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各地盛行景观评选,郑州也不例外。文献显示,“八景文化”源于北宋,盛于明清。“郑州八景”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当时两任郑州知州张钺编修的《郑州志》。在书的卷首刻绘了《郑州八景图》,并配以张钺手书的七言绝句各一首。当时评出的郑州八景分别是:古塔晴云、圃田春草、卦台仙境、龙岗雪霁、汴河新柳、凤台荷香、海寺晨钟、梅峰远眺。
古塔晴云位列八景之首,遗址在今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雄浑挺拔,婀娜典雅的开元寺塔建于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舍利塔,塔高52.7米,是当时郑州城内最高的建筑,比登封的嵩岳寺塔还高出11米。佛塔周围古柏参天,晴日遥望蓝天,浮云掠塔而过,“古塔晴云”因此得名。就连当时的皇帝宋真宗还曾来郑州登塔眺望。1910年,开元寺塔就被印在法国明信片上广为传播。1937年,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来郑州手绘过开元寺塔。1944年,日军轰炸郑州,将此塔炸毁。1974年,为建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将塔基和地宫彻底拆除。乾隆年间郑州知州张钺曾作诗咏赞:
擎天一柱映斜日,高造浮屠上入云。
伊孰当年藏舍利,烟岚雨后色平分。
圃田春草,遗迹在今郑州市管城区圃田镇。上古时期,郑州地区洪水泛滥,中牟和郑州之间地势地洼之处,形成了一个湖泊,这便是被大禹列为天下九泽之一的圃田泽。据史料记载,圃田泽位于在中牟县西北七里,在管城县东三里,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战国时期,魏惠王在黄河与圃田泽之间开挖鸿沟,引黄河入渠,将圃田泽变成一个巨大的滞洪区。黄河水每年裹挟着大量的泥沙沉积到圃田泽,致使其地势越来越高,一些河流被迫纷纷改道,圃田泽迅速枯萎。至明万历年间,已变成一片由若干大小陂塘组成的沼泽洼地。清乾隆年间,这里尚有水泊存在,荻苇繁茂,绿草如茵。后来,被开垦成农田,圃田春草的盛景就此消失不见。张钺诗曰:
薮泽平铺嫩带烟,偶经酥雨倍芊绵。
年年占得春风早,怀古重吟甫草篇。
卦台仙境,遗迹在今郑州市管城区圃田镇。提起圃田,就不得不提列子,“卦台”就是列子的“八卦御风台”。列子是战国时期老庄之外的道家重要代表人物,郑州圃田人。据考证,列子在公元前约 400 年前后隐居于圃田,居乡 40 年著书立说。相传,列子得道成仙后,留下了八卦御风台,八卦御风台原址在圃田村附近的刘家岗。当年,刘家岗高数丈,地形奇特,酷似八卦,列子十分喜欢,常登岗顶看景致观星象,讲经论道。后人为纪念列子,在此高台上绘制八卦图,旁边建起列子祠。那里景色秀美,云雾缭绕,风吹树响,颇有几分道骨仙气,后人称之为卦台仙境。1007年,宋真宗来此拜谒列子祠,加封列子为冲虚至德真人。今圃田建有八卦御风台、列子祠等景点。张钺诗曰:
辞粟遗荣善自全,冷然一语寄真诠。
西游也在人世间,赢得千秋强号仙。
龙岗雪霁,遗迹在今郑州西郊华山路与淮河路附近。相传,很久以前,天上两龙争斗,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最终,二龙因触犯天条,白龙被贬到唐河县山涧的一水潭内,当地人称之为白龙潭。青龙则被贬到郑州西郊的高岗之上,从此,这里就被称为卧龙岗。卧龙岗呈南北走向,岗峦起伏,沟壑纵横,曲折回旋,势如卧龙。古时,卧龙岗周边少有人烟,但风光秀丽,冬日大雪时,更是冰凝雪积,银蝶纷飞。雪后初晴,站在郑州古城西门楼上举目远眺,卧龙岗犹如一条雪龙飞舞在天地间,动人心魄,故称龙岗雪霁。如今,卧龙岗村经过城中村改造后,村民已全部搬入卧龙岗小区,村庄原貌已不可见。张钺诗曰:
六出飞花一夜翻,朝来玉蟒卧微暾。
琼瑶满眼丰年瑞,尤爱空明画里村。
