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据|化债落地支撑社融,改善企业现金流(2024年11月)

财富   2024-12-15 16:10   北京  

杨帆  明明  肖斐斐  玛西高娃  章立聪

  彭博  王希明  林楠  史雨洁

2024年11月社融同比增速为7.8%,与10月持平。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800亿元,同比少增5100亿元。我们认为11月金融数据主要反映了化债政策落地的影响。一方面,新增化债额度支撑政府债在去年同期高基数下同比多增1589亿元,而且化债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推动M1同比增速大幅回升2.4个百分点,企业现金流情况好转。另一方面,化解债务意味着偿还存量的城投贷款,导致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2360亿元。另外,2024年10月以来,房地产市场交易边际改善,提前还款亦有所减少,共同推动居民中长贷延续回暖,11月新增3000亿元,同比多增669亿元。往后看,我们根据今年人大授权的政府债额度计算今年12月仍有1.8万亿元政府债额度未使用,或将支撑社融增速稳中有升。


事项:央行发布2024年11月份金融信贷数据。


其中,新增信贷0.58万亿元(去年同期1.09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总额2.34万亿元(去年同期2.46万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长7.8%(上月7.8%);M2同比增长7.1%(上月7.5%)。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社融:2024年11月社融增速录得7.8%,与10月持平,人民币贷款为主要拖累项,人大批准新增化债额度支撑政府债在去年同期高基数下同比多增1589亿元。


1)信贷方面,11月社融口径下的新增人民币贷款为0.52万亿元,同比少增5897亿元,人民币贷款为最大的社融拖累项。2)政府债方面,11月政府债净融资额为1.31万亿元,今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发行的特殊再融资债,11月单月发行规模约为1.15万亿元,支撑11月政府债融资在去年同期高基数下同比多增1589亿元。去年同期高基数来自去年10月底新增1万亿国债额度并在11月开始发行,以及去年11月地方政府发行3530亿元特殊再融资债用于偿还存量债务。我们根据今年人大授权的政府债额度计算,今年12月仍有1.8万亿元规模未使用,或将支撑年底社融增速保持稳定。3)企业债方面,11月企业债融资为2428亿元,同比多增1040亿元。我们判断企业债发行较多可能与11月企业债发行利率走低有关,11月末1Y、3Y和10Y的AAA企业债较10月末累计分别下行14.8bps、21.7bps和24.1bps。4)股票方面,11月新增股票融资427亿元,同比多增68亿元,IPO和再融资继续保持较慢的节奏。5)非标方面,11月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为909亿元,同比多增707亿元。11月新增委托货款环比增加但新增信托货款环比减少,两者分别录得-182亿元和92亿元。



信贷:居民中长贷延续回暖,化债力度加大一定程度影响企业贷款。


央行口径下,2024年11月人民币贷款新增5,800亿元,同比少增5,100亿元,连续七个月同比少增。拆分来看:企业端,延续弱增长,一定程度受化债力度加大影响。11月企业短贷/中长贷/票据融资分别-100/+2,100/+1,223亿元,分别同比多减1,805/少增2,360/少增869亿元,一方面11月地方化债力度加大,部分置换银行存量贷款,另一方面四季度本就为银行信贷投放淡季。居民端,居民中长贷延续回暖。11月居民短贷/中长贷分别-370/+3,000亿元,同比分别多减964亿元/多增669亿元,其中中长贷延续两月增长回暖,随着2024年9月政治局会议释放“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信号,10月以来,房地产市场交易边际改善,提前还款亦有所减少,共同推动居民贷款修复。



存款:M1同比数据增速继续回升。


2024年11月M2同比增速7.1%,较前月下降0.4个百分点;M1同比增速延续前月的回升态势,11月读数-3.7%,较前月提升2.4个百分点;M0同比增速12.7%。今年以来针对存款利率的监管不断趋严,11月针对同业存款的监管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存款搬家”现象,M2同比增速小幅下滑。M1同比增速继续回升,我们认为主要源于政府债资金逐步开始拨付使用,财政存款向地方机关单位、企业账户转移会形成阶段性活期资金。此外,房地产市场交易数据有所回暖,居民购房需求释放,资金从居民账户转移为房地产企业的活期存款,带动M1同比数据改善。



风险因素:


逆周期政策力度或效果不及预期;企业融资需求减少;存款搬家现象强化。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4年12月14日发布的《2024年11月金融数据点评—化债落地支撑社融,改善企业现金流》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