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布衣,却有帝王之才,从1906年只身东渡日本,到1926年任总司令誓师北伐,再到1928年成为位高权重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他仅用了22年的时间。其从政生涯横跨民国多个重要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就是民国总统蒋介石。
浙江奉化溪口镇地处四明山麓,东靠武岭,南临剡溪,北靠雪窦山,山水环绕,风景秀丽,这里就是蒋介石的祖居和出生之地。剡溪自古就是文人墨客非常喜爱的居游之地,李白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溪口镇上除蒋介石父子的遗迹故居外,还散落着大量清末民初的商号和民居,青砖黛瓦,翘角飞檐,民国风格极其浓郁,因此被称作“民国第一镇”。
清光绪十二年(1887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公历10月31日),溪口玉泰盐铺少老板蒋肇聪的媳妇王采玉产下一男婴,他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民国总统蒋介石。蒋介石乳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成年后以中正自称,而外界多称其字介石。
蒋介石父蒋肇聪1895年病殁,时年,蒋介石才9岁,后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接触到反清思想。1906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再度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并加入同盟会,1910年冬毕业,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18年3月,蒋介石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半年后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闽。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介石去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取得孙中山的信任和器重。
蒋介石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于民国政坛,在孙中山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长达半个世纪,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及军事人物。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总裁、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省台北士林官邸逝世,享年88岁。他临终留下遗言:棺材不落土,要等到将来有一天葬到大陆去。
1949年,解放奉化时,毛主席特意下令,解放军不得破坏位于溪口镇的蒋家祠堂和旧居,所以,溪口镇的蒋氏故居至今保存完好。蒋氏故居系群体建筑,包括玉泰盐铺、丰镐房、蒋氏祠堂、小洋房、乐亭(旧名文昌阁)、武陵学校、摩诃殿和武山庙等建筑。
玉泰盐铺位于溪口中街篾匠弄口,是蒋介石祖父蒋斯千1871年开设的,这里也是蒋介石的出生之地。后由蒋介石父亲蒋肇聪继承,蒋肇聪去世后兄弟分家,盐铺归蒋介石的胞兄蒋介卿经营。1919年,蒋介卿外出谋事,盐铺关闭。现有楼房三间,平房三间,以及厨房、厕所等附属建筑,占地约716平方米。
蒋介石出生后,盐铺曾两次失火。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玉泰盐铺受白蚁蛀蚀,再次拆造,现存建筑为蒋介石在1948年改建。大门为石砌框架,门额上书“清庐”二字,大门西侧界墙刻着蒋介石题写的“玉泰盐铺原址”六个大字,署名“中正”,刻石立于大门墙基。
丰镐房是蒋氏祖居,位于溪口中街,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850平方米,大小房间49间,房子格局为前厅后堂,两厢四廊,楼轩相接,廊庑回环,属于江南旧式世家府第建筑。原有大门、素居、报本堂、独立小楼为清代建筑,其余都系蒋介石在1929年扩建。
旧时溪口人为祖房立名,特别讲究,且力求古雅。蒋介石父辈三兄弟,其祖房分别名为夏房、商房和周房。蒋父行三,是谓周房,推及西周两位帝王的都城丰邑和镐京,各取第一字定为房名,故而,分给蒋介石的祖房名为“丰镐房”。
报本堂内供奉蒋介石曾祖以下四代神位牌,堂内有蒋介石亲书“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的对联;门上“寓理帅气”的匾额是蒋介石为其长子蒋经国40生辰而题。“报本堂”三字系国民党元老、书法家吴敬恒于1948年所题。
