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任务式”教学设计分享

文摘   2024-10-28 08:00   陕西  

单元概况

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围绕“学习之道”选择了六篇文章。前四篇《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以议论为主,思辨性较强。从探讨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意义到提倡“师道”,从批判党八股、倡导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到探讨对待文化应有的态度,都是针对特定对象或现实问题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兼有议论和记叙,其中也有一些能引发我们深入思考的思辨性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了基本的认识,能够理解论述类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在阅读时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感受文章的逻辑思辨力量,并能够在表达交流时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述,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任务实践

任务一:提炼素材,学会学习

通读本单元的六篇文章,挖掘主题,提炼内容,理解课文中的“学习之道”。

篇目

主题挖掘

内容提炼

                 

 

                 

 

                 

 

《劝学》

积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开阔眼界,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专一是积累、学习的重要前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做到用心专一,脚踏实地

                 

 

       

《师说》

                 

 

以“道”为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生关系不应受年龄、身份等的影响,应该是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反对党八股(节选)》

                 

 

坚持真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任何机关做决定,发指示,任何同志写文章,做演说,一概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要靠有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理论联系实际

                 

 

                 

 

《拿来主义》

                 

 

对待外来文化,要“自己来拿”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胆识和品质,“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读书:目的

和前提》

                 

 

用心研读世界文学,不

断完善自我

“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只有认真阅读具有巨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杰作才能提升修养

                 

 

《上图书馆》

                 

 

礼赞图书馆,崇敬知识

“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作者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的礼赞,表现了对知识的崇敬之情

任务二:从课文中摘录一些名言警句,谈心得体会

从课文中摘录一些名言警句,谈心得体会,就是谈对名言警句的看法,需要对名言警句进行分析,这相当    

于议论文中的“引证法”。

1.引证法的定义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

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

2.引证法的形式

(1)直接引证法。直接引证法是直接引用原文的引证方法。

运用直接引证法时,要注意引文的正确,引用的内容要切合论点,要有阐述,使引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显露出来。

(2)间接引证法。引用时,只是把被引用内容的大意表达出来。

运用间接引证法时,要注意准确概括原意。

【典例分析】

试以《劝学》为引用名言论据的文本,并适当选用其他相关的名言,运用引用论证法,再辅以事实论据,以“学贵有恒”或“学贵善假于物”为论点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示例:学贵善假于物。所谓“善假于物”,就是要善于借助各种客观条件来提高学习效能。“君子生非异也”,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致千里”,而有的人则徘徊不前乃至倒退呢?我以为,是否善于借助有利的客观条件,是关键要素之一。比如,要学好语文,就离不开对各种工具书的使用;释疑解难,就要主动请教同学与老师。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积极借助有利的“器”与“友”以优化学习,这就是学须“善假于物”的道理。

任务三:对比说理和比喻说理    

【教材链接】

《劝学》第4段用了多个比喻句,并且通过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而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方法指导】

1.对比论证

(1)定义

对比论证是把两种相反的或有差异的观点、事物进行比较,通过两相对照,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论述的是非。

如《拿来主义》中对比手法的作用:“送来主义”与“拿来主义”进行对比。作者把“送来”与“拿来”进行对比,列举了英、德、法、美等国为国人“送来”的洋货,无不是对国人有害的东西,令清醒的国人“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而奉行“拿来主义”的清醒的国人则会“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加以鉴别,为我所用。通过对比,人们能清醒地认识到“送来”的危害和奉行“拿来主义”的正确性及必要性。

(2)具体运用

①道理上的对比。道理往往有正反两个方面:勤奋与懒惰,诚实与虚伪,开放与封闭,积极与消极,自立与依赖,廉洁与腐败,团结与分裂,坚强与软弱,节俭与奢侈,创新与守旧……运用对比论证,就是要找到道理的对立面,并进一步展开议论。    

②事例上的对比。即在论证过程中,使用正面和反面对比鲜明的多个事例,在两相对照的同时,通过分析来突出孰是孰非,使观点更明确。这种写法需要分成两步进行:

第一步:围绕观点,选取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论据。

第二步:针对事例中的关键句,紧扣论点进行分析。

列举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并加以分析,两个步骤完整,我们才能称之为事例的正反对比论证。

