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女的“可恨之处”——《琵琶行》教学随笔

文摘   2024-09-24 08:00   陕西  

白居易的《琵琶行》,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位遭遇悲惨的琵琶女形象。她出身京城,早年色艺双绝,名动长安。后来她却“老大嫁作商人妇”,沦落江湖,独守空船,梦啼妆泪。这让白居易感慨不已,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古喟叹,也为此流下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动情眼泪。然而,今天上课时有个同学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琵琶女为何要选择嫁给商人?嫁给商人是她别无选择地出路吗?”

回答这个问题,自然需要文本细读,从诗中找答案,再联系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从社会原因来说,自然就是其“歌女”身份,历来都处于社会最底层,属于“被侮辱被压迫”的对象。然而琵琶女却对自己的“歌女”身份不自知,反而引以为豪。她年轻时,“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一味沉醉于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浮华生活。“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生活挥霍无度,没有长远打算。以致到了年长色衰时,门前冷落,生活失去了依靠,只能选择嫁人。

商人,在唐代不但社会地位底下,而且经常东奔西走,无法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就此而言,不但李白在《江夏行》中早就有“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之叹。刘得仁在《贾妇怨》中也说:“嫁与商人头欲白,未曾一日得双行。任君逐利轻江海,莫把风涛似妾轻。”白居易自己也曾告诫道:“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然而琵琶女早已不是“痴小人家女”了,何以如此轻易委身与商人,主动投入一个注定是聚少离多,独守空闺的婚姻形态,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琵琶女是在嫁前就已经觉知“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本质,她还选择商人来嫁,那么她图的是什么呢?可想而知,应该就是经济上的衣食保障,甚至还能延续先前的优渥生活,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既然如此,琵琶女所图者主要为商人所提供的经济优渥的生活保障,婚后也满足了这个条件,如愿以偿;而相对地,独守空闺的寂寞便是应付的代价。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但她却还要抱怨“商人轻别离”这个她早就知道的事实,抱怨“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的寂寞。那么必须说,这个人实在很不成熟。选择你所要的,然后爱你所选择的。既然你是有选择权的人,就应该对这个选择负责,这才是成熟的态度。而不是选了之后又要怨天尤人,抱怨这个选择不对,那就流于幼稚,也就是无法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不成熟心态。说实在的,这种人我们到处看得到,琵琶女不算过分,她只是反映一般的人性,不是应该过度批评的人性弱点。

还有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是琵琶女是在嫁了以后才发现商人是重利轻别离的,当初只是在窘迫的情况下嫁给商人,却没有想到会独守空闺,因此不免感到失落。

如果是这样的话,表面上好像是无可厚非,可是我又有一点质疑了。不要忘记,当她是头牌歌女的时候,她周围不是环绕着各式各样的“五陵年少”吗?其中有没有商人的身影呢?一定有啊。换句话说,在她当红的时候,事实上大有这样近距离观察的机会,可是为什么在她跟这些人有那么频繁接触的情况下,竟然没有察觉商人和纨绔子弟的本质是什么?从这个情况来说,就反映出琵琶女事实上是一个很无知的人,无知于这些人的性格本质,只一味地享受他们所给予众多的金钱或者赞美,只选择性地看到自己喜欢的部分,而没有清明的、客观的观照,对于人性没有足够的了解。就这点来说,琵琶女不但不成熟,还真是盲目无知。

当然,上面所说的那两种情况,都是指琵琶女还有选择的空间时所做的推测。让我们再换个角度进一步去想,也有可能是她其实没有任何选择,“嫁作商人妇”是当时的唯一出路,于是无论如何就只能走下去了。但问题是:你为什么会让自己落人到没有选择的地步,于是就只好被命运主宰,不得已走上“嫁作商人妇”的路?

就这一点来说,成熟的人也应该要有所承担,谁叫你之前那么无知,对于日后的生活没有未雨绸缪,以致把自己逼到穷途末路,直到“门前冷落车马稀”,蓦然发现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筹码、没有任何凭借的时候,刚好有一个商人出现,就像抓到一块浮木般,只好委屈点嫁给他。如果是这样子的话,琵琶女还是必须扪心自问,你完全没有对自己的存在处境、对这个世界运作的本质有足够的观察与掌握,以致让自己没有选择,只好匆匆忙忙走上唯一的一条路,却又要这样怨天尤人,这仍然是太不成熟、太不负责任了。

我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琵琶女的“可怜”,或许也与她的“可恨之处”有关。与学生分析琵琶女的“可恨之处”,是为了吸取琵琶女的人生教训,告诫学生不要庸俗肤浅,要有长远眼光,不断提升自身价值,要成熟,要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


杏坛涛声
交流语文教学经验,分享读书写作体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