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设计分享

文摘   2024-11-06 08:00   陕西  

【教学目标】

1.从概念、判断、逻辑规律等层面,了解、认识逻辑谬误的主要类型。

2.运用形式逻辑相关知识,判断表达和交流中的逻辑谬误,分析成因。

3.在阅读和表达活动中训练语言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从概念、判断、逻辑规律等层面,了解、认识逻辑谬误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

运用形式逻辑相关知识,判断表达和交流中的逻辑谬误,分析成因。

【教学环节】      

 

一、课堂导入

1、柏拉图曾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给他找来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鸡,拿到柏拉图面前嘲讽他说:“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呀。”

柏拉图的定义之所以显得可笑,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不是人的根本属性,虽然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柏拉图把“人”的外延扩大了,一些不属于人的事物都能归入其中,这才让学生抓住了把柄。可见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建立一个概念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

2、下列话语中的“逻辑”是指什么?

生物界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逻辑。(指规律、事理。)

我很难相信平行宇宙那一套逻辑。(指道理、理论。)

他说的这番话完全不合逻辑。(指思维的规律。)

福尔摩斯精通逻辑。(指推理和论证的本领。)    

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儿。(指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逻辑学。)

在本单元中要学的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和推理、论证的本领。       

 

二、初识逻辑

1.逻辑是什么?

  《现代汉语》释义为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所以要学习逻辑,我们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三、了解概念

1、含义:心理学上认为,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2、概念的组成

(1)概念的内涵∶

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比如说“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工具的动物”。(是什么)

(2)概念的外延∶

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比如“古今中外以及将来的一切人”就是“人”这个概念的外延。(有什么)

三、概念之间的关系

根据概念的外延重合的情况,我们可以将概念分为以下五种关系:“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前三种关系又叫“相容关系”,后三种关系又叫“不相容关系”。          

(1)“全同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请学生举例,如“中国首都”与“北              




       
京”。


(2)“包含关系”中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一部分。请学生举例,如“中学”与“学校”。

         

 

(3)“交叉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请学生举例,如“青年”与“学生”。

         

 

(4) “矛盾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而且非此即彼。请学生举例,如“战争”与“和平”。

(5)“反对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请学生举例,如“黑”与“白”。    

注意:互为反义词的概念不一定是“矛盾关系”,但一定是“不相容关系”。比如“黑”与“白”互为反义词,但是它们两个概念是“反对关系”,因为除了“黑”“白”两种颜色外,我们还有其他很多种颜色。

二、逻辑规律

逻辑作为思维的规律,具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这四种规律。

1、同一律

   概念:“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也就是概念间的关系应为“全同关系”。

      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或者“转移论题”。【举例说明,学生分析】

(1)偷换概念

煮竹席

从前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南方人请他吃笋。北方人没有吃过,觉得味道很鲜美,问:“这是什么?”南方人回答:“是笋,长起来就是竹子。”北方人回到家里看见了竹席,忽然想到竹子既然是笋长起来的,竹席大概也能吃,就把竹席切碎了煮,煮来煮去不得熟。他恼了,跟妻子说;“南方人真滑头,专门戏弄人!”

  ——尽管竹是由笋长成的,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有质的不同,是两个概念。北方人在这里将竹、笋两个概念搞混淆了。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2)转移论题

说说下面这段话在论证上有什么毛病:

学习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我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习题做得多,学习成绩就比较好;而对英语,我没有兴趣,怕读怕背,成绩就比较差。

——在论证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没有使论题保持始终如一,前面说学习要讲究方法,后面论述的是学习与兴趣的关系,这样的逻辑错误,叫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2、矛盾律

概念:又叫不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互相矛盾: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互相反对: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例:

小明是个男孩子。小明是个女孩子。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

小明在写语文作业。小明在写数学作业。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矛盾律的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即A不能既是B又不是B。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自相矛盾。【举例说明,学生分析】

(1)说说下列的表达有什么毛病:

①古时候有个人既卖矛又卖盾,有人买矛时他说:“我的矛能刺穿世上所有的盾”,有人买盾时他说:“我的盾能抵挡世上所有的矛”。    

②一位小伙子在给他女朋友的信中写道:“我爱你爱得如此之深,甘愿为你赴汤蹈火。星期六若不下雨,我一定来。”