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切勿简单罗列事例,一定要扣住观点,强调正面事例的益处,突出反面事例的危害,才能把论证的问题谈清楚。

(3)注意事项

①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

②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外、古今、大小、强弱等,都适合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两者的差异,自然就能够论证论点了。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对比,后者称为纵向对比。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

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

2.引证法的形式

1)直接引证法。直接引证法是直接引用原文的引证方法。

运用直接引证法时,要注意引文的正确,引用的内容要切合论点,要有阐述,使引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显露出来。

2)间接引证法。引用时,只是把被引用内容的大意表达出来。

运用间接引证法时,要注意准确概括原意。

【典例分析】    

试以《劝学》为引用名言论据的文本,并适当选用其他相关的名言,运用引用论证法,再辅以事实论据,以“学贵有恒”或“学贵善假于物”为论点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示例:学贵善假于物。所谓“善假于物”,就是要善于借助各种客观条件来提高学习效能。“君子生非异也”,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致千里”,而有的人则徘徊不前乃至倒退呢?我以为,是否善于借助有利的客观条件,是关键要素之一。比如,要学好语文,就离不开对各种工具书的使用;释疑解难,就要主动请教同学与老师。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积极借助有利的“器”与“友”以优化学习,这就是学须“善假于物”的道理。

任务三:对比说理和比喻说理

【教材链接】

《劝学》第4段用了多个比喻句,并且通过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而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

         

 

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方法指导】

1.对比论证    

1)定义

对比论证是把两种相反的或有差异的观点、事物进行比较,通过两相对照,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论述的是非。

如《拿来主义》中对比手法的作用:“送来主义”与“拿来主义”进行对比。作者把“送来”与“拿来”进行对比,列举了英、德、法、美等国为国人“送来”的洋货,无不是对国人有害的东西,令清醒的国人“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而奉行“拿来主义”的清醒的国人则会“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加以鉴别,为我所用。通过对比,人们能清醒地认识到“送来”的危害和奉行“拿来主义”的正确性及必要性。

2)具体运用

①道理上的对比。道理往往有正反两个方面:勤奋与懒惰,诚实与虚伪,开放与封闭,积极与消极,自立与依赖,廉洁与腐败,团结与分裂,坚强与软弱,节俭与奢侈,创新与守旧……运用对比论证,就是要找到道理的对立面,并进一步展开议论。

②事例上的对比。即在论证过程中,使用正面和反面对比鲜明的多个事例,在两相对照的同时,通过分析来突出孰是孰非,使观点更明确。这种写法需要分成两步进行:

第一步:围绕观点,选取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论据。

第二步:针对事例中的关键句,紧扣论点进行分析。

列举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并加以分析,两个步骤完整,我们才能称之为事例的正反对比论证。

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切勿简单罗列事例,一定要扣住观点,强调正面事例的益处,突出反面事例的危害,才能把论证的问题谈清楚。

3)注意事项    

①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

②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外、古今、大小、强弱等,都适合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两者的差异,自然就能够论证论点了。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对比,后者称为纵向对比。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

         

 

2.比喻论证

1)定义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比喻往往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

如《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对喻证法的运用就很经典。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步骤。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

2)具体运用

①正面设喻。

②反面设喻。以否定句的形式,从反面设喻,使论证形象而生动,极具说服力。

3)注意事项

①用来作比喻的事物,要具体、浅显而新颖,通俗易懂,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②要把拿来作比喻的事物和论证的道理之间的相似点找准确。比喻物和被比喻物既要有相似点,又不能是同一事物,否则便构不成比喻论证。

③要生动、简明。不能使拿来作比喻的事物掩盖要论证的道理,或冲淡议论。

④要把比喻的含义和文章议论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在议论时抛开比喻。

⑤用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来作比喻论证,要根据需要适当叙述故事的梗概。这样便于读者理解深刻的含义。

【典例分析】

以“论“压力””为中心,运用比喻论证法、引用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中至少两种论证方法,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示例:诚然,压力会使人紧张,让人感到烦躁、焦灼,甚而身心痛苦难受,以至于弱者被压垮了、摧折了,这便是一些人憎恶它的原因吧。然而,我要说,压力是

         

