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论到讲讲豫菜了,前面介绍了这么多的菜系,其实我最想介绍的还是我们的河南菜,也就是豫菜。说实话,讲到第十一个菜系,才轮到豫菜,豫菜着实委曲大了。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饮食文化更是渊源流长。有“烹饪鼻祖”和“中华厨祖”之称的伊尹就出生于河南洛阳,伊尹是商朝初年著名的丞相、政治家,中原菜系的创始人。伊尹曾负鼎俎为商汤烹饪美食,以烹调、五味为喻,分析天下大势与治国之道。“治大国若烹小鲜,爆炒犹如攻城池,慢炖好比治家邦”“伊尹事汤”“割烹要汤”“调和鼎鼐”“负鼎抱俎”等跟伊尹有关的历史典故也流传至今。
豫菜在历史上是中国烹饪的主体,发祥于夏代,在商、周两代形成制度,经汉、唐的发展于北宋时期渐趋完备。新中国成立后,豫菜经过进一步发展、演变,最终成为带有中国烹饪基本特点并以地域冠名的一个体系。
2014年春节,央视在新闻频道系列节目介绍说“豫菜是中国八大菜系的母亲”。引发巨大热议,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豫菜既然是八大菜系之母,为什么在传统的四大菜系或八大菜系中并没有一席之地。其实,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八大菜系’的说法,这个提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果,跟中华文明没有关系,也跟传统文化更扯不上边。
河南饮食文化始于禹夏,兴于商周,盛于北宋,发展于明清。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首都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这些移民又带来各自的地方特色美食,使得开封的饮食变得多元化,这也是一次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大融合,为后世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北宋时期的饮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笔重要财富,它以其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菜品和别具一格、博采众长的烹饪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信息,从而影响着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方向。
河南饮食文化对全国,尤其是江浙一带产生过重大影响。西晋末年,中原士族大批南迁,对开发江南起了很大作用。北宋灭亡后,汴京众多人员迁往临安(今杭州),其中就有大批厨师。今天的浙江菜和大量的南方菜都深受豫菜影响,就连杭州的不少小吃,也是传承开封小吃而来,可以说,豫菜在历史上影响广泛,地位极高,因此,豫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母的说法实至名归。
悠久的烹饪历史,丰富的饮食文化也导致河南名厨、大厨数量居全国之首,并诞生了“中国厨师之乡”——新乡长垣县。据记载,在明朝的时候,长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厨师行业或在外学习厨艺。历史上,慈禧太后的面点师、光绪皇帝的御厨、宣统皇帝的御厨、黎元洪的厨师以及张学良、冯玉祥、阎锡山、李鸿章、袁世凯、杜月笙等人的专厨也都是河南长垣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偏爱长垣厨师,国宝级烹饪大师候瑞轩便是长垣人。
豫菜一直秉承着中国烹饪的基本传统——中与和。“中”是指豫菜居东西南北之中,不偏甜、不偏咸、不偏辣、不偏酸。“和”是指口味上融东西南北为一体,在甜咸酸辣之间求得一种平衡。豫菜坚持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的基本传统,突出和谐,适中。平和适口,不刺激是其显著特点。“中”与“和”为中原烹饪文化之本,为中华文明之本。
广博的地域风物造就了豫菜丰富多样的口感和风味。豫东以开封为代表,口味居中,恪守传统、扒制类菜肴最为典型;豫西以洛阳为代表,水席是典型风味,口味稍偏酸;豫南以信阳为代表,炖菜较为典型,口味稍偏辣;豫北以新乡、安阳为代表,善用土特产,口味偏重。
豫菜特色是中扒(扒菜)、西水(水席)、南锅(锅鸡、锅鱼)、北面(面食、馅饭)。就烹饪技术来说,豫菜的特色是选料严谨、刀工精细、讲究制汤、质味适中。而豫菜的烹调方法也有50余种,扒、烧、炸、熘、爆、炒、炝等各有特色。
其中,扒菜更为独到,素有“扒菜不勾芡,汤汁自来黏”的美称。另外,豫菜爆菜时多用武火,热锅凉油,操作迅速,质地脆嫩,汁色乳白。
红烧黄河大鲤鱼是豫菜中的经典名菜,曾多次上过国宴,新中国建国之初的开国第一宴就有这道菜。
牡丹燕菜是洛阳独具风格的风味菜,这道菜历史悠久。1961年,周恩来总理访问洛阳后正式定名为牡丹燕菜,是一道具有豫西地方特色的佳肴,历来被列为“洛阳水席”的首菜。
今天的豫菜不失传统,尤长创新,四方选料,独特涨发,精工细作,极擅用汤,调和五味,程度适中。不论干鲜老嫩,煎炒烹炸以一味领色、香、形、器,以一和而悦八方食客。因此,豫菜不惊艳,不浮躁,更不以华丽逞一时,而以醇厚平和传续千年。
豫菜的十大名菜:红烧黄河大鲤鱼、鲤鱼焙面、煎扒青鱼头尾、炸紫酥肉、牡丹燕菜、扒广肚、汴京烤鸭、炸八块、清汤鲍鱼、葱扒羊肉。
河南十大面点:开封灌汤包子、蒸饺、双麻火烧、鸡蛋灌饼、韭头菜盒、烫面角、酸浆面条、开花馍、水煎包、萝卜丝饼。
河南十大风味名吃:烩面、高炉烧饼、壮馍、油旋、胡辣汤、羊肉汤、牛肉汤、博望锅盔、羊双肠、炒凉粉。
河南五大名羹汤:酸辣乌鱼蛋汤、肚丝汤、烩三袋、生氽丸子汤、酸辣木樨汤。
河南五大卤味:开封桶子鸡、道口烧鸡、五香牛肉、五香羊蹄、熏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