东西厢房分别为宋美龄与毛福梅的住房,根据两人不同习惯,分别布置西式家具和中式家具。但宋美龄为避免见到毛福梅时的尴尬,并未在此居住过。
1937年4月,蒋经国与蒋方良在丰镐房补办婚礼。
父亲去世后,蒋介石孤儿寡母曾在此渡过一段艰难岁月。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时念余九岁丧父,余之一生,可说自九岁起无一日不在孤苦伶仃孤寡无援之中过活。”所以,丰镐房对于蒋介石来说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这里不但有他童年凄苦的回忆,也有母亲充满温情的庇护。
周顺房为清中晚期建筑,紧邻蒋家的丰镐房。房主周云生是蒋介石儿时同龄的小伙伴,后蒋介石扩建丰镐房时曾想买下周家的房子,但周云生不同意,蒋介石也就没有强买。该房坐北朝南,前后二进,占地295平方米,首进三开间为店铺,后进三间为住房。大门设在店铺东首第一间,额书:周顺房,现为周家后人居住。
溪口镇蒋氏祠堂。这里是蒋姓后人进行祭祖、庆典、嫁娶、出丧等宗族活动的传统场所,其中供奉着蒋家自元末蒋士杰始祖迁居溪口后的历代祖宗神位。祠堂门口牌楼上的横匾“忠孝传家”四字为蒋介石亲笔所书。
摩诃殿是蒋家的私庵,因蒋氏祖宗摩诃太公是个佛徒,所以这个私庵称为“摩诃殿”,里面供奉着蒋家祖宗。1931年,由蒋经国母毛福梅出资重建,作为她与蒋家女眷拜佛诵经的佛殿。
摩诃太公蒋宗霸是五代后梁时人,笃信佛教,拜奉化岳林寺布袋和尚契此为师,自称“摩诃居士”,溪口人尊称他为“摩诃太公”,晚年在宁波东乡小盘山创办了弥陀寺,死后葬于寺旁,筑有塔墓,蒋介石曾多次前往祭扫。
坐东朝西的摩诃殿,黄墙青瓦,卵石铺地,1989年修复。大殿内正面塑着蒋宗霸的立像,两边墙上悬挂着摩诃殿史迹及蒋介石祭祖扫墓的照片。东边的一幢平房内,陈列着毛福梅与蒋氏父子的生活照片。
左起蒋介石发妻毛福梅、蒋介石之母王采玉、蒋介石,王采玉怀中小孩是幼年的蒋经国。
摩诃殿的东侧空地,是毛福梅的墓地。毛福梅是奉化岩头村人,生于1882年,1901年与蒋介石结婚,1910年农历3月18日生下了蒋经国,1939年12月12日,遭遇日军轰炸溪口,罹难于丰镐房后门。1946年冬,在蒋经国的操办下,毛氏正式下葬于此。
文昌阁初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因阁内供奉首奎星,故又名“奎阁”,有“奎阁凌霄”之称,是清代溪口十景之一。1924年清明,蒋介石回乡扫墓,见其破败不堪,出资请他的哥哥蒋介卿拆除重建。次年,完工后建成了一座飞檐翘角的两层楼阁式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蒋介石把它取名为“乐亭”,并作《武岭乐亭记》描述其美景。
1927年12月,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后每到溪口,常在此小住,这里就成了他们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文昌阁一楼为会客室,二楼是蒋介石、宋美龄的卧室和起居室,窗外就是风光旖旎的剡溪。
西安事变后的1937年1月13日,张学良将军被送到溪口软禁,最先的落脚点就是文昌阁,住了10天后才移送到雪窦山。1939年12月12日,日军轰炸溪口,把文昌阁夷为平地。1987年,政府拨款,依原样重建。
出了文昌阁就来到一处叫小洋房的蒋家故居。小洋房建于1930年,为三间二层的西式建筑楼房,前临剡溪,后依武山,环境清幽, 建筑面积310平方米。由于结构小巧,所用建筑材料水泥被称为“洋灰”,因而得名“小洋房”。
1937年4月,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国,蒋介石把他安排在此居住。蒋经国在这里一边补习中文,研读曾国藩家书、王阳明全集和“国文遗教”等著述,一边撰写《旅俄报告》。蒋经国在日记里称其为“涵斋”,略带调侃地把它比喻为“修练身心、增加涵养的书斋”。楼上东面是卧室,西面是书房,中间是会客厅。小洋房还曾住过蒋介石的外籍军事顾问端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等。
1939年,蒋经国闻听母亲被炸身亡后急从江西赶回奔丧,悲愤中挥泪写下“以血洗血”四个大字,并刻碑立于小洋房门前,表达誓报杀母之仇的决心。
武岭门是进入溪口镇的必经之路,因建在武山的山脊上而得名。1929年之前,武岭门址为一小庵堂,蒋介石的母亲笃信佛教,常到这里念经拜佛。1930年,被蒋介石改建为三间两层的武关式城门建筑。门额两面都镌“武岭”题字,正面为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所写。
背面“武岭”二字为蒋介石亲笔手书。武岭门内,只见三里长街与蜿蜒剡溪相依相伴,宛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武陵”景象。
