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复盘|年度级别宽松预期下的做多惯性
财富
财经
2024-12-16 08:21
北京
本周债市做多情绪发酵,长债利率下破1.8%的年内新低,政治局会议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长债利率快速下行尚未触发央行主动干预。往后看,短期资金压力或来自现金需求抬升和流动性监管考核,需关注做多情绪极致环境下,股市等外部因素的外溢影响冲击可能性。
▍政治局会议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长债利率突破新低。
本周利率整体下行,周一政治局会议通稿落地,货币政策基调修正为“适度宽松”,债市大幅走牛。周中资金持续偏紧,但债市不改走牛态势。周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表述上与政治局会议保持一致,债市做多情绪逐步发酵,下行斜率加大。受此影响周五长债利率直线下行,突破1.8%关键点位。
▍长债利率“失锚”,经济数据对利率扰动或有限。
2024年12月2日10Y国债利率“破2”后快速下行,央行未明确提示利率风险、政治局会议定调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是其主要原因。尽管2024年10、11月PMI均回升至荣枯线上,但长债利率对经济修复预期的边际变化表现反应钝化,我们预计下周11月经济数据公布对利率走势影响也相对有限。
▍宽货币取向再确认,“适度宽松”基调下利率定价年度级别的宽松预期。
政治局会议将货币政策基调转向“适度宽松”,债市开始price in2025年年度级别的降息降准预期。展望来看,若短期降准落地,或存利多出尽压力,但长期宽松明确下,我们预计做多热情也会逐步修复;若降准落空,适度宽松基调明确的环境下市场预计投资者不会过度担忧政策会转向。
▍紧资金难抵“抢券”热情,质押式回购成交量接近年内高点,债市杠杆热度不减。
根据Wind数据,2024年12月上旬资金持续偏紧,地方债缴款压力超1.3万亿元,央行OMO操作相对保守。尽管资金面偏紧,但未影响债市做多和加杠杆情绪,质押式回购成交量基本维持7.8万亿元附近年内高位。往后看,地方债年内2万亿元增发计划基本落地,年末主要资金压力或来自现金需求抬升和流动性监管考核,但降准预期下资金面风险可能相对可控。
▍做多惯性仍强,利差视角下短期赔率或已有限,追涨也需关注风险。
长债利率“破2”后债市几乎无明显利空,做多惯性使长债利率相继突破1.9%和1.8%关键点位。国债-逆回购利差已低于9月前低,市场做多情绪较为极致。对比今年Q2、Q3国债和逆回购利差,当前国债利率走势或已计入未来20bps的降息幅度。短期仍需关注做多情绪极致背景下股市等外部因素的冲击可能。
▍风险因素: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超预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投放超预期;信用违约事件频发等。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4年12月15日发布的《每周债市复盘20241215—年度级别宽松预期下的做多惯性》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