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负图寺位于洛阳孟津会盟镇雷河村,南依邙山,北临黄河,山门峻拔,气势巍峨。始建于晋穆帝永和四年(348),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也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发现地,还是中华易学的发源地,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寺院门前有一座桥,古老的图河穿桥而过。图河发源于邙山,在孟津雷河村一带汇入黄河,寺内古碑“图河故道”指的就是这里。孟津当地世代相传,龙马就是在图河与黄河交汇处出现的。
相传,上古时期,伏羲率领部落在黄河一带过着茹毛饮血,时序不辨,阴阳不分,结绳记事的生活。一天,一匹身高八尺五寸,长着龙头马身的神兽,从图河上踏波而来,兴风作浪,祸害百姓。伏羲见状,义无返顾地纵身下河与之搏斗,经七天七夜的较量,最终降服了龙马。后发现龙马背上的鬃毛形成的旋涡非常奇特,55个排列有序的漩涡像一幅暗藏玄机神秘图案,这就是“河图”。于是,伏羲就根据龙马背上的漩纹,仰观天象,俯察法地,悟出大道,画出了先天八卦符。
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巨型龙马雕像,龙马四蹄腾空,披波斩浪,龙头高昂,声嘶怒吼,气壮河山。《汉书》上说,这匹龙马乃天地间的灵兽,龙麟马身,长着翅膀,踏浪而行。中国人常讲的龙马精神就来源于此。
山门两侧分立“图河故道”“龙马负图处”巨碑两通。
东西两侧各建14米高的钟楼和鼓楼。钟鼓楼兴起于汉代,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
伏羲在这里创立了先天八卦,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8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然后,又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
龙马负图寺占地45亩,东西宽120米,南北长246米,前后三进院落。一进山门,有钟鼓楼;二进主殿为伏羲殿;三进主殿为三皇殿。寺内另有殿宇百间,布局规整,错落有致。
二进的伏羲大殿为明代成化年间的建筑,距今已有500多年了,红墙绿瓦,古朴庄严。殿内的伏羲圣像目光睿智,高大威严,不愧为中国最早的创世之神。
相传,伏羲为燧人氏之子,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史记》中称伏牺,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他生于甘肃天水;画卦于洛阳孟津;定都、归葬在周口淮阳。天水、孟津、淮阳是伏羲一生最重要的三个时期,孟津则是他事业成功的关键之地。如今,天水有规模宏大的伏羲庙、淮阳有“天下第一陵”——太昊陵、而孟津则有香火不绝的龙马负图寺。
大殿右侧塑有3米高的龙马像,红丝环绕,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和祝福。大殿左侧立有众多碑刻,其中,有雍正年间河南知府张翰写的《至日谒羲皇庙》、有《爱莲说》作者周敦熙留下的《夏禹王像》、有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的《周文王像》、宋代理学大师程颐的《周元公像》、朱熹的《河图赞》、邵雍的《乾坤吟》、王铎的《龙马记》、邓锡礼的《图马出河处》等。另外,寺院内现存"图河故道""古河图""一画开天""渊源"等碑刻,字迹苍劲,刀法古拙,皆是稀世珍品。
伏羲圣像背后是女娲像。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缔造了人类。同时,女娲还是补天救世和抟土造人的女神,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因此,他俩不仅是人类始祖,也是人类文明的创立者。
伏羲殿左侧是文王殿。当年,周文王姬昌被商纣王囚禁在安阳羑里城的7年间,将伏羲创立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之后,又进一步将其推演成六十四卦,并分别写了卦辞,再经孔子等后世的演绎和阐释,才有了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
伏羲殿右侧是孔子殿。孔子晚年对《周易》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进行深入研究。他常将《周易》带在身边,甚至因为频繁翻阅而使连接竹简的牛皮绳多次断裂,这就是著名的“韦编三绝”。他还为《周易》作了十篇传文,称为《十翼》。他将儒家思想融入到对《周易》的理解中,为其赋予了新的解读,对后世影响深远。
接下来,进入第三进院落三皇殿,三皇殿为重檐庑殿顶结构的高台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殿高21米,宽30米,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金碧辉煌,气势恢弘。
殿内三皇,伏羲居中,炎黄二帝分列左右,三人皆为中华民族始祖,华夏文明的肇造者。炎黄二帝的主要功绩是统一了中原地区,而伏羲的贡献则是开启了传承至今的中华文明。
伏羲不仅创立八卦,还教人结网罟、养牺牲,促进了原始畜牧业的发展。制嫁娶,正婚姻,使人类由原始群婚杂居向夫妻家庭制度转移;作历度,定节气,总结了人们对自然的最初认识,形成了四季八节的中国历法基石;制琴瑟,作乐曲,使中国礼乐之邦文明初现;尝百药,制九针,开创了中华医药研究和针灸之先河。
伏羲引导先民摆脱了茹毛饮血、巢穴群居、鸿蒙未启的原始状态,跨入了文明社会阶段,有“开天明道”之功,奠定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根基,被尊为“人祖”“人皇”“羲皇”,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
在三皇殿东侧立有一块巨石,石上刻着“佛图澄驻锡处”。佛图澄是西域人,晋怀帝永嘉四年(310)来到洛阳孟津弘扬佛法,创建了这座负图寺。明嘉靖年间《新建伏羲庙记》中记载:伏羲庙建于晋永和四年(348)。清嘉庆年间《孟津县志》载:“浮图澄,西域人,晋怀帝永嘉中来洛,能以神咒役使鬼物,石勒恭敬事之。常寓孟津,创寺曰浮图。至唐高宗麟德四年改曰负图寺。”至于修建者,则又说:“僧名澄者于寺前建伏羲庙三楹,梁武帝因以龙马寺名之,俱遗碑可考。”说明佛图澄是最早建负图寺的人。这座负图寺先后叫过浮图寺、羲皇庙、河图寺、龙马寺、兴国寺等等。
这样说来,龙马负图寺应该是一座佛寺与伏羲庙并存的寺庙,但寺中并没有见到供奉释伽牟尼的大殿和佛教元素的殿堂。由此可见,现在的龙马负图寺其实就是一座伏羲庙,是为感念"人文始祖"伏羲的功绩,在图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祀场所。
龙马负图寺传承千年,香火鼎盛,远近驰名。来此拜谒的多为达官显贵和文人雅士。清河南府尹张翰有诗云:“性癖耽奇古,重游河水隈。行过负图里,接近读书台。七月初阳发,先天一画开。归时夸父老,亲见伏羲来。”民国二十一年(1932)元月四日,蒋介石偕宋美龄来到孟津游览龙马负图寺,并题“河图洛书”四字。
龙马献出“河图”,使伏羲演成八卦,汇成《周易》;那么“洛书”又是什么呢?相传,大禹治水时,洛阳西边洛宁县的洛河中浮出神龟,神龟的背上长有纹、圈、点的图案,自列成组,这就是"洛书"。大禹对"洛书"进行阐释,即《尚书·洪范》篇。大禹依此治水成功,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洛书”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是中华民族的根源文化,它印证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是中华文明的第一座高峰和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