——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

3、排中律

概念: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相互否定的思想。任何事物在明确的条件下,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的判断,不存在中间状态。

例如,在数学上,一个数字,要么大于零,要么不大于零,没有中间状态。

例如,“你的项目,不能说成功了,也不能说没有成功。”如果这里的两个“成功”内涵和外延完全相同,则违反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如果内涵和外延不同,则违反了同一律“偷换概念”的错误。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两不可” 、“模棱两可”。【举例说明,学生分析】

(1)分析下面两段话有什么毛病:

①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该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在这里,甲的说法就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肯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玉米”和“不应该种玉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而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就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在讨论是否应该禁烟时,甲说:“我不赞成禁烟,烟草可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可是,毕竟吸烟危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也不赞成不禁烟的意见。”    

——“模棱两可”

③雷蒙德·斯穆里安(Raymond Smullyan)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生,一天他去纽约玩,遇到了一位非常迷人的女音乐家,斯穆里安对女音乐家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吧,我说一句话,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可以给我你的签名吗?”女音乐家饶有兴致地说:“当然,但如果你说的不是真的,我就不会给你”。“好的……你既不会给我签名也不会给我一个吻”。就这样,斯穆里安巧妙地运用逻辑学赢得了一个香吻。为什么呢?

——排中律不能有中项,斯穆里安利用排中律增加了中项,“你既不会给我签名也不会给我一个吻”如果是真,则要签名,自相矛盾,只能是假,则“也不会给我一个吻”必是假。

         

 

4、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1)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

(2)排中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对比两个定律的叙述可以发现,最主要的不同是:矛盾律中包含了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对的命题的判断,而排中律则只包含了对互相矛盾的命题的判断。

    互相矛盾,是指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互相反对,是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例如“小张是湖南人”和“小张不是湖南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而“小张是湖南人”和“小张是江西人”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对于一个命题该到底该应用哪一个定律,首先判断涉及到的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还是互相反对的,如果是互相反对的,只能使用矛盾律;如果是互相矛盾的,而且是同时肯定两个命题,则违反了矛盾律,因为矛盾律规定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如果是同时否定两个命题,则违反了排中律,因为排中律规定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5、充足理由律

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

要点:①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②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③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

 常见的逻辑错误:“没有理由”“理由虚假”“推不出来”。

如:①送来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到你们医院之后就不行了呢?②小李结婚后就离开了公司,一定是他新婚夫人让他辞去这份工作的。③没撞,你为什么要扶?

——①②都是因为时间上的接近就强加了前者和后者的因果关系,违背充足理由律。③“没撞”推不出“要扶”,强加因果,违背充足理由律。

四、小结

逻辑规律

公式

要求(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

逻辑错误

同一律

A是A

如果是真就是真

如果是假就是假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矛盾律

A不是非A

不能同时肯定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自相矛盾(两可);

排中律

A或者非A

不能同时否定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矛盾关系)

两不可;模棱两可

充分理由律        

A真;

因为B真,

并且B能推出A

一要有理由

二要理由真

三是必然推导

没有理由;

虚假理由;

推不出来;

二、合作探究,发现逻辑谬误

逻辑谬误特指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逻辑错误。一般指思维过程中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如概念的含义前后不一致,立场自相矛盾、态度模棱两可,理由站不住脚或推不出结论等。

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教材中所列的九句话各自存在什么逻辑谬误,并每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预设10分钟】

成果展示: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分析:“鲁迅的作品”和“《孔乙己》”是“包含关系”,不是“全同关系”,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分析:“安”,在问句中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表示“怎么”,一种表示“哪里”。惠子问的是“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是问原因,庄子回答“是在濠上这个地方知道的”,是答地点,答非所问,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分析:顾客说的意思是“你弄脏了我的汤”,而服务员的回答是以为顾客关心他痛不痛,答非所问,违反了“同一律”,犯了“转移话题”的错误。    

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分析:“修门铃”说明“门铃坏了”与“按门铃有人开门(没坏)”,自相矛盾,二者必有一假,违反不矛盾律(或“矛盾律”)。      

