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人称(视角)的交替、穿插使用
一、教材例析
1.鲁迅《祝福》的叙述视角发生转变非常典型,请联系文本做出分析。
①“我”转向鲁镇人
首尾都通过"我"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能够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也恰恰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然而"我"作为不常在鲁镇的人,对于祥林嫂的生平并不能够全然悉述,通过"我"去倾听"鲁镇人"的转述,灵活地变更了叙事视角,突破了"我"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此时此刻,"鲁镇人"就成为叙述者。
②鲁镇人转向卫老婆子
从"鲁镇人"的视角出发,读者得以知晓祥林嫂在鲁镇活动的故事全貌。当然,祥林嫂在离开鲁镇后的任何活动,"鲁镇人"都无法知晓,就需要借卫老婆子之口陈说,这时,卫老婆子就成为新的叙述者。
③上述这种叙述视角的灵活转变,兼顾了叙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使《祝福》小说情节更为简洁。"我"为了了解祥林嫂生平的全貌,进入鲁镇这一生活场景,与卫老婆子等鲁镇人民形成映衬、矛盾、对话关系,这在无形之中也加强了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力度,助推了故事情节发展,也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2.分析《变形记》中的双重视角。
①第三人称视角。拉开与读者的距离,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
②格里高尔的动物视角。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客观冷静真实。甲壳虫的视角能更好地表现他本人孤独无助、痛苦挣扎的内心世界,引起读者思考,使读者更清楚地看到势力虚伪的协理先生、凶狠冷酷的父亲、胆小虚弱的母亲等人物形象,从而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社会人情的冷漠,加深悲剧主题。
③两种视角同时并存,错落叠合,贯穿整个事件的叙述,带来一种奇妙的审美感受,增强可读性。
3.《大卫•科波菲尔》独特的叙述视角探究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这里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可分为两种视角:
①成年的“我”追忆往事的视角,这是一种外视角,有着全知的特点(这种全知是相对于儿童体验视角的限知而言的);成年的“我”的视角有着明显的“记忆”性质。
②儿童的“我”正在经历事件的视角,这属于内视角,有着限知的特点,儿童的“我”的视角则具有“视觉”性质。
二、相关知识链接:
《大卫•科波菲尔》独特的叙述视角
童年的大卫, 既是故事的主人公, 也是事件的讲述者。这一章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儿童的视角,既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又因“我”的不谙世事,于平淡中增添了一份悲凉。狄更斯在儿童视角中又变幻出了三种视角,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1.回顾性视角:
在课文开头, 作者这样写道:“如今, 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 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 即使是现在, 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如今”的“我”指成年后的大卫, 故事在“我”的回顾中缓缓展开。第二个“我”,从修饰语“小小年纪”可以看出是指童年时的大卫, 这表明小说将以孩子的视角来感知周围的世界。两者重叠在一起, 让读者既了解到成年后大卫的成熟与智慧, 又能够感知童年大卫的不谙世事,不解又无可奈何,体会他的内心情感,并在他的发展变化中看到其“心灵成长”。
2.主人公体验视角:
从第二段开始,回忆过去,以童年大卫的体验视角体验童工生活的悲惨, 极力探索孩子的心灵世界。文中多处直接叙述了“我”当时的内心感受:十岁那年,“我”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内心隐藏的痛苦, 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感到羞耻, 为再也无法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感到绝望; 没有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 没有人给“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我”是如此孤苦伶仃。揭示在经济繁荣发展的社会中掩藏的贫富悬殊,以及下层儿童生活前景的暗淡。
3.作为见证人的旁观视角:
成为米考伯一家的房客,以见证人的视角观察感受他们一家的生活, “我”从米考伯夫妇那里感受到了善良和温暖,米考伯先生“露出亲密的样子”, 米考伯太太“对我诉说起最伤心的知心话来”,“我”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替他们处理那些轻便的财物,也为他们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心碎,“我跟这对夫妇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奇特而平等的友谊”。小说以“我”的敏锐感知, 展现了小大卫的不谙世故、天真无私, 米考伯夫妇的真挚善良、乐观向上,底层人们的悲惨境遇以及彼此间的患难与共、亲密温情。作者以“一种观察细微人性的鹰的眼力”,“从普通人的胸中取出很多细小的、被人轻蔑的感情”,“挑选出和蔼友好的人性的种种特征,并把它们组成一个整体”, 体现了强烈的道义倾向。
三、高考真题
2017新课标2卷《窗子以外》林徽因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相关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