武山庙始建年代无考,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集资重修。清朝末年,蒋介石的父亲当上"庙首",他采取办学、收租、建立商摊等做法,积蓄大笔款额扩建了武山庙。
到了民国初年,武山庙办起了"武山小学",成为当时溪口最像样的学堂。不久,蒋介石出资对武山庙再次修整、扩大,并请来上好的雕刻工匠对庙里的菩萨重新雕塑,亲自开光。学校设施更加完善,不少大家子弟都到这个小学读书,蒋介石的大儿子蒋经国也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
走过武岭城门,就来到了武岭学校,也就是现在的武岭中学。1929年,蒋介石为完成母亲遗愿,耗资20万银元为家乡创办了这所学校,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4000平方米。蒋介石自兼校长,宋美龄、蒋经国、蒋纬国、陈果夫、张明镐等为校董。
武岭学校的大礼堂,中西合璧,气势雄伟。大礼堂二楼兼作高级官员招待所,一楼大厅曾作为蒋家寿庆、演戏、礼拜的场所。
1947年清明节,蒋介石带领一大家子从南京乘火车出发,回溪口祭祖扫墓。与蒋介石同行的除了宋美龄之外,还有蒋经国、蒋方良夫妇,以及孙辈蒋孝文、蒋孝武、蒋孝章。
随着我军三大战役的开始,国民党的军事力量逐步土崩瓦解。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不得不宣布下野。第二天,他就回到了溪口镇。令蒋介石没想到的是,这次回乡居然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
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溪口镇蒋氏故居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0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涉台文物。2017年12月2日,蒋氏故居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一座溪口镇,半部民国史。辛亥革命后,蒋介石追随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并担任校长,为中国军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骨干。1926年,任国民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后,先后率军两次北伐取得了胜利,结束了中国军阀混战的局面,完成了中国名义上的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坚定地站在反法西斯阵营,整合国内资源,集中优势兵力,顶住了日本侵华,守住了民族底线。在开罗,蒋介石和罗斯福、丘吉尔谈笑风生,并借此废除了多个不平等条约,还让中国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9年,两岸分治,各界对蒋介石的历史评价始终摆脱不掉"丢掉中国的人"。但蒋介石是唯一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曾执掌大权的政治领袖,终其一生,不断参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政治事件,其时间之长近代少有人能及。
前国家主席胡锦涛曾说过:抗战八年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分别承担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共同构成了对敌斗争的态势。胡锦涛的这段话是以前中共中央领导人从来没有这样讲过的,历史最终还了蒋介石一个公正。
蒋介石戎马一生,南北驱驰,为革命、为理想至死不悔,但因其早年对爱国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有过残酷的迫害,导致社会各界对他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美国《华盛顿邮报》对蒋介石的评价:蒋非但不是无能,反而是有远见,训练有素而且精明的策略家。他精准预测了许多政治事件,其所在高度更是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家难以超越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近代史专家杨天石评价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史上,蒋介石是一个十分重要又十分复杂的人物,既有大功又有大过。
周恩来总理对他的评价一针见血:蒋介石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拙劣的战术家,只有毛泽东才能对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