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亭汉墓,位于郑州市新密绥水河南岸打虎亭村西。上世纪60年代,密县(今新密市)打虎亭村搞养猪场,建猪圈挖土的时候,挖出了这座古墓,因在打虎亭村被发现,于是就命名为打虎亭汉墓。
关于村名的来历,据文献记载,与清乾隆皇帝有关。乾隆皇帝巡游嵩洛时路过此地,并在这里围猎,居然还弯弓射死了一只猛虎,后人为纪念此事,修了一座亭子,取名“御射亭”,老百姓称之为“打虎亭”,村名也以此确定下来。
打虎亭汉墓是由一大一小两墓组成,西边略大的是石刻墓,东边稍小的是壁画墓。两墓东西并列,相距约30米,且都有长而宽的斜坡墓道,墓室建筑形式和结构也基本相同,规模宏大。该墓也被认定为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东汉墓葬。
由于东汉时期盗墓严重,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因此,打虎亭汉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一直是众说纷纭。不过大多数倾向郦道元在《水经注·绥水》中的表述:打虎亭汉墓主人是东汉弘农郡太守河南密县人张伯雅。东边的壁画墓可能是张伯雅的夫人。河南考古第一人安金槐先生也认为,打虎亭汉墓的主人应该是弘农太守张伯雅夫妇。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这是“大常侍”侯渊的墓。查汉代的历史,新密有建造这种规格陵墓的能力,而且有明确记载的惟有侯氏家族。《后汉书》有 《侯霸传》,《资治通鉴》亦有记载。侯氏在两汉封侯进爵的就有安国君侯公、明统侯侯辅、大常侍侯渊、大司徒侯霸、於陵侯侯昱、侯建、侯昌等前后历八代,可以说是新密汉代历史上的显赫之家。因此,推测“大常侍”侯渊可能才是打虎亭汉墓真正的主人。
后又有专家通过其建筑规模和壁画内容认定,这可能是一座汉代的藩王或帝王陵墓。关于两座墓的年代,根据画像的题材和雕刻技法,以及壁画的内容和雕刻部分隶书文字看,都具有东汉晚期特征,距今已有1800多年了。
打虎亭汉墓的石刻墓是主墓,特别庞大,从地面上看,墓高15米,周长约330米。墓室采用巨大的石块和大青砖砌拱券而成,由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祭台、和东南北3个耳室组成,总长25.16米,宽17.8米,中室高4.88米。
1959年发掘时,整个墓门都用大青砖堵着。墓门后的甬道尽头是两扇高约2米厚重的石门,两墓共有石门十二对,系整块石板打磨平整光滑,正背面均雕刻有精美图案。
石门中央刻高浮雕辅首衔环,四边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图,周边饰以云气纹和卷草纹做花边装饰,上面还刻有鹿、獐、兔、熊、虎、牛、蛇、象等各种动物,以及麒麟、羽人骑獐、老人乘驼、仙人乘鹤、力士训牛等各种图案。整座石门遍布纹饰,构图繁杂精美,雕刻技艺高超。
中室为祭台,祭台就是举行祭祀仪式和陈设物品的地方。
后室为停放主人棺椁的地方。
南耳室又称厩室,也就是车马室,厩室墙上绘制车马和人物。
东耳室又叫庖厨室。绘制着与烹饪相关内容。
这幅画像石比较清晰地呈现出人们制作豆腐的场面。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有关豆腐的记载。这样一来,就把豆腐的发明时间提前了近800年。
注意看,他们手里拿的是烤串,是不是已经感受到烤肉时的烟熏火燎了。
东耳室的《庖厨图》描绘了厨师的烹饪过程,其中有杀鸡宰鸭,杀牛宰猪,负薪烧火,汲水酿酒,煮肉烹鱼等画像,每个动作都刻画的栩栩如生。这些都给后世的研究带来很多乐趣,毕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石刻墓内各室从四周墙面一直到穹顶,密密麻麻,全都是整室雕刻,由此可见,其工程之大,花费之巨难以想象。
出了石刻墓,我们又来到东边的壁画墓,地面上的壁画墓高7.5米,底边周长也是330米,沿台阶进入,墓门将近三米高,上方是拱形石雕顶。整个墓室深入地下六七米左右,长近20米,宽18米多,中室顶高6.7米。
东边的壁画墓规模略小,也是由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祭台和东南北三个耳室组成。甬道及前室刻有《迎宾图》,甬道、南耳室两壁刻有《车马图》,南壁刻有《收租图》,耳室刻有《庖厨图》。
壁画多集中在中室。主要是模拟墓主人生前的庄园生活,有收租、坐厨、迎宾、宴饮、舞乐和百戏、相扑、车马出行、侍女图等。除后室外,其余各室也都画有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壁画。
中室北壁上绘有《宴饮百戏图》,绘制主人宴饮作乐,观看百戏的场面。画中仆人、佣人、厨人等前护后拥,极尽奢华。壁画中,光是两厢入座的女贵妇客人就有40多位,由此可见,墓主人应该是地位较高的官宦之家且拥有尊贵的身份。
相扑图,为日本现代相扑运动找到源头。
那时人们的娱乐活动——杂耍。
中室的南壁上绘有大型的《车马出行图》,反映出墓主人出行狩猎的宏大场面。
升仙图。古人崇尚迷信,幻想死后升天成仙,和天界各路神仙共处一界,还要将生前的奢华生活带入仙界,继续享乐。
四位侍女图。
打虎亭汉墓壁画主要描绘的就是墓主人的现实生活和死后臆想成仙的场景,壁画内容将汉代人的衣食住行都囊括其中,如人物穿戴、家畜饲养、地主收租、食品加工、庖厨烹饪以及宴饮宾客等等,充分反映了达官贵族奢华的生活状态,以及幻想死后依然能在地下享受荣华富贵。
汉代人有着“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也就是说,人死后,其墓葬形制会依照其生前的居住环境来布置,还会制作一批生活用品作为陪葬,比如陶房、陶灶、陶鸡、陶狗等等。墙上的壁画也反映了死者生前的生活状态。
据专家考证,壁画是用朱砂、朱膘、石绿、石黄、黑墨等天然矿物质为颜料,采用平涂着色的绘画手法绘制而成,虽已距今1800多年,色彩依然艳丽如初,在我国美术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
墓内壁画图案纷繁瑰丽,展示了汉代文化艺术气息,绘画风格独具特色,装饰手法自然娴熟,表现了古代画工们精湛的绘画技艺。
打虎亭汉墓作为东汉厚葬鼎盛时期的杰作,西墓雕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图案,东墓绘制了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画,内容涵盖东汉时期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罗万象,应接不暇。将汉代人真实的生活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使观者犹如身临其境,也为研究东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民风民俗留下重要线索,堪称中华汉代雕刻、绘画艺术的博物馆。
打虎亭汉墓建筑规模之宏大,题材内容之丰富,雕刻工艺之精湛,绘画技法之高超,艺术价值之珍贵绝无仅有。为研究中国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历史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被誉为“中华东汉第一墓”。
打虎亭汉墓前的石像生。
1988年1月13日,打虎亭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