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属于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教学时需要知人论世,特别是要能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南渡之后,在经历国破家亡的遭遇之后,作为一位内心丰富而又敏感的女性,她内心究竟能有几多愁呢?我们就来细读这首词。
丈夫赵明诚去世,或许是李清照内心永远的伤痛。深情仍在,生死相隔。二十八载,皆成空忆。昔日山盟亦随人去。任红尘相遇,相许白头,终抵不过这荒诞结局。浮生散场,盛宴不再,脆弱如她,如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
又是一年秋天。举目处,皆萧索凄寒,好不疹人。天色昏暝,阴霾不散,白霜入定。守着一生的痴妄,词人李清照画地为牢。眼前光景,身之所境,却正是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山河破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似在一夜之间,她又重回斑驳。夜深人静,女子的凄凄心事,闻者动容。然而此时的哀愁,早已不是少女时代肤浅的闺阁惆怅,生逢乱世,她知道,再也不会与赵明诚拥得好梦,直捣晨昏。短短十四字,清楚地交代词人所处的环境、所持的心境。
自古以来,有众多学者对此用法称赞不绝,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明代吴承恩亦有欣赏之意:“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其不事雕琢,精思巧构,增强了遣词的感染力,轻易将读者引入词人的世界,令人幽咽凄楚,肠断心碎。后人多有效仿,如元代乔梦符作《天净沙》云:“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凉凉暮秋,乍暖还寒,正是最难将息。似是噩梦一场,几个轮回,相聚又分离。而她不愿相信,只是这次,“上穷碧落下黄泉”,她无论如何,都再寻不得那一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她的赵明诚,果真再一次扔下自己,就这么狠心地去了。留她凄凄惨惨、悲悲切切,于这苦海人间独自挣扎。没有了家园,没有了温暖,要她如何支撑下去?
酒,一杯接一杯,可是啊,饮再多的酒,也无法驱除她的相思之寒。半梦半醒之间,犹记当年盛秋,满山层林尽染,他亦远在天边。熬不住浓烈的相思,她写了这样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那时,她亦没有等到他鸿雁传情,但至少,他活着,而满地的残花。
斯人已去,空想白头。剩下的光阴,李清照该如何度过?“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里的“黑”字,别有妙趣。张端义说:“‘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虽平白通俗,却是点透人心,诉尽离伤。况且,“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她原本就为相思所扰,夜无眠,却在这时,又听到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像是离人眼中的泪珠,滴在心头。
爱,生如许,却凋谢至极。唯独她,平添白发,残损年华。红绡帐内,任红被再翻浪,亦只剩下永远的孤清。想到此生缘分已尽,她深深地惆怅,只有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啊,此情此景,又怎是一个“愁”字能概括得了?偏偏此字,又是全词的中心,直到这一刻,整首词欲表达的情思才算掀到了高潮。前之种种,却都是铺垫。淡酒、晚风、北雁、黄花、梧桐、细雨,都是为一个“愁”字。
总之,此词将内心旋律与外部自然界的变化联系起来,在情景交融之中,渲泄内心的痛楚。风急、雁来,憔悴黄花,窗前独自,本已牵动了词人无限愁绪,而黄昏细雨,又兼雨敲梧桐的恼人声响,这雨,不仅打落了片片桐叶,也滴穿了孤苦无依的词人的心。在无以解脱的苦闷中,逼出了结尾的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词任情挥洒,自有道逸之气。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扶头酒醒、窗前独自、梧桐细雨、残秋黄昏,在一幅幅天然的悲凄画面中,无一字一句不是在抒发着愁情;无一事一物不是在渲泄着愁绪;以反诘语作结,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创造之余地。
读完此词,或许我们每个人在心中都会反问一句:问卿能有几多愁?
先关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