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分析:“头骨小”和“小时候的头骨”不是同一个概念,耍戏法的人在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再者,“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又违反了“矛盾律”。

⑥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分析:“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的说法错误,《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是互相矛盾的,不能都否定;都否定违反了排中律,要么赞成读,要么赞成不读。

⑦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分析:厚薄之间还存在着不厚不薄,黑与白之间还存在其他颜色,是反对关系,属于“排中律”使用不当。

⑧《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分析:用一个人的死亡时间,推测出“是一个谬种”的结论,违反“充足理由律”。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分析:“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诽谤”,隐藏着一个前提,那就是对方一直在诽谤说话人。对方无论回答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可能是虚假的。这种错误叫做“不当预设”,违犯了排中律。

总结:逻辑谬误和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是有区别的。前者为无意为之,后者为有意为之。后者虽然违反了逻辑的规律,却让人体会到高妙的语言艺术,让人会心一笑。    

三、欣赏逻辑谬误带来的艺术效果。

①齐高帝曾与王僧虔赌书毕,帝曰:“谁为第一?”僧虔对曰:“臣书人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赏析:齐高帝的意思是所有人放在一起比谁是第一?王僧虔故意曲解,把人分为了两类,让齐高帝和自己都得了第一,既保全了高帝的颜面,又保留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没有违背自己眼中的事实,不因为对方高高在上就阿谀奉承,也没有为了无关体统的事就冒上犯颜,体现了较高的语言艺术。

②有一次外事活动中,有位外国记者用嘲讽的口吻对周总理说:“你们中国人走路都是弯腰的,而我们却是挺直着胸膛走。周先生,您说是吗?”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周恩来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赏析:弯腰走路、挺着胸膛走的“路”,其实是指现实生活中的路,“上坡路”和“下坡路”的“路”是国家的发展之路,这两个“路”全然不是一个概念。周恩来的回答虽违背了同一律,但却堪称语言艺术“上坡下坡”有利反击了对方的挑衅。

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在“死”与“活”的矛盾中,反映出诗人内心对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鲁迅先生的敬仰,对欺压人民、虽生犹死者的鄙夷的复杂情感交织。表面上背离了形式逻辑,实际上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心灵逻辑。    

《威尼斯商人》经典情节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

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

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里”,

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经过逻辑推断,你认为肖像应该在哪个盒子里?

逻辑分析:画像在银盒里。因为金盒子上的话和铅盒子上的话是矛盾的,所以两句中一真一假。其次,三句话中至多只有一句是真话,所以银盒上的是假话。

四、新知讲解

【2016.山东卷】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是劣势,而不是优势。

【2015.湖北卷】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既然“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那么“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明显与前文矛盾,应改为“选择后者”。

七、巩固提升(作业设计)

1 .生活中常常会犯各种逻辑错误,请选出以下小题各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某报纸曾登载短文,题为《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文中说:尼泊尔60%以上的男人抽烟,30%以上的女人抽烟,因此,尼泊尔是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_______)

A.违反矛盾律                  B.违反同一律

C.违反排中律                  D.违反理由充足律

(2)某人说:“这件事儿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了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_______)

A.违反矛盾律                  B.违反同一律

C.违反排中律                  D.违反理由充足律    

(3)在某小学的讨论会上,讨论某教师的行为是不是体罚学生。校长说:“说这个教师的行为是体罚学生,恐怕是不行的:说他的行为不是体罚学生,恐怕也不行。”(_______)

A.违反矛盾律                  B.违反同一律

C.违反排中律                  D.违反理由充足律         

 

2 .指出下面两个语段中出现的逻辑错误,并简要解释。

(1)当一盘喷香美味的糖醋鱼端上饭桌时,鱼嘴还在张合,鱼鳃还在扇动。我们不解地问饭店经理,鱼已经烧熟了,嘴和鳃为什么还能动弹?饭店经理告诉我们,这正是厨师绝妙烹调技艺的表现。做好的鱼可活二三十分钟,有时候一条鱼吃得只剩下骨架了,鱼嘴还能张合。

(2)四川人是有担当精神的。鹏程是四川人,鹏程是有担当精神的。       

 

3 .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请参照示例)

材料:当下社会诱惑太多,只有通过文艺节目的不断创新,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抵御诱惑。

反驳:

①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方式很多,并非只有通过文艺节目及其创新才能达成。

②低俗的文艺节目也有创新,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吗?

