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单分享

文摘   2024-09-20 08:00   陕西  

       

 

第一课时:序言、后记及第一章《乡土本色》

本次阅读内容:序言、目录、后记、第一章(《乡土本色》),圈点勾画文中的概念和重要语句,并尝试做简单批注。

1.读本书的序言和后记,梳理、概述以下问题:

①本书写作经过:

   40年代后期,根据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联大两所大学,根据乡土社会实地研究,所带来的成果讲授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整理而成的14篇文章。                                                                             

②本书特点:  探索有意义的课题,提出讨论性观点,自创出一套不很成熟的概念。                                      

③教师教学的目标:

  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带领学生追求知识,把未知化为已知。                                                                       

④本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⑤书中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实地调查加理论分析                                               

⑥社区研究的方法: a描画一地人民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b比较研究社会结构形式。                                                       

2.乡土本色

(1)乡土性1-5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乡土性指的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靠土地谋生,以土为根,特点是不流动,以世代定居为常态,邻里之间互助守望。                                                                        

(2)聚村而居6-11    

聚村的原因:

 P5,1地少人多,小农经营;2.需要水利的地方有合作需要;3.安全防卫需要;4.兄弟继承祖上遗产,世代积累,开枝散叶人口越来越多便成为村落。                                                                         

结论:

 乡土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是一个彼此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3)两种社会性质:12

  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4)认知核心概念:为“乡土本色”下定义:联系全文

乡土本色即乡土底色,“乡土”这种性质是基层的底色,具有三个突出特点:1.乡下人靠土地谋生,不流动,世代定居为常态,聚村而居,是彼此因熟悉而产生新任的熟人社会,具有地方性。                                                              

(5)实践与探索

①中国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土地的故事或者现象,请试着列举一两例,并简要分析。

1土地神崇拜;地坛

2历史上,在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之前,重耳曾有很长一段流亡岁月。有一次,在流亡路上,途经五鹿的重耳疲惫不堪,饥肠辘辘。他放下面子,向路边的农夫讨食物吃。不料想,农夫居然从地里捡起一块土递给他。重耳大怒,想要用鞭子抽打这个农夫。这时,手下子犯拦住他说:“这(土)是上天的赐予啊!”重耳听后,马上行叩拜大礼,恭敬地接受了土块并放在车上载着离开了。在古代,不光朝廷每年有祭祀土地的活动,民间祭拜土地神的现象更为普遍。土地在古人心中的分量之重,可见如斯。

         

 

3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臧克家《三代》

中国世世代代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汗滴禾下土,在土地里一点一滴地翻找生活的希望。“洗澡——流汗——葬埋”,一代,又一代,在土地上无休无止地循环上演着“同一个故事”。他们深扎根在这片土地里,无论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都无法离开。

②“乡土中国”这个书名的一种英译名称为“捆绑在土地上的中国”,然而时光流转,新中国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今日之中国早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流动在车轮上的市场中国,请仿照《乡土本色》思路,为现代市场中国下一个定义,并结合你所关注、发现的社会现象进行简要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下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在全社会中所占比重已经在迅速下降,现代社会是市场化的时代,更多的人们流入城市或者城镇,不再依赖土地,流动增加,因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迭代,物质和人员的流动成为新常态,尤其是在城市,更多的是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度信任度降低,可以称为“流动在车轮上的中国”,因此当下社会更依赖法理。

         

 

       第二课时:第二、三章:《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1.智、愚之辨:

概念

本质

举他例

                 

 

智力完备,学习能力强

城里孩子到乡下,认不清楚庄稼名字。

       

                 

 

智力不足,学习能力弱

偏远乡村孩子到城里,看不懂红绿灯。

2.熟人、乡土社会(面对面社群)

文字起源的原因:

在空间和时间中人与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

         

 

文字的功能:

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用来传情达意的符号。

         

 

语言的功能:

用声音来表达意义的象征体系。

语言分类:

共同语言、特殊语言。

         

 

3.乡下人是不是真的“愚”?

