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或小团体的事业忽悠成大众的事业,是近来中国商业上的一个新动向。
这也是为什么以雷军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纷纷打造个人IP的原因。雷军估计是从中国革命成功经验中获得的灵感。据说雷军在低谷期仔细研究过毛选。
小米造车不是为自己,是为国家。支持小米的产品就是支持中国制造业。
企业家纷纷走到前台,就是为了和消费者套近乎,让他们认可自己,最好把消费者变成“家人们”。一旦有这种情感共鸣,那么消费者就认为它不只是在消费产品,他们会有一种参与某个伟大事业的感觉,接近于所有者(股东)的感觉。
传统上,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没有这种联系。消费者选择某种商品,是基于其产品质量、价格和品牌,而不大可能把自己代入到企业之中,不大会把购买消费行为和支持某家企业联系起来。
我喝可口可乐是因为可口可乐能够给我带来快感,并没有想到是要支持这家企业。我不是这家企业的股东,这家企业好坏与我无关。这是传统的消费观。新时代的商业策略不是这样。很多消费者是因为喜欢某个企业家、喜欢某个企业而喜欢消费它的产品。
是爱屋及乌。
喜欢某个明星从而购买其代言的一切产品,也是这种思维。如果这个明星同时是企业家,那么他所在企业的产品也就被其粉丝哄抢了。
雷军既是企业家也是个大明星。
美国企业家乔布斯、马斯克也是大明星,但是他们并没有有意打造完美人设去消费粉丝。
雷军的这个营销策略可能也从直播带货中获得了灵感。直播带货本质上是把粉丝对自己的关注和认可转化成购买力。它和打赏不一样,打赏是对作品的认可,而直播带货纯粹是粉丝经济。
雷军这种模式玩得好的还有哇哈哈、胖东来。娃哈哈借宗庆后去世的机会大肆造神,营造了一个完美的道德楷模;胖东来最大的IP也是创始人于东来,做企业不为赚钱,把90%利润分给员工。
这些营销共同点都是立人设,但是就是不怎么讲产品。
这种玩法的风险在哪?一旦人设崩塌,企业也就完了。反之,一家企业若靠产品说话,那么无论怎么被黑,它都有坚实的基础。
玩人设玩情怀的企业产品最好少买,因为一旦出了消费纠纷,舆论很可能一边倒站在企业一边。舆论会认为好人、爱国者办的企业怎么会有问题?大概率是消费者碰瓷或无理取闹。买这类企业的产品,出了问题得不到曝光,也容易投诉无门。
反之,买舆论不友好的企业产品,出了消费纠纷没有舆论偏爱,维权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