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精神突围——我教《梦游天姥吟留别》

文摘   2024-09-14 08:01   陕西  

知人论世,了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写作背景。我们就会知道,李白一直渴望布衣而卿相,所以他周游各地,结交权贵,期望能够实现 “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高吟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入朝做了供奉翰林。时年42岁,此时的李白,满心以为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但玄宗沉溺声色,宦官权臣当道,一身傲骨的李白终以 “赐金放还” 的名义被排挤出朝廷,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心情非常苦闷。在被迫离开长安的第二年,李白准备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作此诗以明心迹。

这首诗借梦抒怀,梦游仙境,却也很好的继承了魏晋所开创的“游仙诗”传统。所谓游仙诗,是指以游历仙境为题材的诗,以东晋郭璞的《游仙诗》为代表。游仙诗的构成因素,一般课概括为:“游仙之动机”“游仙之过程”“仙境之描述”“游仙之愿望”“游仙之否定”。其结构可以简化为“出发—历程—回归”。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无论从构成要素,还是结构特征,都符合游仙诗的要求。

首先李白游仙的动机,就是政治失意,对现实不满。游仙的过程,在诗中就表现为:月夜飞渡➝著屐登山➝夜游险境➝洞天仙境,这四个过程。仙境的描述,则是金碧辉煌,亭台楼阁,仙人份至,无比盛大快乐的场景。游仙的愿望,李白虽没有明说,却也可以猜想,就是与仙人偕游,或者变化成仙。游仙之否定,则在于游仙的愿望没有实现,就梦醒惊起。而整首诗的结构,同样可以简化为:“出发—历程—回归”的过程。只不过,李白的梦游属于游仙诗中的“神游”,他神游仙境,却美梦难成,留下嗟叹。梦醒之后,还要留别山东诸公,去亲自访名山,实现他“形游”仙境的愿望。

可以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不光有神游仙境的历程,还有形游仙境的愿望,表现出了对仙境极度的渴望与追寻。台湾学者李丰楙在《忧与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学》一文中说:忧与游就是游仙文学的永恒主题。文士的游仙跟道教不同,文士是因为忧而游于虚幻世界,一般文士也只能够借由游仙来暂解我忧。朱光潜先生也认为,所谓的对隐士和神仙的追求,实际上都是对世间的不满。而李白对仙境追求得越热烈,表现出的是对现实的不满程度。

北大教授葛晓音在《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中说,《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奇特就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才在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笔者认为,李白的梦中既有现实遗憾,也有人生愿望。

从月夜飞渡,一直到“丘恋崩催”的过程,就能映射出他在长安三年的仕途起伏过程,最后被“赐金放还”犹如山崩地裂,让李白感觉无望,世间的仕途道路似乎已经走不通了。既然此路不通,李白梦中又出现了另一个世界为他“訇然中开”,那就是仙境,以此来超脱世俗,也借此消除现实遗憾的忧虑。因此,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李白对仙境的想象和描写,才会如此的光明灿烂、缤纷热闹、神奇梦幻、壮丽非凡,自由浪漫的仙人济济一堂,和谐融洽,这让李白惊叹艳羡,陷入了极度兴奋和愉悦当中。也因此,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梦中仙境是诗人政治失意后的另一种人生追求,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最后诗人将对现实的厌恶,归结到了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既点明了当时政治存在的问题,更表现出了诗人藐视权贵的傲骨。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对这句的点评说:“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屈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然而,李白还说“须行即骑访名山”,说明他对现实还没有完全绝望,还有到“立刻去访名山”的时候,对仕途依然还抱有一丝丝的希望。

    总之,我们把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放在游仙诗的传统中来解读,可以穿透“梦游”和“仙境”的外表,从他的神游和形游当中,看出李白的思想纠葛与人生追求,领悟出他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


杏坛涛声
交流语文教学经验,分享读书写作体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