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市紫荆山路与东大街交汇处,有一条小路叫"塔湾路‘’。这里无塔无水,怎么叫塔湾呢?其实,这里以前不仅有塔,还有寺。这个寺就是开元寺,塔就是开元寺塔。
开元寺建于唐代,据《嘉靖郑州志》记载,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佛道并重,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敕天下诸郡,各建开元、龙兴二寺,国祭在龙兴寺行礼,千秋节在开元寺祝寿。可见,郑州开元寺是遵照唐玄宗的敕令建起来的。此时的开元寺内尚无开元寺塔,寺院建塔,起源于印度,是佛教徒为安葬佛祖释迦牟尼舍利而建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就有了兴寺必建塔的习惯。
开元寺塔的确凿建筑年代,为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最后一年,即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建成后的塔以寺命名为开元寺塔。开元寺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舍利砖塔,塔高52.7米,是当时郑州城内最高的建筑,比登封的嵩岳寺塔还高出11米。综合各种文献记载:开元寺塔后失塔尖降为十一层,底层外径18米,壁厚5米,内径8米,砖灰结构。第一层较高,东西南北正面各开有券门,上施腰檐,以上各层均为叠涩跳出。塔内有棚板、木梯,可盘旋至塔顶,三层以上各层开八面轩窗,白天可瞰美景风光,入夜则眺灯火通明。晴日遥望蓝天,浮云掠塔而过,历史上素有“古塔晴云”之称,附近一带也因开元寺塔的存在而被称为塔湾。
1007年,宋真宗赵恒在巩义拜谒皇陵后返回开封,途中驻跸郑州,听说了郑州的开元寺塔,便兴致勃勃地率领文武百官前往观瞻。初见开元寺塔,真宗惊诧于塔的高度,及至登上塔顶,远远望去,四周古柏参天,景色优美,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得,真宗龙心大悦,随行的书法家杨维也慨然为之书碑,这也成为当时郑州的一桩盛事。
到了明代,开元寺曾经荒废,时郑州诗人冯振在《郑州怀古》中写道:“管叔城经几百秋,乘闲登览不胜愁。开元寺废无僧住,广济桥荒少客游。”直到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寺僧明福才重建开元寺,随后各代也多有维修,但因郑州地区战乱不断,寺院屡建屡毁,最终,寺还是先于塔毁掉了。及至清末,就只剩一座荒芜的大殿陪伴着开元寺塔。
明清两代,各地盛行景观评选,郑州也不例外地评出八景。雄浑挺拔,婀娜典雅的开元寺塔以“古塔晴云”赫然名列八景的第一。《乾隆郑州志》的卷首还记录了两任郑州知州张钺《咏古塔晴云》的诗作:“远近群瞻卓笔形,无心出岫忽升腾。鸽王离怖梵天近,五色蒸霞绕上层。”“擎天一柱映斜日,高造浮屠上入云。伊孰当年藏舍利,烟岚雨后色平分。”
清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进攻郑州,与清兵在此激战,后太平军退至塔内坚守,清兵数日不克,放火烧塔,使塔内设施毁于一旦。同治年间,郑州开元寺塔曾有过一次重修。
20世纪初,交会于郑州的卢汉铁路(京广铁路的前身)、汴洛铁路(陇海铁路的前身)开始修筑,一批欧洲人参与其中。总工程师卜尼威和他的同事爱勒思喜爱摄影,他们在工作之余拍下了大量沿途风光,这些照片后来收入1920年出版的《陇海线中州风景》中。在这部由外国人拍摄和出版的中国第一部摄影风光画册中,郑州开元寺塔赫然在列。1910年,这张照片就被法国印制成明信片广为传播。
20世纪20年代,日本人常盘大定、关野贞拍摄的开元寺塔,收入在1925年出版的《支那佛教史迹》,塔的旁边是经幢。
这个经幢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因刻有道教经典而得名。该经幢于唐会昌六年(846年)正月十五日刻立,初立何处不详,后立于郑州开元寺。经幢为青灰石质,八棱柱状,高一点六米,面宽二十二点五厘米,底座及顶盖已失。从第一面起至第七面止,各面上部分别刻“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等字样。经文楷书,太原王维度刻字,除少部分残毁外,大都清晰可辨。第八面为刻立日期。佛教石刻经典始于北魏,而道教石刻经典则始自唐代,故此经幢无比珍贵,并于1963年6月20日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34年出版的《中华景象》图集,也保存了弥足珍贵的开元寺塔影像资料。照片中,绿树映衬下的开元寺塔巍然矗立,周围民居悠然,一派古风。
1937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率领中国著名古建研究保护机构“营造法社”的多位专家来到郑州,并亲手绘制了开元寺塔。开元寺塔就这样被大师定格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收录进《梁思成建筑画》一书。
在抗日战争中,开元寺塔更是屡遭磨难。1938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军轰炸郑州,古塔目标太大,被炸毁了西半部分,剩下的东半部分岌岌可危。1944年春,日军再次进犯郑州,塔被日军飞机彻底炸塌,在塔内躲避战火的30多位百姓也同时罹难,自此,开元寺塔悲壮倒下,仅存塔基和地宫。可以这样说,郑州开元寺塔不仅是珍贵的古建筑,同时,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一处日军屠杀我同胞的遗址,它见证了日军侵华的累累罪行!