真正的“愚”是指学习能力不足,或者智力有缺陷。乡下人不识字并不能证明其智力不足,真正的原因是他们缺少识字的环境,乡土社会的特性使得文字不是必需,所以乡下人不能被认为是真的“愚”。

         

 

4.人与动物在学习上的区别

概念辨析

人出生后以一套认为的行为模式做模型,把本能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        

                 

 

                 

 

反复做,靠时间中磨炼,使一个人习惯于新的做法。

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记取。

                 

 

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的经验。

                 

 

动物不能互相传递经验,没有记忆的累积,只有单纯的模仿,没有过去和个人的历史,依靠本能和生理来维持生命活动。

这组概念辨析对我们的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启发有:

勇于、乐于接受新知识;学过的东西要反复练习;要坚持好的做法,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学习要有远大的目标;要经常复习。

5.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你认为作者对文字下乡的基本态度是什么,原因是?

在常态的乡土社会,文字下乡是没有必要的。

空间上来说:①文字传达情意是不完善的, 而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 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 所以不需要文字。②通常在熟人中, 人们更寻求直接会意;因而在乡土社会中, 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工 具,何况文字了。③所以乡下人没有文字需要,完全是由乡土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

时间上来说:④又因为在乡土社会,世代不移,因而在时间上,个别经验等同于世代经验,无需积累,只需世代保存;且少有新闻,所以语言就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用不着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了。

6.鲁迅在《故乡》里写道,乡下孩子闰土对识字并没有迫切的来自生活上的需求。闰土捕鸟厉害却不识字,迅哥识字却不会捕鸟。迅哥识字并不能说明他就比闰土更聪明,只能说明生活环境的不同决定他们所需要的生活知识不同。    

①分析、比较闰土和迅哥的“未来”。思考: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乡土社会是需要文字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闰土要延续祖辈面朝黄土的生活而鲁迅因为接受了新知,生活有了新的可能,对社会的贡献也更大,虽然不能说识字的鲁迅比务农的闰土更加聪明,但是精通文字却可以让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更好。

②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的当今中国,乡土社会因“文字下乡”发生了哪些改变?

乡土社会的人员、物资流动性增强,对土地的依赖性降低,更多人有了更多样的谋生方式,居民整体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第三课时:第四、五章:《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1.中国人的“私”

表现:

略,从第一段内容摘取

本质:

 群己、人我界限划分不清,导致公德心被自私心驱走。

举例:

 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街边刷牙,往公路上倒污水等。

2.西洋社会团体格局

①定义:    

 由若干人组成的一个个界限分明的团体,像一捆柴被扎成一把,个体地位平等。

②家庭概念比较:

西洋:

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界限范围清晰明确。

中国:

小到夫妻,大到天下,伸缩自如,范围不定。

3.中国乡土差序格局

定义: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形成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一样,以自己为中心,依据人伦次序所推出的像同心圆样的亲属关系网。

特点:①每个网都有一个“己”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②有伸缩能力,圈子可大可小;③公私相对而言,向内也可以为公。

推理过程:首先承认一个“己”,然后以差序伦常为原则顺同心圆往外推,越往外亲属关系越疏远,己-家-族-国-天下。

4.道德体系对比

乡土中国:

克己复礼,差序伦常道德,有修身、孝悌、仁等原则,缺少团体道德标准。

西洋:

团体内人人平等,有天赋的权利,依照宪法治理。

5.文中说:“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这种“生活互助”的民风民俗还有哪些?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村里盖房子,邻里不计报酬地互相帮助;

村里农用机械不足,互相借来用;

杀年猪时互相帮忙。

6.实践与探索

你好,我是大学生小欣(化名),我要举报我爸爸,他在隔离期间不听劝告想外出跑‘网约车’!”沙坪街道防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辖区居民小欣的举报电话。接到举报电话后,相关人员快速赶到小欣家中,对他父亲进行劝解。经过工作人员的耐心劝导,小欣的父亲答应不再外出,在家留置观察。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有人认为小欣的做法是一种不孝。毕竟是自己的父亲,用举报这样一种偏激的做法显得不妥。小欣的做法,可能会影响到父女间的亲子关系。为何小欣的做法引起截然不同的评价?

