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有这样一座古代县衙,里面的监狱从隋代一直使用到2003年,使用年限长达1400多年,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奇迹,因此,又有"中华第一衙"之称,这就是位于新密市的密县县衙。
密县之名,始于春秋,形成于战国,定制于秦。县衙是封建社会的基层行政机构。"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有县就有县官,有县官就有衙署。汉代称县衙为"县署",唐宋至清末称"衙门",民国"衙门"改称政府。
密县县衙始建于隋代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官署衙门。古县衙座落在原密县县城之中心,北依开阳、青屏两山,南纳溱水、洧水两河,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10米,面积4万余平方米。整座县衙庭院庞大,房舍林立,气势恢宏。
县衙门口两边建有申明亭和旌善亭。申明亭和旌善亭都是古代民间调解机构的一种。告状之前会先到这里来调解,调解不成,再向官府起诉。旌善亭内立一红色木牍,主要表彰当地的好人好事,孝子贤孙,以寓劝善;申明亭内立一黑色木牍,主要公布当地的坏人坏事,不孝子孙,以寓惩恶。
密县县衙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一门四柱的灰瓦单檐硬山式建筑,古朴、威严。大门两侧的巨型门墩为隋朝建衙时所立,高约70厘米,边角至今已磨损近6厘米,十分罕见。县衙正门东侧置“喊冤鼓”,古人告状时就在这里击鼓鸣冤。
历史上,中原地区的建筑大都屡经兴废,密县县衙也不例外,或毁于战火,或圮于水患。明洪武三年,知县冯万金在原址重建,后又毁于战火。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衷鲲化重修的。整座县衙座北朝南,左文右武,前堂后宅。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五进院落,中轴线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卷棚、大堂(牧爱堂)、二堂(三鉴堂)、三堂、大仙楼、后花园以及东西两侧副线上的房舍,形成东、中、西三路,前后九层共309间房舍的庞大建筑群,基本保持了古时官署衙门的原有格局形制。
进入大门,甬道两侧建有长方形莲池。莲池是密县县衙最特殊的建筑,也是已知的中原地区唯一建有莲池的县衙。莲池又有"廉耻"之意,时刻提醒为官者要做“廉”洁的清官。莲池两侧共有8个房间,为八班衙役的办公场所。莲池中间为砖石结构单孔桥与大门和仪门相通。
仪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是古县衙的第一道礼仪之门,上级官员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仪门东为生门,西为死门,中为仪门。平时由生门入内 ;若有新官上任,上级巡视,迎接贵宾,重大节庆,才会打开中门;死门则为死囚犯的专用通道。
过了仪门就看见戒石坊,上书“公生明”三字,“公生明”是宋太祖赵匡胤首倡,告诫为官者要保持公正廉明,细察事情的真相。戒石坊北面刻有黄庭坚书写的16字:尔俸尔䘵,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戒石坊两边各有三房共计六房,六房是根据古代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而设,东西分设礼房、户房、吏房、工房、刑房和兵房,掌管着全县各类行政事务。
正堂是县衙中轴线上的一座主体建筑,是知县公开审理案犯、举行重大庆典及发布政令的地方。密县正堂堂号为“牧爱堂”,古时州官称“牧”,县官称“宰”,即是爱民之意。
密县县衙是全国唯一一个受过皇封的县衙。第一任知县卓茂受皇封为“褒德侯”,因此,县衙大门东侧建有双龙纪念碑;另外,密县县衙在隋、唐时期为密州,属州府衙门,管辖范围较大,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因此,大堂前才能建宽约4米的卷棚。
“卷棚”源于古代庙宇的拜殿,是高级别衙署在建筑形式上的体现。一般县级衙署为七品,大堂前是不准建“卷棚”的,而密县县衙的官员均为正五品,行政地位较高。卷棚与大堂的房檐之间留有缝隙,下雨时形成雨帘,寓意为官者要清正廉洁。
正堂内的原告跪石和被告跪石。
二堂前设有“宅门”,宅门两侧是门子房,是衙役值班的地方。入宅门等于进入县令的内宅,必须由门子通报后方能进入,这就是今天所说的“走门子”“走后门”的由来。宅门里有道隔扇门,正对着二堂,称屏门。屏门平时不开,只有新官到任或迎接高官时才打开。