1947年,国民政府以东大街开元寺为址,建立了河南省立郑州医院。解放后,这座医院更名为“郑州国际和平医院”,后又改名为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1974年,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增建门诊楼,其选址正好是开元寺塔塔基和地宫所在位置。因此,文物工作者开始清理塔基并对地宫里面的文物进行发掘,出土了经幢、武士、力士、塔基、石棺等石刻文物和佛骨舍利等等,这批珍贵文物现都存放在郑州市博物馆。随后,开元寺塔的塔基和地宫被彻底拆除。从此,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开元寺及开元寺塔,在老郑州人的心目中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印象了。
地宫中出土的佛祖讲经像最为精美。释迦牟尼佛身着汉式通肩袈裟,端坐于莲花台,颔首微笑,仪态端庄大度。迦叶、阿难两大弟子侍立左右。迦叶眉头紧锁,坚忍持重;阿难面容圆润,神情恭顺。整座造像神态优美,表情丰富,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据史料记载,开元寺在北宋时期最为兴盛,至明清衰落。地宫中还出土了宋代的金刚力士像和护法天王像。这几件天王造像头戴华冠,身着铠甲,庄严雄伟的仪态中尽显威严。这组石刻刀笔流畅精妙,雕刻工艺精湛,尽显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值得一提的是,在石刻之上,工匠们使用了彩绘贴金以增添了其艺术感染力,使得金刚力士和天王像部分地方至今仍金色灿然。开元寺地宫出土的这批石刻彰显了宋代造像之美,为研究宋代雕刻和彩绘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
地宫中出土的石棺雕刻精美,工艺精湛。棺身两侧以高浮雕手法呈现了佛教故事“十大弟子举哀图”,表现出佛祖涅槃时,众弟子哀恸悲戚的生动场景。他们或仰天捶胸,或掩面悲泣,或相拥痛哭,或昏厥在地,神态各异,极具表现力。石棺下的须弥座上,雕有吹拉弹唱的十一个伎乐人物,有的弹琴,有的击钹,有的吹笙,有的拨琵琶,有的奏箜篌、有的吹排箫……石棺下层棺座四角雕有负棺力士,弓腰负重,奋力托举。棺座四面还雕有瑞兽,或奔扑向前,或回首张望,或昂首怒吼,动态十足,活泼可爱。
当年,开元寺塔地宫出土的石雕轰动一时,万众瞩目。2010年,国家文物交流中心和河南省文物局应日本有关方面邀请,组织文物赴日展出,日本方面点名邀列开元寺石雕展出。由于这批石雕属国宝级文物,通常不能出国展出,中方婉言拒绝,但日方再三恳请,中方考虑再三,报请有关方面批准,最终放行了两个金刚力士、两个天王雕像出行,石棺仍深藏馆中。2017年,浙江省博物馆举办隋唐五代佛教文物展,再次点名邀约开元寺石雕,至此,开元寺塔地宫中的石雕才第一次完整出展,在西子湖畔引起轰动。
古塔承载了城市的文明和信仰,开元寺塔跨越千年,饱经沧桑,见证了郑州城市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它最终倒下并彻底消失,这意味着郑州永远失去了一处珍贵的,最能代表其厚重历史的地标性建筑。
梁实秋先生说过,旧的事物之所以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们的回忆。如今,开元寺塔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回忆中了。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只有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才能让中华文明的火种世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