请根据“差序格局”理论对这一事件进行剖析。

差序格局是以自己为中心,依据人伦次序所推出的像同心圆样的亲属关系网。依据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理论,父子关系是亲属关系网中最亲密的一环,作为子女应该从父亲的角度考虑问题,小欣的做法比较偏激,是不孝顺的行为。但从当下法理社会的治理角度而言,此事获得网友点赞也是可以理解的。评价产生的结果不同,是由于人们所站的立场不同。

         

 

②微信朋友圈是不是一种“差序格局”?

是。微信朋友圈是以自己为中心,基于熟人关系,以和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为原则划出的圈子,大小可以伸缩。

         

 

   

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於市。……

在父亲和丈夫中,雍纠的妻子选择了谁?为什么?透过这个故事,思考: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什么特点?选做

选择了父亲。因为在传统五伦关系中,父子关系要比夫妻关系更重要,人们的道德行为会因对象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而区别。

         

 

     第四课时:第六、七章:《家族》《男女有别》

1.阅读《家族》,完成表格:

中国社会和西洋社会的家庭区别

                 

 

(组成)

功能

主次

(关系)

时限

夫妻感情及成因

① 西 洋 社 会的家庭

有 严 格 的 团 体界限, 只父 母及其成年孩子

主要生育 子女,其 他很少, 是生育社 群

父母是主轴, 子女是配角, 如同生活堡 垒

若 以 生 育 功 能 论, 则是 临时的, 子 女 长 成 了 就 离 开 团 体

两性感情是凝合的力量,发展是获取生活安慰的中心, 因为生育功能为主, 其他的不在分内

② 中 国 乡 土 社 会 的 家庭

没 有 严 格 的团体界限,可 依 需 要 沿 亲 属 差 序 向 外扩大,且单系只向父系扩大

生育子女,如果是氏 族(性),还 有政治、经济、 宗教等复杂功能,是事业组织

主轴是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 夫妇成了配轴

是绵延 的、长期的, 不因 个人的长 成分裂, 不因 个人的死 亡结束

父子、婆媳的纵轴与为横轴的夫妇之间的感情都被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因为事业的需要,要纪律、效率,所以排斥私情,家中夫妇间感情淡 漠,而同性、同龄 之间有情有意

2.在乡土社会中, 为什么会出现“男女有别”的原则?

(1)因为乡土社会是个安定的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遏制一切破坏 秩序的要素。(2)而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是社会中共同生活的人相互间充分了解的障碍,而克服两性间阻 碍的求同的努力, 不仅使生育事业摇摇欲坠, 而且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家族社群不能顺利经营(影响到纪律、效率)  (3)因为男女间的关系需要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而感情淡漠是稳定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4)所以出现了要求男女有别的原则,即男女间不必求同,不仅在生活上有男女授受不亲的 隔离,而且在心理上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 契合, 只在行为上按一定规则经营好分工合作的生育和经济的事业即可    

3.阅读《乡土中国》4-8章,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填写下表。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乡土社会的结构模式

西洋社会的结构模式 

以“己”为中心,主张自我主义

在团体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主张个人主义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群己关系是相对的,具有伸缩性

团体界限分明    

依靠“礼”维持这一格局

依靠“法”维持这一格局

         

 

4.在小说《百合花》中,通讯员小战士与“我”同行,为何要与“我”保持“几丈远”的距离?关于这一点,原文解说道:“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请用《乡土中国·男女有别》的相关阐述并结合所读所学过的具体事例,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

“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从而“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传统社会中结拜兄弟、结拜姐妹的很多,异性间的交往比较少。现实生活中,男女私情是不被允许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妻关系应为举案齐眉,心灵契合这种是少有的,如李清照与赵明诚。了解了这些,就容易明白刚参加工作的通讯员为何在女性面前表现得如此“忸怩”。

         

 

5.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第七章“男女有别”中提到了两种婚恋模式,“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具体内容如下:

“阿波罗式”强调“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浮士德式”则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恋爱是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请同学们借助以上两种婚恋模式分析《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婚恋模式是“阿波罗式”。“金玉良缘”属于“阿波罗式”,宝钗劝宝玉走仕途经济,压制自己的感情,不和宝玉闹别扭,以“纪律”维护自己的感情    

“木石前盟”属于“浮士德式”,黛玉和宝玉闹别扭,与宝玉沟通内心,他们的感情是热烈的,是经常充满了矛盾冲突与对立,不断地产生隔阂又消除的过程。由此可见,乡土社会扼制男女感情,以纪律维系群体的稳定。从这个角度来讲,宝黛爱情不被长辈肯定也是乡土社会的本质使然。

         

 

 第五课时:第八至十一章《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

一、基础知识

1.人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

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2.什么是礼?

