认知叙述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认识自己。作为读者我们是怎样读书的,是怎样理解生活中那些复杂的叙述文本的,读懂“如何读懂”,是读完这本书之后可以收获的重要能力。
本文原载于符号学论坛
编辑︱易书棋
视觉 | 欧阳言多
往期精彩:
如果这篇书评给你带来了一点启发
请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