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文人“英雄梦”——我教《念奴娇.赤壁怀古》

文摘   2024-09-27 08:00   陕西  

记得傅雷先生在《贝多芬传》中曾说:“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而经历“乌台诗案”打击后的苏轼,来到黄州就是来经受劫难磨炼的。在失意的痛苦当中,他没有麻痹自己,而是一步步超越苦难,完成他生命的最终突围。《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他实现精神突围的起点,也更能表现出一个失意文人的英雄梦。

在今天的长江、汉水流域,共有五处叫作“赤壁”的地方,三国时“赤壁大战”的旧址,一般认为在今湖北嘉鱼县境内,而苏轼所游的赤壁,是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两者并非一地。这一点,苏轼本人似乎也是明白的,所以词里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当地人向苏轼指点“那个地方就是周瑜破曹之处”,他只是采用了当地人的说法而已。不过我们若是相信他叙述的这个情形曾经真实发生。那么写这首词的时候,可能是苏轼第一次来到此地。

苏轼生活于北宋,当时还有西夏与辽国与其对峙,很像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式。因此,北宋人对三国历史好像特别有研究兴趣。苏轼对三国史的研究在当时还有些名气,后来王安石也曾建议他重写三国史。不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并不在历史教训上展开,它是由凭吊古战场的雄伟景象,而进入对创造壮举的英雄的缅怀。

“周郎”和“公瑾”都指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者周瑜,史载其担任建威中郎将时,才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小乔”是乔玄的幼女,周瑜的妻子,她嫁给周瑜其实在赤壁之战之前十年,词中说“初嫁”,是为了突出周瑜少年英才、风流倜傥的形象。赤壁大战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此年的周瑜三十四岁,相关的人物,还有三十七岁的鲁肃、二十七岁的孙权、二十八岁的诸葛亮,被他们一起打败的是五十四岁的曹操。这确实是一代年轻英才战胜了长辈,改变天下局势的战例。苏轼所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而在“豪杰”中又着力突出胜利者年轻潇洒的形象,应该说非常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一战例的特点。这个特点令他感动,心潮起伏,由衷地追慕那些少年英姿。

与此相比,苏轼不能不想到现在年近半百的自己。“乌台诗案”之后,除了早生的华发外,成就了什么呢?知道人生如梦而已罢。面对这壮丽的江山,缅怀这令人激动的历史往事,不免思绪纷飞,故国神游,觉而自笑多情。虽是一片无奈,但这无奈的多情之中,仍有未尝泯灭的志气在。因为,只有志气不凡的人,才会对过去了的不凡的历史如此多情。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谁笑我多情呢?谁叫我多情呢?这一切只是因为苏轼心中的英雄梦从来都不曾老去。因为有梦,所以他才会在密州出猎的时候吟出“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才会吟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人生如梦,仅仅是苏轼在慨叹,慨叹自己功业无成吗?这里还有苏轼渴望抓住英雄的手,去像周郎一样建功立业,赢得生前身后名。千年后,苏轼自诩是周郎的知己,苏轼的英雄梦,那滚滚江水懂得,那曾照着他容颜的明月懂得。因为这里的江水明月,都是苏轼的知己。千年前的苏轼是一个痴人,痴于文,痴于家,痴于国,苏轼在用这首震烁千骨的豪放词诉说着自己的“英雄梦”。

既然做不了英雄,还可以做歌颂英雄的诗人。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或“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或“聪明秀出,胆力过人”。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教学中,我特意强调了苏轼那种“英雄梦”的可贵,让学生懂得即使现实不如意,也不能轻言放弃自己的梦想,要崇敬英雄,要学会做英雄的样子。

东风吹醒英雄梦,笑对青山万重天。罗曼罗兰说,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因为生命的诗意,需要几分英雄气概,特别是在这个日渐庸俗功利的当下社会。我们的语文课,要学会培养和保存学生身上的英雄气概,不能到最后“消尽天下英雄气”,那就不只是语文的悲哀,而是正个当下教育得悲哀了。


杏坛涛声
交流语文教学经验,分享读书写作体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