材料:社会活动中那些看似难以达成的目标,在卓越领导人物的带领下,都能轻而易举地实现。

反驳:    

    

 

4 .下面这段文字在表达上存在五处逻辑错误,请找出有问题的句子,将其序号填入横线处,并做出修改。

①著名党史研究专家金冲及先生的《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一书由三联书店出版,该书最有特色。②它把人物与思想、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起来,很好读也很耐读。③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很有吸引力的一本书。④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就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⑤在当今这个信息井喷和工作压力巨大的时代,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是一件做不到的事。⑥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相信你也可以一口气读完它。⑦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启迪和思想滋养。⑧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

(1)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A   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1)从论述“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转成了“世界上抽烟人数比例最高的国家”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

故选B。

(2)“这件事儿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了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这个人的话既承认“没有过问”“侧面了解”,又“提点意见”,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故选A。

(3)“说这个教师的行为是体罚学生,恐怕是不行的:说他的行为不是体罚学生,恐怕也不行”这个校长的话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故选C。      

 

2【答案】参考答案

(1)答非所问。问的是鱼鳃和嘴为什么会动,饭店经理回答的是厨师的技艺如何高超。

(2)偷换概念。第一个“四川人”是集体概念,第二个四川人”是个体概念。集体概念的四川人有担当精神,不能推导出个体概念的每一个四川人都有担当精神。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

(1)我们提出的问题是“鱼已经烧熟了,嘴和鳃为什么还能动弹”,而经理的回答是“这正是厨师绝妙烹调技艺的表现。做好的鱼可活二三十分钟,有时候一条鱼吃得只剩下骨架了,鱼嘴还能张合”,我们提出的问题是鱼嘴和鳃在熟的情况下动弹的原因,而经理的回答是说明厨师技艺非常高超,问和答不一致,即答非所问。    

(2)属于三段论推理,推理的大前提是“四川人是有担当精神的”,小前提是“鹏程是四川人”,得出的结论是“鹏程是有担当精神的”,由此可知,这里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大前提中是“四川人”,而结论中是“鹏程”这一个人,不能因为四川人有担当就推出其中的某一个人也是有担当的。这属于偷换概念。        

 

3【答案】①难以达成的目标的实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有了卓越领导人物的带领,这目标就能实现。②卓越领导人物带领一个平庸的团队,也能轻而易举地达成目标吗?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学生逻辑推理及仿句的能力。

先分析例句,先明确例句材料观点错误的原因,即过分夸大“文艺节目创新”的作用,然后进行两方面反驳,首先“文艺节目及其创新”并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充要条件;其次,“低俗的文艺节目也有创新”,它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再分析本题材料,首先分析材料观点错误的原因,再由针对性地进行反驳。如观点错误原因是:这一说法夸大了“卓越领导人物”的作用。依照例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反驳,先反驳首先,“卓越领导人物的带领”,不是目标实现的充要条件;其次,“卓越领导人物”需要一个高效的团队,如果团队平庸也难达成目标。根据以上分析进行仿句即可。       

 

4【答案】把“最”改为“很”   许多读者读了这本书,都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只要读了它,就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智慧启迪和思想滋养   你读完了它,也许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①句,“该书最有特色”,“最”说法过于绝对,修改为“该书很有特色”。

第④句,“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就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修改为“许多读者读了这本书之后,都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第⑤句,“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是一件做不到的事”,说法过于绝对,修改为“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第⑦句,“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启迪和思想滋养”,“只有……才……”条件关系错误,修改为“只要读了它,就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滋养”。

第⑧句,“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修改为“你读完了它,也许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       

 

八、教学后记

人的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

概念、判断、图例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判断是有概念组成的,推理是由判断组成的,因此,我们在认识逻辑时,必须了解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本知识,才能精准地辨析,更严密的表达。

相关好书推荐:


杏坛涛声
交流语文教学经验,分享读书写作体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