二堂堂号为“三鉴堂”,主要是审理不公开的重大案件,同时,这里也是知县退堂休息的地方。“三鉴”取自唐太宗的“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提醒为官者应时刻以他人为鉴,正视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堂前对联中说到的“四知”,就是人们常说的天知、地知、我知、你知。告知为官者,对贪赃枉法不要抱侥幸心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三堂是县衙的第四进院落,是知县办公议政和接待上级官员的地方,同时也有一些涉及机密、隐私不宜公开的案件在三堂审理。
三堂院东西厢房是二位师爷办公的地方,一位是钱粮师爷,一位是刑名师爷。他们是知县的重要幕僚。师爷没有品级,不吃皇粮,他们由知县聘任或者从家乡带来。历史上出自绍兴的师爷最多,有“无绍不成衙”之说。
大仙楼是县衙的第五进院落,为两层的小瓦楼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县衙的重要资料、贵重物品大都存放于此。年终封印时,印鉴也存放在这里。楼内供奉的是由狐狸化形的“守印大仙”,神通广大,威镇群妖。建此楼有祈求印信安全,官运亨通之意。
大仙楼后是占地约8000平方米的后花园,内有假山、池塘、回廊、亭榭等设施,是县官及其家眷休闲赏玩的地方。
三堂两侧有跨院,为东、西花厅,是知县日常办公的地方。
三堂西为西内书房,是知县眷属居住生活的地方,平时外人是不能随意出入的。西内书房展示的是县官和家眷的读书、生活场景。
内宅多种植石榴树,寓意多子多福。
退思堂是县官退堂后反躬自省的地方。
县衙内的萧何祠。萧何为西汉开国丞相,他出身胥吏,受历代胥吏崇拜,被称为“衙神”,县衙多设祠纪念。
县衙就是一个小社会,里面居然还有戏楼,这县官的小日子也太舒服了。
衙内庭院。
密县县衙还是全国唯一一个建有地道的县衙。地道是当时应对战乱危机时的逃生通道,县衙内有多个地道出入口,地道经修复,目前对外开放的有500多米。原有地道出入口直通县城内外,目前还未修复开放。
密县县衙的监狱位于大堂西南,俗称“南监”,四周为5米多高的围墙,内设狱神庙、刑讯室、禁卒房及各类牢房。
狱神庙供奉的是上古四圣(尧、舜、禹、皋陶)中的“中国司法始祖”皋陶。
监狱起源于夏代,皋陶是第一个刑官,他制定刑律,发明囚、牢,迄今已有4000多年了,所以后人称皋陶为监狱的祖师爷。旧时监狱内设狱神庙,每月初一、十五或狱内发生重大事情,犯人和狱吏都要到此举行活动,祈求狱神保佑。
监狱分外监、内监、女监三部分。外监在东院,是羁押、拘留犯人的地方,女监是关押女犯的地方,牢房又分为死牢、普牢和女牢。
监狱内还设有地牢。密县县衙监狱的使用一直从隋代沿用至2003年搬迁新址,历时1400多年,是目前已知沿用时间最长的监狱,在中国乃至国际司法史上都创造了一个奇迹!
密县古县衙从隋朝至民国末年,共有194位县官在此任职,其中,清官38名,庸官155名,贪官1名。从这里也能看出,绝大部分的官员都是懈政,怠政,明哲保身的;真正以天下为己任,为百姓谋福利的官员少之又少;而遗臭万年的贪官也只出了一个。
密县县衙现存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实属罕见。而仪门前的莲池更是密县县衙所独有,大堂前的卷棚也难得一见。
密县县衙是我见过的占地面积最大,房屋最多,品阶最高,最令人震憾的县衙。整座建筑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前堂后宅,结构严谨,形制规范,集中体现了古时官衙庄重、肃穆的威严气势。2006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密县古县衙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凭公权掌管国政、管理国家的人,古称之“官”,现称“公务员”,为官一任,警钟长鸣。县衙内的警钟、廉池文化以及衙内的楹联,处处提醒为官者要做公正无私、自省自警、勤政爱民的好官,这种廉洁奉公的公仆意识和廉政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清廉,是古时对清官廉吏的赞誉。从古至今,不少为官者,慎终如始,留下清官之名,传百世之芳;但也不乏背弃初衷,成为贪官的人,遗千古骂名。
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倡廉之声更是阵阵聩耳,树典型,惩贪腐,颁戒令,立制度,重治本,兼治标,反腐倡廉内涵不断丰富,防惩腐败机制逐年完善。《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再次向全体公务员敲响廉政警钟,也深刻揭示了,对于为官者,清廉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