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京襄城遗址位于荥阳市东南10公里处的京襄城村,它是春秋时期郑国最早的都城。说起荥阳京襄城遗址,也不得不提郑国的历史。公元前806年,郑桓公被封于郑地(今陕西华县附近),国号郑,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封国。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继位,幽王贪婪腐败,峰火戏诸侯,引得诸侯不满,周王室日渐衰微,犬戎等外族虎视眈眈。郑乃小国,一旦遭遇不测,恐有亡国之忧。此时,人间清醒的郑桓公请教太史伯,开始为郑国谋划出路。他先是把家人、奴隶和钱粮一并运送到内地荥阳(古称京襄城),再以此为中心谋求发展,这就是著名的“桓公寄孥”。
公元前771年,犬戎之乱时,郑桓公为保护周王室而战死骊山,桓公之子掘突被郑国人推举为新国君,是为郑武公。武公即位后联合秦晋卫三国击败了犬戎,又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阳,同时也把京襄城作为郑国东迁后的国都进行营建。郑武公高举“尊王”与“爱民”两面大旗,大力发展经济,并先后灭了郐、东虢以及其他八个附庸国,势力发展到今天的洛阳附近。
后来,为了维护东周王室的尊严和利益,郑武公主动让出制邑(今荥阳西北虎牢关附近)以西的大片土地,着力向今河南荥阳的东南方向发展。公元前765年,将郑国都城由京襄城迁到“溱洧”一带,为区别陕西的老郑国,遂命名为新郑。
京襄城作为郑国的都城大约有5-6年的时间。到战国初期,郑韩两国交兵,国都新郑被韩国攻破,韩国把都城从(阳翟)禹州迁到了新郑。郑国不得不把都城迁回京襄城,一直持续到公元前375年,郑为韩所灭。所以说,京襄城既是郑国东迁的初都,也是郑国最后的末都。
郑国从郑桓公立国到最后郑康公灭国,共传了24王,432年。
京襄城是怎么得名的呢?大部分的解释是,郑恒公最初在此定都时叫京城。公元前636年,周王室发生“叔带之乱”,周襄王出洛阳避难,郑文公迎周天子暂居此城,后亦名襄城,后世合京、襄二字称为“京襄城”。
整个京襄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775米,东西宽1425米,占地近3平方公里。在城址的东侧和南侧原来有京河环绕,也就是之前的护城河,现已干涸;城墙西侧和北侧也有壕沟保留,北侧壕沟深十余米,西侧壕沟则大部分已淤积。
目前,京襄城的古城墙还有多段保留至今,地面上遗存的古城墙约1000余米,高3至9米不等,城墙外就是深约十余米的护城河。其中,北城墙东段、东城墙大部、西城墙南段均有保留,南城墙因紧邻京河,城墙遗迹很难寻找,但大体沿京河走向东西布局。其中,尤以东南城角最为高大雄伟,而东北城角保留的最为完整。
城墙上的夯土痕迹非常明显,每层夯土厚约10cm,木棍孔及夯层也十分清晰。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年代,城墙都是采用这种分层分段也就是版筑法的夯筑工艺完成的,因此结实厚重。这些城墙历经2700多年的风雨洗礼,至今还能屹立于地表之上,不禁令人怀古思今,感慨万千。1986年11月被列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来这里考察的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王育成把这段城墙称为"天下第一墙"。
京襄城村中间有一个古老的寺庙叫洪福寺,建在那条南北贯通的深涧之上,洪福寺内有一通清乾隆年间(1761年)立下的石碑,碑文中有“(此涧)名阴司涧,古今相传有来历,不及黄泉无相见,郑伯克段即此地。”的文字。
公元前761年,郑武公娶申国国君之女武姜为夫人。根据《郑伯克段于鄢》的记载,郑武公去世后,太子寤生即位,是为郑庄公。郑庄公的母亲武姜由于生郑庄公时难产而受到惊吓,因此,不喜欢郑庄公,而喜欢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多次要求郑武公立段为世子,但因周朝礼制有“立长不立庶”的规矩,郑武公仍立寤生为世子。庄公即位后,其母武姜请将共叔段封于制邑(今荥阳西北虎牢关附近),但因制邑地势险峻且又是与东周王室交界的地方,郑庄公没有同意。武姜又请封于京(即京襄城),郑庄公答应了武姜的请求。
共叔段到封地后,被称之为“京城大叔”(“大”通“太”),开始不断扩张封地,修葺城墙,囤聚粮食,厉兵秣马。郑国大臣祭仲向庄公谏言:京城规模宏大,不符合礼制,劝庄公早日铲除共叔段以绝后患。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您就等着看吧”。很快,共叔段就准备发动叛乱突袭国都新郑,而武姜则计划作为内应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推翻庄公。但郑庄公早已探明共叔段的叛乱计划,并主动出击京城,很快平定了叛乱,共叔段兵败逃往共国。
叛乱过后,郑庄公对母亲武姜的行为很是气愤,把武姜从都城新郑驱逐到颖(今临颖),并发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多年后,郑国大夫颍考叔想化解他们母子的恩怨,于是,在和郑庄公一起用餐时,故意把肉留下不吃。庄公感到非常奇怪,颍考叔说:“我母亲只吃过平民百姓的饭,还没吃过君主赐的肉羹,我想带一些回去,让她尝尝。”庄公说:“你还有老娘可以孝敬,我却没有。” 并向颍考叔表示,很后悔当初对母亲说出那样的话。颍考叔答道:“这有什么难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在地道中相见,谁还敢说您违背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很快让人挖成了一个地道,并在那里见面。母子二人见面后抱头痛哭,从此言归于好。这就是著名的“掘地见母,黄泉相见”的故事。
作为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庄公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精权谋、善外交的政治家。其过人的政治才能,也是他在春秋初期列国纷争中能称霸中原的重要原因。郑庄公一生功业辉煌,在位期间,分别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以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攻伐陈、许、息等国,抵御燕国和北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就连当时的大国——齐国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使得郑国在春秋早期空前强盛,史称春秋小霸。
郑国的辉煌从京襄城开始,最终,也在京襄城落幕!巍峨的古城墙诉说着郑国昔日的辉煌,蔓蔓荒草见证了曾经强大的京襄城就此陨落,从此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