礼是依靠传统来维持的,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

         

 

3.礼治的实施模式与应用条件:

人主动服从礼,依靠教化所养成的个人敬畏之感。

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4.乡土社会对待诉讼的态度:

在乡土社会,每个人知礼是责任,长期的教育把外在的规则内化为自觉主动的行为习惯,打官司是一种可羞耻之事,教化不够才会出现诉讼。所以乡土社会是排斥诉讼的。

5.解释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

横暴权力:从社会冲突的角度看,处于对抗、争斗的胜利者的一方对另一方所拥有的压迫性质的支配权。

同意权力:从社会合作的角度看,由于社会分工与合作所产生的的基于社会契约而共同授予的相互同意相互监督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乡土社会的政治形态在本质上是 无为的 ,原因在于 乡土社会是个小农经济,在经济上每个农家,除了盐铁之外,必要时很可以关门自给,因此从人民实际生活的角度来看,实际上皇权是微弱的,无为的    

6.解释教化权力。

教化权力又叫长老权力,是在文化相对稳定状态下,社会继替过程中,长对幼基于经验与传统的强制性教化权力。

         

 

二、理解运用

1.从文中看,“无讼”这一概念包含哪些内涵?在现代社会,“无讼”的观念有无价值?

         

 

(1)“无讼”包括两方面的内涵:①每个人自觉守规矩,从根本上避免发生纠纷;②发生纠纷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进行调解,而不用法律诉讼解决。

(2)“无讼”是在古代中国很有影响的法律诉讼观念,甚至时至今日还在广大的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着。它倡导道德,发扬传统,要求人们自我克制,相互礼让,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途径,所以“无讼”在任何时候都是有价值的。

         

 

         

 

2.无为政治是什么?是否等同于美国人眼中的“无政府”状态?

         

 

(1)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核心主张是无为政治。无为的政治思想包括无为、自然、自由等诸多内涵,关注的是如何为政,如何治国,如何管理社会。庄子的无为政治思想承传自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表现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而是科学的作为,是合理的作为,是不妄为。

(2)老庄提出“无为而治”思想,认为治理国家不需要靠过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一切问题都由社会成员自我管理、自我解决。在社会领域,政府不应该直接干预社会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建立有限政府,首要的就是明确政府为和不为的界限,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自主解决的问题就不要通过行政许可来解决。    

         

 

         

 

3.你认为在今天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建设中,应该教化优先还是法律优先?结合《乡土中国》中“长老统治”一章简述自己的观点。

在今天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进程中,“长老统治”已经衍化为以“新乡贤”为核心的时代角色。“新乡贤”文化建设以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建设中,到底是教化优先还是法律优先?其实毫无疑问。我们的社会是个法治社会,我们正在建设的是不断完善的法治中国,因此,新农村的建设,毫无疑问应该是法律优先。法律为乡土教化提供了权利和义务方面的制度保障;同时,赋予了传统教化以崭新的元素和使命。

         

 

         

 

4.张艺谋导演曾经拍过一部电影《秋菊打官司》,讲的是在一个贫穷闭塞的村庄里,秋菊家要建一个辣子楼,村长不同意,秋菊的丈夫骂村长“下辈子断子绝孙,抱一窝母鸡。”,村长一气之下踢伤了他,秋菊要求村长道歉,村长赔了200块钱却拒绝道歉,于是秋菊就从村里一层一层地一直上访到市里,去上访“讨个说法”,最后采取法律手段起诉村长。但是官司越往后打,村民议论越多,甚至秋菊的丈夫居然也站出来反对。后来,村长在秋菊难产之时帮助她脱险,就在秋菊要感谢村长时,村长却因伤害罪被拘留。此时秋菊陷入了难堪的困惑——她讨要的是个“说法”,没让抓人,政府却怎么把人抓走了?