汴河新柳,遗迹位于郑州北四环惠济桥村附近。清康熙《郑州志》载:汴河今名贾鲁河,又名小黄河。汴河前身就是楚汉相争的鸿沟,战国时期(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征上万民夫,在黄河与圃田泽之间开挖了一条人工运河。隋炀帝大业元年,从荥阳汜水镇引黄河水经由此运河直通淮河,这就是大运河中段的通济渠。魏晋后,开封以上河段被称为汴河。元代工部尚书贾鲁因治河有功,为了纪念他,将汴河改为贾鲁河。从隋朝开始,因隋炀帝酷爱柳树,甚至把自己的姓也赐给了柳树,改称“杨柳”,后来,就在汴河两岸遍植柳树。暮春时节,柳条低垂,叠翠成行,风吹柳絮,升腾若烟。张钺诗曰:
一鞭青不断,爱尔碧参差。
驿路则三月,征帆佛几枝。
晴添光幂春,露珠眼迷离。
往事随空畔,空名贾鲁垂。
凤台荷香,遗迹在今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圃田镇凤凰台村。很久以前,黄河泛滥,有一家四口乘木排漂流至此,看到不远处有一高高的土台,上面卧着一对凤凰,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就把木排停到这里。大水退后,他们就把此处称为“凤凰台”,并在此繁衍生息。这里原有一片风光秀美的湖泊,古称仆射陂。夏天,荷花盛开,香风袭人,登上凤凰台,居高远眺,湖光山色尽如眼底。每到荷花盛开的季节,十里荷塘就变成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胜景。湖上泛舟、登台赏荷是当时郑州的一大盛事。近代,此地先被改造为农田,后则完全湮没于城市之中。张钺诗曰:
台荒不见凤来翔,路转回塘得小凉。
十里熏风三尺水,红云擎出翠云乡。
海寺晨钟的海滩寺不在今天的海滩街上,而在黄河路北、丰乐路、寺坡村南的这片区域。相传,很久以前,滔滔黄河泛滥至此,到处都是泥沙淤积,情景宛如海滩。河水褪去,沙堆的西边出现一块顽石,石头上栖息着一对身上泛着金光的凤凰。自从有了金凤凰,这里的荒地也变得越来越肥沃,无家可归的难民在这里安家落户,形成新的村庄,村民们认为是神鸟保佑他们过上了好日子。于是,大家集资,在顽石露出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寺院,名曰海滩寺,村庄也因此被叫做寺坡村。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海滩寺巍峨壮观,香火旺盛。大殿前门楼内古钟高悬,每日清晨便会鸣钟,钟声洪亮,声闻十里,这就当时著名的郑州八景之一海寺晨钟。1927年,冯玉祥驻扎河南时,将海滩寺拆除,海寺晨钟也就成为了历史。张钺诗曰:
明灭残星漏已沉,数声清响振祗林。
邯郸丰枕擎回梦,输与枯禅定慧深。
梅峰远眺,遗迹在今郑州西南三十多里的梅山。梅山虽说是山,但海拔不足300米,山上遍种梅树。相传,王母娘娘云游至此,看到漫山遍野梅花盛开,香飘十里,于是,便称此山为梅山。民国五年《郑县志》记载:此山乃一郡之望,为郑州近郊登高的最佳景点。清乾隆年间郑州知州张钺路过梅山,被阵阵香气吸引,登高望远,只见花团锦簇,各色梅花竞相开放,兴之所至赋诗一首:
远近群瞻卓笔欣,无心出岫忽升腾。
鸽王离怖梵天近,五色蒸霞绕上层。
“八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郑州古八景”较完美地诠释了明清时期郑州的城市文化、审美取向和地理格局,是对郑州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的精彩提炼。
民国五年(1916)编撰的《郑县志》中,收录了光绪年间郑州学正朱炎昭关于“郑州八景”的七言律诗八首。此时,距张钺创作郑州八景诗已过去 200 年了,而诗中的描述与张钺诗咏的“八景”还基本相同。后来,由于战争、自然或是人为等因素,郑州古八景至今已难觅其踪。所幸,跟八景相关的传说故事、风景绘画和文字记载以及古人的诗词歌赋全都保存了下来。今天的我们若想再睹昔日的盛况,只能在这些古画中寻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