 

一种意志的磨刀石,是一种进取的推动力,是一种成功的催化剂。青年人的成长、成材需要压力,生活中还是多一点儿压力好。

有人说:“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只要给你的肩头压上一副重重的担子,你就会走得更稳,一步一个脚印。

任务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教材链接】

《反对党八股(节选)》中,对于每一条罪状,基本上都是按照先提出问题(摆情况),然后分析问题(看表现,论危害,挖根源),最后解决问题(提办法)的思路来论证的,有条不紊,逐层深入。我们把握这样的论证思路,对文章的理解就会事半功倍。

【方法指导】    

1.结构与思路

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思路,是指作者行文时思考的线索、路径、脉络。“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根据文体特点,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常常着眼于文章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方式、结构特征及某种结构安排的技巧和作用,外显性、客观性较重。“把握文章思路”常常是围绕文章主旨、行文线索、中心话题,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着眼于部分(词、句、段、层)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篇)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某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和好处,作者“谋篇”的动机和效果。从这种意义上说,“把握文章思路”应该比“分析文章结构”更难一些,需要认真对待。

 

2.设题形式

文章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文章围绕某观点是怎样展开论证的?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论题、大致内容、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入手。

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

2)从能体现结构思路的标志性词语入手。

为了表达清晰,很多文章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理解其意思,有助于我们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些标志性的词语有:

         

 

   

①关联词。不同的关联词表示不同的关系,由此入手便于我们更快地理清结构和思路。

         

 

②顺序词。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

③总结词。“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表示“分 总”关系。

此外,一些表范围的词、表解释的词、表过渡的词等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3)从能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重要语句入手。

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旨、中心论点的语句,抓住段落中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过渡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抓住了这些语句,也就抓住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要领。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捧与挖

鲁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已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在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则被捧而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作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

         

 

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案与点拨

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采取“捧”的做法。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最后,指出“自求多福”之道在于“挖”。

点拨 本文采用的是递进式的论证结构,第12段引入话题,中国人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若压不下去就“捧”;第3段谈人们“捧”的动机;第4-8段是文章的主体,列举了三个事例具体分析“捧”的后果;最后一段指出“自求多福”之道在于“挖”。

任务五:写作要有针对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篇好的议论文总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

1.有具体的议论对象

(1)针对现实问题,有感而发。

人们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如《师说》论述师道的内涵,针对的是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反对党八股》的批评矛头,则指向当时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

2)结合现实现象,努力出新。

议论文是我们参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所以在写作时,针对某种现实现象发表看法,既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又要敢于出新,不能人云亦云。

3)针对具体事例,一事一议。

议论文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深挖思想内涵,并且讲清道理,有效的做法就是紧扣所依附的事实,抓住其中最值得议论之处,对其一点或一事进行议论。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开阔思路、分析到位、有的放矢。    

2.有预想的读者

写作时要有“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过程中有对象意识,心中存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

1)写作中贯通作者和读者,做自己的“第一读者”。

写作中要学会转换角色,在结束写作后,使自己进入读者身份,站在读者的角度重新阅读文章,重新体会写作时的心情,并且修改写作时没注意到的、不恰当的地方。

2)扩大读者群,通过“读者效应”提升写作技巧。

表面上写作是作者一个人的事,但实际上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合作的产物。作文“成型”源于作者,但“成就”源于读者。作文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交流的桥梁,要想通过作文与读者进行交流,学生在写作时就应具备“读者意识”。所以,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与他人进行交流,及时反馈读后感想与意见。通过其他读者的意见反馈,形成“读者效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从而在写作中养成思考“为谁而写”的问题,培养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学以致用】

1.阅读下面的材料,有针对性地拟写三个题目。

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30岁到45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

         

 

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们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他想,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    

拟写题目:(1                

(2)           (3)        

示例:

1)行为影响位置

2)位置影响行为

3)位置与行为相互影响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一则材料讲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希望自己生活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一则材料是居里夫人的信,她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两则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关注理想,立足当下,各有侧重,不论是选择生活,还是被生活选择,都涉及理想、关注现实。

         

 

         

 相关好书推荐:


         

 

   

杏坛涛声
交流语文教学经验,分享读书写作体会。
 最新文章