以上材料呈现出在社会进化过程中乡土社会出现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无讼》等相关章节所阐述的道理分析这一社会问题。

         

 

示例:乡土社会法治与人情的冲突,起源于“礼治”秩序。人们依循的不是法律,而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的“礼”,在礼治要求下,人们觉得一切都可以在乡土长老调解下解决,打官司是可耻的,这就是“无讼”。秋菊想讨要“说法”,依然是“礼”的范畴,但当她超出了“礼”的行为规范,求诸法律,不但不符合“礼”的要求,而且让乡土“蒙羞”,所以连丈夫也要来阻止她;甚至当最后法律惩戒到来,连她自己也感到困惑了,因为她是思维其实并没有超出乡土社会的范式,法律是她不了解的与“礼”相对的武器,她想用法律来规范“礼”,却没想到法律直接打破了“礼”。    

         

 

第六课时:第十二至十四章:《血缘与地缘》《名实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1.“血缘社会”有哪些特点?其稳定靠什么来维持?

血缘社会的人际关系依靠亲属关系来确定。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2.我们在填各种表都遇有“籍贯”一栏,你是怎么填的?为什么这样填写呢?你认为符合本章节的什么观点?请做简要回答。

答:我们一般都填的是所谓的老家,大都取决于父辈。因为籍贯其实就是血缘在       在空间上的投影

3.人们常说“熟人生意难做”,请从血缘社会角度分析。

答:因为在以人情来维持社会关系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难以存在的。在熟人那里做生意是很难不欠人情的,由于长时间欠人情,商业难以发展,所以商业是在血缘外发展的。人们需要在血缘关系之外建立商业基础。这就是为什么熟人的生意难做。

         

 

4.解释:时势权力、注释    

时势权力:在社会变动加快,新旧继替过程中,文化英雄提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而发生的一种权力。

注释: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是长老权力名存实亡的演进过程。

5.解释:欲望、需要

欲望:人们的主观意志依据行为动机在取舍之间的根据,在乡土社会中符合当地文化事实,合乎此地人们的生存条件。

需要:社会变动快的情况下,原来的经验无法满足当下的生存欲求,人们依照已经知道了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科学化理性化地计划他们的行为。

6.请根据第(11)段中作者对“名”与“实”的看法,简要分析曹操挟汉献帝以令诸侯这一现象。

曹操用汉献帝之名行“令诸侯”之实,因为汉献帝这一类似长老权力的传统势力不能掌控当时急剧动荡的社会现实,但是当时的社会还需要维护这一权力的形式,即维持皇帝之“名”,所以改变其“实”,以应对社会变革,从而导致汉献帝之“名”与曹操行权之“实”趋向分离。

7.2019年1月,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宣传片《啥是佩奇》刷爆了网络,成为一部“现象级短视频”。视频讲述了一个当代中国故事:在乡村居住的爷爷盼着城市里的儿子一家回过年,电话里,孙子说要一个佩奇。没看过动画的爷爷自然不知何为佩奇,于是问遍全村,得到了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佩奇是网红女主播,是洗衣液,最终,凭着“小猪、粉的”两个词,老人开始为孙子准备这份礼物。可谁知,临近年下,儿子却说不回来了,接老人去城里过年。餐桌上,当老人一件件掏出土特产时,观众看到的是儿媳脸上的尴尬,观众也在预期,老人不出佩奇时孙子的失望,可短片的精彩之处来了,老人拿出了这个用鼓风机制作的“硬核佩奇”,迎来了孙子和观众的欢呼,也成为了2019年春节的“硬核爷爷”。联系本章学习的内容,写出所体现的“乡土中国”观点。    

答:示例:从事件来看,看到了不变的“春节团圆”(名),看到了“长者”爷爷面对新的世界时变得“无知”(实),看到亲情(血缘)因城乡年龄的差异(名与实的分离)……角度很多,但此处只写“名实的分离”。    


 

         

 

   

杏坛涛声
交流语文教学经验,分享读书写作体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